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心通胶囊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
2014-08-22肖志华李小菊
夏 琳 肖志华 刘 军 李小菊
1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仙桃 433000 2仙桃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湖北仙桃 433000
急性面神经炎是指面神经茎乳孔内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Bell麻痹,临床表现多为一侧眼裂不能完全闭合,口角歪斜,流涎,讲话漏风,是神经内科常见病与多发病。笔者自2010年3月—2013年3月,采用脑心通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98例急性面神经炎患者,其中住院病例18例,门诊病例80例。患者均自愿参加疗效观察,按抽签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9例,其中男26例,女23例,年龄13~65岁,平均年龄(33.4±5.3)岁;对照组49例,其中男24例,女25例,年龄14~68岁,平均年龄(31.5±6.1)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发病距初次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与排除标准
参照《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疗规范教程》[1]中的诊断标准,患者均在发病5 d内就诊,5 d以上者不予入选,除具有急性面神经炎的一般症状、体征外,均不伴有其他颅神经症状及锥体束征,排除吉兰巴雷综合征、耳源性面神经麻痹等引起的继发性周围性面瘫。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给予泼尼松30 mg,口服,1次/d,连服5 d,而后10 mg,口服,1次/d,连服10 d后停用;维生素B1注射液100 mg和维生素B12注射液500 μg,肌内注射,1次/d,连用7~14 d后改口服甲钴氨片和维生素B1片。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5001),每次3粒,3次/d。2组均视病情和患者要求于发病3 d后辅予针灸治疗。2组均治疗30 d。
1.4 观察指标
在治疗后第30天进行临床疗效判定。参照文献[2]并结合House-Brackmann(H-B)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面部外观恢复正常,患侧面肌的功能完全恢复,H-B分级提高至Ⅰ~Ⅱ级;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恢复,患侧面部外观基本正常,H-B分级达Ⅱ级;有效:安静状态时,患侧面部外观基本对称,但做闭眼、示齿等检查时有明显不对称,面神经H-B分级提高≥Ⅰ级,分级在Ⅱ级以下;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H-B分级提高不到Ⅰ级。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两样本均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30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7%,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n=49,例,%)
2.2 不良反应
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急性面神经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中医认为多因“正气”相对虚于“内”,气血脉络空虚,营卫失调,面部受风寒之邪侵袭脉络,致气血阻痹经络,筋脉失养,表现口眼歪斜等诸症。治疗上多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并辅助益卫固表、养血、消肿、定痛等方法。而西医多认为本病与血管痉挛后缺血、病毒感染、精神创伤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众多学说之中以缺血学说和免疫学说最受重视;由于骨性面神经管只能容纳面神经通过,所以一旦面神经缺血、水肿必然导致神经受压。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均可引起血管痉挛,神经缺血、水肿,从而出现面肌瘫痪。面神经炎的早期的病理改变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有轴突变性,其治疗原则为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3]。
脑心通胶囊主要由黄芪、地龙、全蝎、水蛭、当归、川芎、丹参、赤芍、红花、桃仁、乳香、没药等16味药组成,具有益气活血,祛瘀通络的功效。现代药理实验证实脑心通胶囊中全蝎、水蛭、地龙等成分具有以下药理作用:①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稳定血压;②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流速度,降低全血黏度;③改善组织缺氧,减少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B族维生素、糖皮质激素合用脑心通胶囊能更大程度的改善组织血流量,提高面神经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减轻组织缺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达到治疗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0 d后,治疗组H-B分级评分与临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表明脑心通胶囊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疗效明显,安全性高,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1] 贾建平.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疗规范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546.
[2] 王声强,白亚平,王子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草订案)[J].中国针灸,2006,26(11):829-832.
[3] 贾建平,陈生弟,崔丽英,等.神经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3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