APP下载

普罗提诺有“本体论”吗?*
——兼论Hypostasis的哲学含义

2014-08-23陈越骅

关键词:实体性本原本体论

陈越骅

[浙江大学,杭州 310028]

一、问题的缘起、演变及争论

近年来中文学界也对这个问题多有讨论,主要意见是把Hypostasis译为“本体”,并认为这是普罗提诺的本体论标志。赵敦华教授认为,“柏罗丁[普罗提诺]的理论体系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本体论”,普罗提诺“使用了hypostasis这一专门术语来表示自己哲学最基本的范畴”。[1](P23)赵敦华教授首倡把它翻译为“本体”(为示区别,substance译为“实体”)。随后的研究者大都采用这一理解和翻译,“普罗提诺的三本体论”也几乎成了固定说法。《希腊哲学史》(第四卷)一书注意到了西方学界的观点差异,但认为这仅是翻译的问题,仍采用“本体”的翻译。[2](P1150,1175)

值得肯定的是,西方学界也非常看重hypostasis在新柏拉图主义形而上学中的地位。Peters(1967)在《希腊哲学术语:历史词典》中总结的“三本体论”很有代表性。他解释Hypostasis为:“站在……下面,因此也是实体(substance)”;真正的存在(real being),常用于与表象(appearance)相对。他解释说,在柏拉图的系统中,eide(型相)都是hypostases(本体),因为它们“是真正的真实[存在]”(they are really real,ontos on),只不过柏拉图没用这个词。Peters把这个词的最初出现追溯到新毕达哥拉斯主义对柏拉图的数字化解释。他认为,这个词是个“综合”(syncretism),包括(1)曲解了的《巴门尼德篇》的“一”,(2)《蒂迈欧篇》的创世神和亚里士多德的心灵(nous)的混合体,(3)柏拉图的世界灵魂。这三者是“三个存在的最高本原”(three supreme archai of being),先是出现在柏拉图主义者Albinus和Numenius的著作中,而普罗提诺才把它们整合到一起,并被普罗克洛(Proclus)用辩证法推演出来。[3](P92-93)

另一个造成对普罗提诺hypostasis“基督教化”理解的重要文本源头是英译本。第一个英文全集(完成于1930)的译者MacKenna在前言里就声明,普罗提诺最高的神圣者是有层级的三者(a graded Triad),里面包括三个神圣的Hypostases,并解释说“用现代的宗教术语,就是‘位格’(Persons)”。[11](Pxxiii)他的译本使用了首字母大写的“Hypostasis”更暗示读者这是一个专门术语。译者后加的翻译和诠释强烈影响了译文。然而,“Person”的译词其实是后来基督教哲学原因造成的。[1](P28-29)

随着学界研究深入到文本诠释阶段,上述传统看法也逐渐受到质疑。例如,学术性较强的Armstrong译本在前言中就更谨慎一些,称三者为“本原”,[12](Pxi)而且在很多地方把正文hypostasis译为“实体性存在”(substantial existence)(例如VI.1.6.1*即《九章集》第六卷,第1篇,第6段,第1行。下同。),而不是作为专门术语。在脚注中,他仍然会在做哲学史比较时习惯地按次序称它们为hypostasis。[13](P118,162)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九章集》文本,并采取从希腊哲学源头往晚期希腊思想推进的进路,就会发现这种对普罗提诺的hypostasis的传统理解存在“时代错误”。

二、对普罗提诺的文本分析

格尔森不是第一个纠正这个误解的人,他之前已经有多个学者撰文讨论。格尔森的论证、实例主要是转述Oosthout并综合另外两位学者Dörrie和Paoli的成果。[14](P3,n2)H. Dörrie早在1955年就撰文指出推动hypostasis成为一个专门术语的人是《九章集》编撰者、普罗提诺的学生波菲利而不是普罗提诺本人。[15](P55)Atkinson同意Dörrie的看法,也认为hypostasis不是一个专门的术语,所以他自己也避免使用这个词描述三者。[15](P55-56)Oosthout更认为hypostasis乃是现代学者的术语,而不是在《九章集》中就具有特别地位,普罗提诺本人并不用它指涉一套固定的实体以构成自己的形而上学系统。[16](P17-19)

某物需要具备某些条件才能够是hypostasis。首先,作为本体性的事物(substantial realities)必须不同于它们所源自的东西(V.3.12.17ff)。也即是说,一个有本体性(hypostasis)的事物自身能够分离、区别于其本原而存在(但仍与本原有依存关系)。(参考IV.7.8.26,V.4.1.37,2.34-36,V.6.3.11,V.9.5.46)[15](P56)例如,在V.1.3中,灵魂的hypostasis来自于理智,灵魂又派生自己的生命进入另一个hypostasis——感觉世界。其次,事物拥有本体性还要求另一个必要条件:“不能够是单纯的事物,它也不能够拥有本体性。”(V.6.3.14)例如一个复合体,如果它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只是彼此没联系的杂多,那么它就不能够是“一个”,因此它也就不能够拥有本体性,推论下去,那些部分也不能够有本体性。所以“单纯性”、“统一性”是它的必要条件。Ousager结合其他学者的成果认为hypostasis字面意义就是“一个沉积物”,最开始用于斯多亚哲学,经过其他古代哲学家的著作才被普罗提诺所使用。[17](P88, n.125)

三、Hypostasis的哲学含义

我们仍需进一步追问,hypostasis在普罗提诺这里获得了什么哲学意义上的特殊性。

笔者整理了LSJ希英大词典的解释如下:*分类序号为引者标注。

(一)作为一个动词,它表示“站在……下面,支撑”,亚里士多德已经使用过这个动词,“象……前脚只能用来支撑躯体”(《论动物部分》659a24);也表示“持续”、“埋伏”等。

(二)作为一个名词,(1)指液体中的沉淀物(亚里士多德在《气象学》382b14,382b14也用过);(2)脓液、云气等的堆积体;(3)比喻时间的“经过的长度”;(4)生成物、源出物;(5)一座寺庙/建筑物的底座或者底部结构;(6)比喻演说、诗歌的基础、主题、论证;(7)计划、目的;(8)士兵的自信、勇气、决心、坚定性;(9)希望,对希望的事物的自信;(10)承诺;(11)作为一个修辞形象,表示一个想法的充分表达或者解释;(12)财富、财产,生活物资;(13)复数表示契约,记录财产所有权的文件。[22]

可见这个词在生活口语中被广泛使用,是个日常词汇。动词的意思基本是“在下面向上支撑”、“使站立”;名词基本意思是“下层的东西”,“在下面支撑的东西”,“沉积下来的东西”,引申为在底下作为基础的东西。

四、本原论传统中的普罗提诺

总结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普罗提诺增强了hypostasis表达抽象的“实体性”的含义,并用以解释太一、理智、灵魂的次序性生成关系和它们各自相对独立起作用的状态。一物之为“本原”,表明可以用此物解释由之生成的其他事物;而一物之为hypostasis,则表明这个本原自身相对更高的本原具有实体性。太一是最高本原、一切的终极原因,但是在它之后的存在层级中又有实体性的本原,它们可以看作是从更高者而来的“沉淀物”(hypostasis)。例如对于理念世界,直接解释性的本原是理智,对于感觉世界的运动和生命,直接解释性的本原是灵魂。这种运用仍然是在希腊哲学本原论的传统中。他并没有打算构造一种“本体论”(theory of hypostasis)。他的本体论(ontology)是运用太一、理智、灵魂“三本原”对柏拉图主义的理念世界和感觉世界的系统化阐释。

参考文献:

[1] 赵敦华. 柏罗丁. 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8.

[2]汪子嵩,等. 希腊哲学史(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3]Peters F E. Greek philosophical terms; a historical lexicon[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67.

[4]Dodds E R. The Parmenides of Plato and the Origin of the Neoplatonic 'One'. The Classical Quarterly, 1928,22(3/4).

[5]Meijer P A. Plotinus on the Good or the One (Enneads VI, 9): an analytical commentary. Amsterdam: J.C. Gieben, 1992.

[6]Simplicius, Diels H, Preuss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In Aristotelis physicorum libros quatuor priores [-posteriores] commentaria. Berolini: G. Reimeri, 1882.

[7]Proclus. The elements of theology[M]. Dodds E R tr. 2nd e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2.

[8]Inge W R. The philosophy of Plotinus Vol.1. 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29.

[9]Inge W R. The philosophy of Plotinus Vol.2. 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29.

[10]Russell B.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political and social circumstance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M].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45.

[11]Plotinus., Mackenna S, Page B, et al. The Enneads of Plotinus[M]. London: Faber, 1956.

[12]Armstrong A H. Plotinus Volume 1.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13]Armstrong A H. Plotinus: in seven volum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4]Gerson L P. Plotinus[M].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15]Atkinson M. Plotinus, Ennead V. 1 : on the three principal hypostases : a commentary with transla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16]Oosthout H. Modes of Knowledge and the Transcendental: An Introduction to Plotinus Ennead 5.3. Amsterdam: J Benjamins, 1991.

[17]Ousager A. Plotinus on selfhood, freedom and politics. Aarhus[M].Aarhus University Press, 2004.

[18]Deck J N. Nature, contemplation, and the one: a study in the philosophy of Plotinus[M].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7.

[19]Anton J P. Some Logical Aspects of the Concept of "Hypostasis" in Plotinus.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1977,31(2).

[20]Remes P. Neoplatonism[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21]Remes P. Plotinus on self : the philosophy of the “W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2]Liddell H G, Scott R, Jones H S, et al.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8.

[23]Pollet G, Sleeman J H. Lexicon plotinianum. Leiden, Holland: E. J. Brill, 1980.

[24]Ficino M, Creuzer G F, Moser G H, et al. Opera omnia. Oxonii: E Typographeo Academico, 1835.

[25]Armstrong A H. Plotinus Volume 7.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6]汪子嵩.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7.

[27]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M]. 苗力田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8]迦克顿信经[EB/OL]. [2012年10月17日]. http://www.ccel.org/ccel/schaff/creeds2.iv.i.iii.html.

[29]Gerson L P.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 Late Antiquity. Cambridge [u.a.]: Cambridge U. P., 2010.

猜你喜欢

实体性本原本体论
群组成员行动目标的一致性对群体实体性的影响:动作形式一致性的调节作用*
本原Heronian三角形的一个注记
从实体性存在到规范性存在
回归教育本原的生物学教学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闭卷』询问让人大监督回归本原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人的自然性与实体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