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爾克果《哲學片斷》書名漢譯辯

2014-08-22田王晉健

古典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英語

田王晉健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基爾克果《哲學片斷》書名漢譯辯

田王晉健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基爾克果是一個宗教色彩濃郁的作家,在行文不時會引用《聖經》。《哲學片斷》篇幅短小,卻數十次引用或涉及《聖經》經文。因此,雖然書名冠以哲學,并使用哲學手段對信仰作細緻討論,但《哲學片斷》更多是一部宗教作品。雖然,“哲學片斷”這樣一個漢譯書名,卻容易讓後來人誤以爲這是一部哲學作品。英譯書名Philosophical Fragments也有同樣的誤導效果。考慮到基爾克果的宗教背景以及《哲學片斷》的主題,再加以語源學的實證考察,將“片斷”替換爲源自《聖經》的“麵包屑”會更符合基爾克果的本意。英語世界近年也出現了Philosophical Crumbs這樣從宗教路向來理解的書名。此外,通過分析《哲學片斷》完整的原文書名Philosophiske Smuler eller En Smule Philosophi的前身,得出其前半部分與後半部分有不同含義的結論,故漢譯書名也應當保持完整,并將原書名的全部意思呈現出來。建議完善地譯爲“一堆哲學的麵包屑,或關於一粒麵包屑的哲學”。

Author:Tianwang Jinjian

is Ph.D candidate at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Email:banyifeihua@foxmail.com

理想情況下,一個書名往往能反映出该書的內容,二者相得益彰,互爲照應。我國學界每年都有不少譯介自國外的書籍,但由於各種原因,書名在翻譯過來後,有時會丟失作者的原意。比如基爾克果(Kierkegaard)的傳世之作Philosophiske Smuler漢譯譯作《哲學片斷》,筆者總認爲少了點甚麼,似乎未必能反映基爾克果的真正用意,而且與该書的內容沒有達到某種意義上的對應或平衡,甚至可能讓人誤以爲帶來這是一本純粹的哲學書。這本書有兩條對立的主線,哲學與宗教,那麼,書名有沒有可能也是既涉及哲學、又涉及宗教呢?《哲學片斷》全書大量引用《聖經》經文,基爾克果若取用《聖經》詞彙放入書名,也並非天方夜譚。

一、立場相近的漢譯書名與英譯書名

《哲學片斷》對應的丹麥語書名是Philosophiske Smuler,完整的書名是Philosophiske Smuler eller En Smule Philosophi。漢譯“片斷”對應丹麥詞語是Smuler。1845年出版的一本《丹-英字典》對單數Smule的解釋是:作爲名詞時是small particle[微粒]或bit[一點],作爲動詞時意思是to crumble[把……弄成碎屑;弄碎](同上,頁294)。“片斷”接近字典裏的名詞性解釋。兩種英譯本分別把書名譯作Philosophical Fragments,直譯成漢語是“哲學片斷”,以及Philosophical Crumbs,直譯成漢語是“哲學麵包屑”。國內有“哲學片斷”和“哲學片段”兩種譯法,由於“片斷”和“片段”在漢語的語境中意思基本相同,“片段”指整體中相對完整之一段,而“片斷”指整體中零碎、不完整的一部分,也可作形容詞使用。二者都表示整體的一部分,且作爲名詞時常常互換使用,因此兩種譯法基本如出一轍。從1994年至今,國內陸續有五個版本的《哲學片斷》,牽涉其中的是兩位譯者:翁紹軍和王齊。他們怎樣看待“哲學片斷”這個書名呢?

翁紹軍早在1989年出過一本《人的存在:“存在主義之父”克爾凱戈爾述評》,他談到《哲學片斷》具有“詩化哲學”之特點:

克爾凱戈爾的哲學具有他自己的風格特色,這很難按照傳統的慣例去解釋。克爾凱戈爾在假名著作裏已經表明,他實質上是一位詩人。他真正擅長的是抒發自己的感情和自己的幻想。他對語言運用自如,善於發揮語言的魅力;他嫺熟地運用比喻,加上他天性的敏感和情緒的熱烈,都有助於表現和發揮他詩人的才能。在他的作品裏,想像力與論辯力交織著;他的思想飄忽不定,常常從一種思緒和觀念突然轉到另一種思緒和觀念上。

可見,翁紹軍認爲基爾克果的第一重身份是哲學家,而他採用“片斷”譯法則體現了基爾克果的另一重身份:詩人。

王齊在《哲學片斷》正文中附有一段題解,說明了她對“哲學片斷”這個書名的理解:

《哲學片斷或片斷的哲學》原文寫爲Philosophiske Smuler eller En Smuler Philosophi,英譯爲Philosophical Fragments。把丹麥語詞smuler譯成拉丁語源的fragments頗爲一些丹麥學者所詬病,其理由是smule除了指“從某物分離出來的極小的、甚至是貧乏的部分”之外,本身還有“麵包渣”的意思。《馬太福音》十五章21-28節“迦南婦人的信心”一節中,耶穌對前來尋求幫助的迦南婦人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婦人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他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耶穌視這婦人的信心爲大,因此成全了她的心意,治癒了她女兒的病。這裏的“碎渣兒”在丹麥語《馬太福音》中,用的就是de smuler。但就smule(r)的主體意思言,fragment的意思並未出其左右,中文“片斷”的意思也與之相契合,它們都有“不管分離出來的部分有多小、多微不足道,它們仍具有與其所出之物相同的本質”的意思,因此我選擇“片斷”而非更形象的“碎片”、“殘片”來與smuler相對應。這一點與假名作者在行文中稱這本書是個“小冊子”(piece)的意思是相吻合的。此外,考慮到基爾克果對哲學體系化的批判態度,我想借助“片斷”一詞所蘊含的“整體之一部分”的意思,以及它作爲形容詞所表示的“零碎的、不完整的”意思來與“體系”相對立。

王齊雖然提到了另一種從宗教角度來翻譯smuler的可能性,但她更傾向於採用fragments,並認爲fragments與克利馬庫斯(Climacus)在前言中提到的“小冊子”(piece)有关。她所提到的“主體意思”指smuler主要的字面意思。

翁紹軍和王齊的“哲學片斷”這種譯法,與英語世界一直以來譯成Philosophical Fragments基本一致。諸如以下版本:斯威森(Swenson)譯,Philosophical Fragments;or,A Fragment of Philosophy;洪夫婦(Howard V.Hong和Edna H.Hong)譯,Philosophical Fragments。它們分別是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36年和1985年的本子。英語世界之所以這樣譯,很可能就是因爲最早的翻譯者斯威森和洪夫婦都採取這一譯法。洪夫婦是推動英語世界翻譯基爾克果作品的關鍵人物,曾主編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的英譯28卷《基爾克果全集》,他們提供了關於手稿改動的重要線索:

除了《片斷》作者身份的改動以外,在書名頁發生了其他的修訂。可以想像的一系列短小著作的普通書名,曾被改動成“哲學小冊子,或一個片斷的哲學”,又進一步地改善爲“哲學片斷,或一個片斷的哲學”。被完全勾去的是一個縝密的副標題,“關於教義的護教假設或針對信仰的粗略思考”,並冠以“No.1”,一個系列起始的名稱。

副標題通常是必要的,用來解釋書名和全書主旨。從那個被基爾克果刪去、之後使用在《附言》的副標題“關於教義的護教假設或針對信仰的粗略思考”,我們可以看出其中的關鍵字,“教義”和“信仰”,都是宗教術語,而漢譯名“哲學片斷”絲毫不會引導讀者朝宗教方面聯想。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片斷”,很可能原本是一個帶有宗教意味的詞語。

二、新的英譯名Philosophical Crumbs

從2009年開始,英語學界出現了與Philosophical Fragments不一樣的譯法,如:漢內(Alastair Hannay)譯,Concluding Unscientific Postscript to the Philosophical Crumbs(劍橋大學出版社,2009);皮蒂(Piety)譯,Repetition and Philosophical Crumbs(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漢內翻譯過一些基爾克果的作品,如《恐懼與顫慄》、《或此或彼》、《致死的疾病》等,還寫過《基爾克果傳記》。他在2009年5月翻譯了《結論性的非科學附言》,該書是《劍橋哲學史文庫》之一,也是《哲學片斷》一書的續集,其完整書名包含“片斷”一詞,故譯者必然也要考慮“片斷”這種譯法。有意思的是,漢內將其翻譯成Concluding Unscientific Postscript to the Philosophical Crumbs,即《針對〈哲學麵包屑〉的結論性的非科學附言》。譯者漢內在導言開頭說:“前書的丹麥語書名是Philosophiske Smuler,通常被譯爲Philosophical Fragments,但在這裏用Crumbs更爲恰当。”

漢內在書內的《翻譯紀事》中再次提及這一點:

在Philosophiske Smuler裏,將Smuler翻譯爲Crumbs不需要複雜的理由,Crumbs是比Fragments更爲接近的翻譯,在文學語境中表示它是創作中或主體思想中分離出來的一部分,只是被寫出作品中的片段。“殘羹剩飯”或許符合它的意思。丹麥語《聖經》提到耶穌使五千人吃飽的神蹟(約翰福音6:12)。如果該書名確實源自《聖經》,那麼乞丐拿撒路渴望用財主桌上掉下的東西充饑這個故事會更爲合適(路加福音16:21)。根據EAV版《聖經》,從桌上掉下的是麵包屑,而丹麥語《聖經》裏只是說“從財主桌子上掉下來的甚麼東西”。(同上,頁27)

漢內認爲,基爾克果選擇Smuler這個詞極有可能源自《聖經》,因爲他聯想到《路加福音》中關於拉撒路與財主的故事(路16:21)。但是,丹麥語《聖經》沒有提到桌子上掉下的究竟是甚麼,所以他借助英語版本的《聖經》推斷應該是食物碎屑。

2009年1月,英語學界出版了皮蒂翻譯的新譯本Repetition and Philosophical Crumbs,屬《牛津世界經典》之一。書名直譯爲中文就是《〈重复〉与〈哲学面包屑〉》,穆內(Edward F.Mooney)在此書《導言》裏談到:

《哲學麵包屑》讀起來就像《重複》的那哲學化的前半部分一樣。它也許是神學-哲學的,雖然有時候聽起來像是拙劣的模仿。本書正如《重複》一樣,從書名開始就弄亂了我們的期待。也許它有個嚴肅的開頭《哲學反思》或《哲學調查》,可最後我們有了《哲學麵包屑或麵包屑的哲學》。我們不曉得應該嘲笑它如此戳穿“嚴肅的”哲學,還是爲唯一可得到的智慧就是麵包屑這一想法而啜泣——或者怒視,因爲作者在同我們開玩笑。基爾克果,或他當下的匿名作者約翰尼斯·克利馬科斯,是要激怒那些以睿智和愉快作爲特色的哲學家和神學家。丹麥詞smuler的意思是bits[一點]、scraps[殘羹剩飯]、crumbs[碎屑——尤指麵包屑或糕餅屑]或trifles[少量]。而多年來它被翻譯成英語中的fragments[片段或片斷]。但fragments不是smuler最優先的選項,它必然使顛倒的書名中那機智的反諷喪失。

穆內教授談到“哲學麵包屑”對傳統哲學書名、對讀者、對“以睿智和愉快作爲特色的哲學家和神學家”的挑釁。他認爲fragments並不忠於smuler的本義,它喪失了丹麥文書名裏的反諷意味,而這種反諷意味必須在完整的書名中才能體現。

2010年11月的56號《基爾克果通訊》刊發了穆恩池(Paul Muench)教授的一篇文章,該文支持漢內和皮蒂將smuler翻譯爲crumbs:

在他的《翻譯紀事》中,漢內將注意力引向若干術語,他選擇與之前兩個版本的譯者採用不同的譯法。與皮蒂一道,漢內選擇將smuler譯成crumbs以取代傳統的fragments(給我們《哲學麵包屑》,作爲克利馬科斯第一本書的書名),也許這需要花點時間讓人們適應,但這是更爲準確的翻譯,且更好地抓住了克利馬科斯的極力主張,即《附言》與它的前作不是科學的、學術的努力之一部分,而那是當時大部分的哲學所投身的。

穆恩池教授認爲用crumbs“更爲準確”,這對已經接受fragments的人們而言是不小的衝擊。基爾克果並不致力於寫出一部黑格爾式的《哲學全書》,他將不起眼的食物放在書名裏,也挑戰了人們對哲學書書名的傳統印象:它難道不應該是“科學的、學術的”嗎?基爾克果獨樹一幟的做法是要與當時的哲學書劃清界限:“就像現時代一樣,這里的哲學看起來正經受著一種奇特的消解,它混淆了寫作的內容與標題。誰能像最新型的哲學和現時代那樣不可思議,並且是不可思議地偉大呢?——一切盡在標題之中”。

三、《聖經》典故中的smuler

翁紹軍、王齊將基爾克果的Philosophiske Smuler翻譯成“哲學片斷”,與英語世界一直以來翻譯成Philosophical Fragments的效果大同小異,即完全拋棄了smuler的宗教意義。《聖經》語境下的smuler專指“麵包屑”。在基爾克果當年所使用的《聖經》裏,smuler出現了兩次:馬太福音十五章27節和馬可福音七章28節。

這兩處《聖經》經文源自同一個《聖經》典故:迦南婦人求耶穌救女兒。

耶穌離開那裏,退到推羅、西頓的境內去。有一個迦南婦人從那地方出來,喊著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我女兒被鬼附得甚苦。”耶穌卻一言不答。門徒近前來,求他說:“這婦人在我們後頭喊叫。請打發她走吧!”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那婦人來拜他,說:“主啊,幫助我!”他回答說:“不好拿女兒的餅丟給狗吃。”婦人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耶穌說:“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從那時候,她女兒就好了。(《馬太福音》15:21-28)

將這個《聖經》典故與《哲學片斷》的內容對照閱讀,可以發現其間的一些關聯。《哲學片斷》談信仰之艱難,無論與耶穌同時代的人,還是與耶穌相隔兩千年的人,要達到真正的信仰,必須清除擺在耶穌和人之間的障礙,這障礙可以體現爲哲學、歷史、神話。迦南婦人的故事可以看作與耶穌同時代人達到信仰的一個例子:她雖然與耶穌生活在同一時代,但她若要真正地信仰,必須在内心清除種族的障礙,這種障礙可以算是歷史的障礙。

基爾克果在《日記與論文》卷五中也曾使用過這個典故,用以嘲諷吃下哲學的麵包屑而失去了自我的人們:

我們多麼經常地看到有些人要麼由於心理和精神懶散而靠別人桌子上掉下來的麵包屑爲生,要麼就由於更爲自私的原因而力圖借他人來確證自己,直到自己最終相信了那一切,正如撒謊者靠的是經常重複自己的謊言。

四、完整書名的反諷意味

書名的翻譯不僅要力求抓住作者原意,而且不能有所遺漏。基爾克果原著的書名是Philosophiske Smuler eller En Smule Philosophi,而漢、英譯者對後半部分En Smule Philosophi重視不夠,大概認爲這個書名的前後部分意思不過相同、相近罷了,所以書的封面上有時只寫著前半部分書名。如果前後部分表意相同,那麼基爾克果爲甚麼不乾脆刪掉多餘的後半部分呢?應當注意的是,eller前後部分的內容有可能等同,如“二分之一或者一半”,也有可能對立,如“黑或白”。

《哲學片斷》一書中有多組对立的概念,如“教師”與“學生”、“理智”與“悖謬”、“可能”與“現實”、“未來”與“過去”、“困難”與“輕鬆”、“信仰”與“懷疑”、“同時代人”與“再傳弟子”、“再傳弟子中的第一代”與“最後一代”、“瞬間”與“永恆”、“出生”與“再生”、“蘇格拉底”與“耶穌”等等。這些概念就像一出戲劇的主角與配角,隨著劇情展開不斷地入場和出場。我們也可在每章末端見到克利馬科斯與假想觀眾(讀者)針鋒相對的辯論段落。這種形式類似於蘇格拉底與其弟子的對話。《哲學片斷》借助充斥其間的各種對話,完成了對柏拉圖《王制》的戲仿。

《哲學片斷》的戲劇衝突歸結爲一點,即蘇格拉底與耶穌的衝突:蘇格拉底帶給世界的哲學與耶穌帶給世界的信仰,哪一樣能使單個個體得到永恆福祉?基爾克果將每一個讀者都引到了這樣一個“或此或彼”的選擇題裏,他以“最後的寓意”結束《哲學片斷》並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這個課題毫無爭辯地超越了蘇格拉底,這一點顯現在各個方面。這課題是否因此而比蘇格拉底的思想更真實,這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二者不可同日而語,因爲這裏採用了一個新的器官,即信仰;一個新的前提,即罪的意識;一個新的決斷,即瞬間;一個新的教師,即時間當中的神。沒有它們,我真不敢做出這番考察,不敢在那位上千年來一直受人崇拜的反諷家面前展現自己——對於他,我會像其他人一樣不顧一切地懷著一顆熱情地狂跳著的心去接近。可是,想要“超越蘇格拉底”,當我們在本質上講著和他相同的東西卻還不及他講得好的時候,這一點至少不是蘇格拉底式的。(《哲學片斷》,前揭,頁138)

基爾克果選擇了“新的教師”耶穌,來超越蘇格拉底,整本《哲學片斷》都處在這樣一種矛盾和對立之中。廓清《哲學片斷》的主旨和對話特色,有助於理解原書名的真實意味。

按照本文從《聖經》路向來理解smuler的思路和翻譯應該完全的原則,我們暫時先撇開前譯“哲學片斷”。基爾克果的Philosophiske Smuler eller En Smule Philosophi譯成漢語應該是“一堆哲學的麵包屑或關於一粒麵包屑的哲學”,它是被基爾克果刪去的副標題——“關於教義的護教假設或針對信仰的粗略思考”之文學變體。之所以刻意加上“一堆”這個首碼,是因爲smuler和smule並不等同,複數smuler是指很多的麵包屑,而單數smule是指單獨的一粒麵包屑。

對應“關於教義的護教假設”的“一堆哲學的麵包屑”,是促使基爾克果產生護教念頭的導火索,即當時黑格爾的思辨哲學與教會內部的思辨神學大行其道。這樣一種被哲學(還有歷史、神話)侵蝕的可能披著各種外衣的“麵包屑”(同上),實已成爲一種有毒的或類似於假藥的“麵包屑”,人們吃下這樣的“麵包屑”之後會被引上歧途,在渾然不覺中與永恆福祉失之交臂。

對應“針對信仰的粗略思考”的“關於一粒麵包屑的哲學”,是基爾克果護教行動的具體實踐。面對“一堆哲學的麵包屑”的挑戰和迷惑,一個單獨的個體應該如何對待聖餐時傳遞到手中的那一粒麵包屑?雖然從表面上看,這本書思維跳躍甚至有頭無尾,但是深入到具體的文本中,可以發現基爾克果的分析和論證有如抽絲剝繭,他淋漓盡致地陳明了那“關於一粒麵包屑的哲學”。

結語

借助食物、味道來談人生談哲學,古今中外都有悠遠的源流。“哲學”與“麵包屑”這兩個詞放在一起作爲書名,或許仍會招致懷疑和譏誚。但是蘇格拉底不也借助一隻湯罐來談論美的本質嗎?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老子說大羹無味。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書名:詩界有宋代魏慶之編的《詩人玉屑》。寬永本在《詩人玉屑》卷後題識說:“古之論詩者多矣,精煉無如此編,是知一字一句皆發自錦心,散如玉屑,真學詩者之指南也”。釋家有宋代晁迥撰的十卷本《法藏碎金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樣談到這本書的內容和書名:“皆融會佛理,隨筆記載,蓋亦宗門語錄之類。其曰碎金,取《世說新語》安石碎金義也”。翻成“哲學玉屑”、“哲學碎金錄”也許比“哲學麵包屑”更有文采和詩意,但它們沒有麵包屑的食物屬性和宗教寓意。

總之,無論是從字義的角度,還是站在作者的立場來看,“哲學麵包屑”和Philosophical Crumbs這樣一種形象直觀的譯法都比“哲學片斷”和Philosophical Fragments更接近基爾克果原本的用意。值得一提的是,“哲學”這個詞也可以進行深挖,它並非一個植根於中華本土文化的辭彙。最先將西方的“philosophia”翻爲“哲學”的是日本哲學之父西周,此譯名之後傳入中國並漸漸流行。它最初源自希臘語philo[愛]加上sophia[智慧]構成的,合在一起就是“愛智慧”。如果把這層意思也考慮進來,基爾克果《哲學片斷》的書名漢譯恐怕還得另作打算。

參考文獻[References]

Berry,George Ricker.Interlinear Greek-English New Testament with Lexicon and Synonyms.Grand Rapids:Zondervan,1981.

卞崇道,《融合與共生:東亞視域中的日本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Bian,Chongdao.Integration and Symbiosis:Japanese Phi-losophy within the Vision of Asia.Beijing: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8.]

克利馬庫斯(克爾凱郭爾),《論懷疑者/哲學片斷》,翁紹軍,陸興華譯,北京:三聯書店,1996。[Climacus(Kierkegaard).On the Skeptics/Philosophical Fragments.Trans.Weng Shaojun and Lu Xinghua.Beijing: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1996.]

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下),北京:中華書局,1997。[Ji,Jun,et al.Imperial Siku Quanshu Zongmu.Vol.2.Beijing:Zhonghua Book Company,1997.]

Kierkegaard,S ren.Concluding Unscientific Postscript to the Philosophical Crumbs.Ed.and Trans.Alastair Hannay.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基爾克果,《或此或彼》,閻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Either/Or.Trans.Yan Jia.Beijing:Huaxia Publishing House,2007.]

---.Philosophical Fragments.Eds.and Trans.Howard V.Hong and Edna H.Hong.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5.

基爾克果,《哲學片斷》,王齊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Philosophical Fragments.Trans.Wang Qi.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2013.]

---.Repetition and Philosophical Crumbs.Trans.M.G.Pie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李行健主編,《現代漢語異形詞規範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Li,Xingjian,ed.Xiandai Hanyu Yixingci Guifan Cidian.Shanghai:Shanghai Lexicographic Publishing House,2011.]

婁林編,《基爾克果的蘇格拉底》,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Lou,Lin,ed.Kierkegaard's Socrates.Beijing:Huaxia Publishing House,2012.]

Muench,Paul.“Hannay,Alastair,trans.Concluding Unscientific Postscript.”S ren Kierkegaard Newsletter 56(Nov.,2010):20-23.

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Plato.The Republic.Trans.Guo Binhe and Zhang Zhuming.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86.]

魏慶之編,《詩人玉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Wei,Qingzhi,ed.Shiren Yuxie.Shanghai:Shanghai Ancient Books,1978.]

翁紹軍,《人的存在:“存在主義之父”克爾凱戈爾述評》,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Weng,Shaojun.Existence of Human Being:Reviewing“The Father of Existentialism Kierkegaard.”Beijing:Art and Culture Publishing House,1989.]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Book Title of Philosophiske Smuler by Kierkegaard

Kierkegaard,a writer with strong religious colour,quotes from the Bible now and then in his writings.His short work Philosophical Fragments,which is the first of Kierkegaard's five principal books concerning his thoughts on Christ,cites from or involves the Scriptures for dozens of times.Although the book is entitled philosophically,and its careful arguments over faith has applied philosophical means as well,the Philosophical Fragments ismore likely a religiouswork,in view of the con-flict of the whole book is focused on the important life choice by a single individual:should one choose Socrateswho stands for philosophy or Jesuswho stands for religion?And according to the ending of the Philosophical Fragments,Kierkegaard himself is inclined to the latter.However,extant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title of the book aremisleading to readers to consider itmerely a book about philosophy with leaps of thinking.The reason for it,nevertheless,partly lies in the fact thatmany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are misled by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book title into“Philosophical Fragments”which has been used for years.On the other hand,when Kierkegaard was introduced to Chinese academia,he was regarded as a forerunner of existential philosophy.Accordingly,he has been considered a pure philosopher.Considering the religious identity of Kierkegaard and the theme of the Philosophical Fragments,and with an etym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Greek word“Smuler,”“Crumbs”instead of“Fragments”ismore in line with Kierkegaard's real intention.As amatter of fact,such a translation as Philosophical Crumbs has already appeared in the English academia.Moreover,as the original Danish title Philosophiske Smuler eller En Smule Philosophi indicates,the first part“Philosophiske Smuler”points to the chaotic and dizzying philosophical systems,mirroring the feature of Kierkegaard's times and single individuals'danger of beingmisled,while the latter“eller En Smule Philosophi”implies a kind of philosophy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gle individuals and Jesus,which is the Philosophy of Existence contrived by Kierkegaard for restoring things to order.Subsequently,the conflict of the whole book is not only shown in the content,but also in its title,with the two parts contradicting sharply with each other.Therefore,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title“Philosophical Fragments,”if it is to reveal the completemeaning of the original book,might as well be translated into A Pile of Philosophical Crumbs,or the Philosophy of a Crumb.

Kierkegaard;Philosophical Fragments;the Scriptures;translation

關鍵詞:

基爾克果《哲學片斷》《聖經》翻譯漢譯

猜你喜欢

英語
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3 STEP BY STEP随堂通
英语数字怎么读
2020年中考英语模拟卷(二)
我的英语课堂经历
A guide to camping in America趣味英语听力
On the Sublime Beauty of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nginus’On the Sublime
不一样的平均数
来,我们说说英语语法
Opinions o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土逗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