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姜夔“文气”初探

2014-08-22谢艳萍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张炎无迹姜夔

谢艳萍

古人在进行文学创作和欣赏时,常常讲“文气”,以“文气”反映作者的精神状态与情感历程。作家讲“气”,也有区别:有的强调心平气和,从容清雅;有的强调气势充沛,喷薄而出。南宋中期的词人姜夔从未做过官,终生漂泊江湖,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

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通,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表现了超凡脱俗、卓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张炎在《词源·清空》中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此清空质实之说。”这里张炎提出“清空”“质实”之说,并说姜夔的词作符合他欣赏的“清空”,具有“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特征。又说“白石词如《疏影》《暗香》《扬州慢》等曲,不惟清虚,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在“清空”之外,还以“骚雅”评价姜词。此后,历代学者都认为“清空”“骚雅”是姜词的特色。

沈祥龙《论词随笔》认为:“清者,不染尘埃之谓;空者,不着色相之谓。清则丽,空则灵。”近现代许多学者也对“清空”提出自己的解释。邓乔彬指出:“姜夔为人清高……他在‘心炼和‘出笔的创作过程中,选择与“清”情相应的景象事物,取其神理特征……用清超之笔,辞意相当地构成完整的意境。这种意境非但‘骨理清,体格清,辞意清,而且空灵浑涵,而不是板滞凝涩。这就是‘清空。”这里较之前人之评,更强调情怀之清,可概括为“情清”“笔清”“景清”“境清”。有的学者还认为“清空”是“作品创作中各类要素和信息的一种综合处理的艺术手段和方法。它不仅指作品的意境铸造,还包括了题材的概括,作品的结构、节奏、语感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它们有的表现为‘清,有的表现为‘空”。众人对“清空”说的含义、表现形式等都给予充分的剖析、探讨,各有所见、所长,但仍多从艺术方面着眼,对“清空”所包蕴的文化成因看似较少深究。而文学是描写人的心灵的,是心灵的歌唱。“清空”其实反映的是文人的精神与心态。

以人为喻,“清”如同人品本身的清高狷介,“空”则如处世行事作风的疏宕不羁。联系张炎对清空的又一处解释“清空则古雅峭拔”,可以这样理解姜词的清空:“清”当指意象之清雅,而清雅的意象又与人的胸襟气度有关;“空”当指境界之空灵,而空灵的境界又与意象的组合方式有关。张炎用“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作为“清空”一语的形象解说,凸现了漂泊无依的江湖落拓者的形象。

清空的艺术表现为清冷,主要指用清幽高绝的形象,表现空灵淡远的意境。“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他的词境界冷清幽远而又玄秘空灵。欣赏姜夔的词章,读者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凄清、清寒的氛围之中。《扬州慢》里词人举目四望,惟见废池乔木,离索一片,或夕阳衰草,疮痍满目;侧耳细听,但闻清角吹寒,清夜猿啼,哀音似诉。姜夔以清高孤洁之情怀观照自然万物,必然选取具有高绝气韵的形象表现自己的高雅品性,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姜夔的咏物词观察到。其所咏多为梅、荷、茉莉、牡丹等高洁清幽之物。“寒水”“冷月”意象的出现,又与姜夔在湘越一带生活,足迹遍布江南水月之乡有关,更与其时代动荡,前景黯淡而身世漂泊有关。“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水月意象在姜夔词中带着一种自我人生的意味,“凄清的月,孤寂的月,空虚的月”,姜夔所描写的水是深水中的“波心”,“暗含他生命的漂泊感”。姜夔通过这些清冷的意象吐露内心漂泊无根、老而无归的情怀与孤寂悲凉的心态。在《鹧鸪天·丁巳元日》里,姜夔讲道:“慵对客,缓开门,梅花闲伴老来身。”尽管是写节日的欢欣与天伦之乐,但是写到自己的老来之态,也偏好写梅,有清雅梅花为侣,自然安心清闲寂寞、超凡脱俗的生活了。

清空的艺术还表现为峭健风骨。姜夔词意境空阔而偏于清,风格飘逸而归于峻,语言瘦硬而峭健为骨,正是张炎所谓“硬语盘空”“古雅峭拔”。 这种峭劲之骨,通常通过许多带冷色调的字眼凸显。寒、愁、空、清、冷等多次出现在词中,作者用这些冷峻峭拔的字眼,或反映他不随俗俯仰的个性,或烘托词人孤独落寞的心境,或表达作者清超旷达的襟怀。“南渡以后,国势日非,白石目击心伤,多于词中寄慨。”《扬州慢》是姜夔最早表现爱国之情的作品。建炎三年(1129)和绍兴三十年(1160),金主完颜亮两度南侵,江淮守军大败,扬州一带遭受空前焚掠。十六年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轻的姜夔路过扬州,有感于扬州的荒凉,“感慨今昔,自度此曲”,以抒悲怀。上片写扬州在屡遭兵燹后的萧条景象,下片则直抒其黍离周道之悲慨。全词充分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园,感时伤乱的心情。陈廷焯对此词评价甚高:“‘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其文笔之清刚,的确令人吟诵不厌。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天下极胜之地,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曾引起多少美丽的联想。这座其实地处长江北岸却又习惯地被纳入江南水乡之域的古城,曾经以其无限繁华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淹留,留下了无数动人的传说。同时又因为它在江北的地理位置,使它无法保有它的繁华。宋高宗迁都临安,等于是割舍了它(连同整个江北),建炎三年(1129)和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两次猖狂南犯,江淮之地尽失,扬州遭受了惨重的兵灾,往日繁华尽去,留下的只有“故垒荒丘”“废池乔木”,尽管姜夔重访扬州已是十几年后,看到的仍是一片寂寞和荒凉。面对今与昨的极大反差,现实的残酷颠覆了梦境的美好,他不知所措地写下了这首哀歌。

〖JP2〗起笔先写扬州的地理位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接着“过春风十里”化用杜牧名句“春风十里扬州路”,轻轻一笔已经点出扬州的“佳”。然后急转直下,“尽荠麦青青”直如杜甫“城春草木深”,有黍离之悲。“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包含了无限伤乱感慨。姜词借往昔繁华来反衬如今的凄凉,“算而今重到须惊”,一个“惊”字写尽世事沧桑,无限怅然。词中关于家国丧乱的悲痛和对于战事侵扰的厌憎绝不是词的深层信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我们是否能从中读出一些属于生命忧伤的怅然若失?世事沧桑的风云总会流散,只有关于生命的追思才是永恒的。花开花谢几春秋,纵然年年岁岁花相似,花也已不是去年的花,那人呢?人在便如何?人亡又怎样?琼花依旧在,红药年年开,花开曾为过谁?又怎能为着谁?若说花有情,为什么年年不知为谁生?若说花无情,又怎能几经秋霜?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我们总是在昨日与今日的轮回中完成自己的一生,生命的哀伤,或浓或淡,或浅或深,却不绝如缕。清峭幽雅的姜词让我们读出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情怀,一种关于今已非昨的伤痛。

参考资料:

1.〔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

2.〔清〕郑文焯《郑校白石道人歌曲》,南开大学出版社。

3.张祥龄《词论》,中华书局。

4.张炎《词源》,转引自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

5.陈志斌《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论姜夔词的清空特征》,《南华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6.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转引自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猜你喜欢

张炎无迹姜夔
南宋姜夔《白石诗说》诗法属性新探
用于遥感影像亮度均衡的亮度补偿方法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一片凄凉载愁去
其实我也很优秀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陆明君
无迹卡尔曼滤波在电线积冰观测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的行波波头辨识
应用RB无迹卡尔曼滤波组合导航提高GPS重获信号后的导航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