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王之约与刘邦成就帝业关系探析

2014-08-21宋娜

青年与社会 2014年15期
关键词:刘邦

【摘 要】秦汉之际,刘邦遵守怀帝之约,持守信义之道,在道义上赢得了天下群豪的支持,这成为刘邦成就帝业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怀王之约;刘邦;帝业

关于刘邦成就帝业的原因,学界先贤从不同角度予以阐释,有论者认为,刘邦胜在善于用人,亦有论者认为,汉胜楚的主要原因在于刘邦有一个牢不可破的封侯集团,还有学者认为刘邦的性格和政治理念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笔者以为,从灭秦、楚汉争霸到西汉王朝的最终确立,刘邦从弱小到不断壮大,不仅有其独特的政治理念和用人之道,从而军事力量得到不断的提升,其遵守盟约,持守信义,也在道义上为刘邦赢得了很大的支持,不可否认这也成为刘邦成就帝业的一大助力。

秦汉之际,社会秩序失范,不同军事集团中的君臣关系,既不同于西周春秋时期的血缘关系,更有异于皇权专制政体下固定不变的政治关系,其中发生了巨大的断裂,在非血缘的人群中,用何种伦理价值观念来规范协调人际关系,是当时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孟子曾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此时承先秦遗风,在非血缘的人群中,以友道相待,能够遵守盟约、持守信义,便能在天下群豪中赢得巨大的声望,从而获得人们的拥戴。

在反秦战争开始的阶段,并没有一个能够号令群雄的天下共主,各地均是武装割据式的王国,大部分是小规模的散兵游勇,可以说刘邦的不断强大,是不断吸纳投奔他的小股军事力量,才最终拥有了与项羽对抗的实力,这种吸纳,有的是武装征服与武力威慑,此外还靠刘邦集团信守盟约,利用义帝怀王的权威地位,在尽量不破坏各个地方势力平衡的前提下,赢得了各个地方势力的支持与拥戴。

陈胜起义篝火狐鸣之际,其口号便是“大楚兴,陈胜王”,攻下陈县后,陈涉自立为王,号为张楚,意欲张大楚国,刘邦在起事之初,也是奉行楚制,当刘邦拿下沛县后,自称为“沛公”,《汉书·高帝纪》引孟康语曰:“楚旧僭称王,其县宰为公。陈涉为楚王,沛公起应涉,故从楚制,称曰公。”可以说,在反秦战争伊始,以楚国为中坚力量的队伍先声夺人、营造了最为广泛的舆论攻势,所到之处望风披靡,楚国也成为后来各个王国默认为领军角色。

楚怀王之立,乃范增说服项梁而为之,理由是:“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项梁深以为是,在民间找到了楚怀王的孙子,立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可见怀王之立,是项梁树立的一杆大旗,既标榜了自己的忠诚不贰,又藉此吸引了大批的楚国故将,形式上的名正言顺,也有利于争取民心。

随着战争的展开,楚怀王名下的项梁、项羽与刘邦开始各自崭露头角,在反秦战争中,能与秦朝大军旗鼓相当、屡克强敌者,唯楚军,其余各路诸侯战将,鲜有能与项羽比肩而论者,与秦军短兵相接的对抗中,很少能占到便宜。秦二世三年,楚怀王封沛公号安武侯,为砀郡长。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也是在这个时候,怀王与诸将要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这个约定看似简单,实际上个中缘由,大有文章。

首先,必须看到,此时秦军的军事力量仍然较为强大,“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也就是说,率军直捣黄龙,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虽然秦政暴虐,但是横扫六国的秦军,其军事力量雄厚、不容小觑,项梁乃楚国起义军最早的领袖人物,屡破秦军,闻名而归附者甚多,结果“益轻秦,有骄色”,被章邯打败,殒命定陶。况且正如贾谊所言“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关中易守难攻的地势,如果完全靠武力征服,在冷兵器时代恐怕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是一块非常难啃的硬骨头。其次,《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司马迁笔下的关中富庶虽是西汉时的光景,但是自缪公兴秦至始皇并天下,秦国累世积淀的珍宝货财、肥饶的土地,也是众人觊觎的目标,所以,破秦入咸阳,是苦差也是美差。在这种情况下,破秦入关成为一项极为艰巨、极富挑战性而又富有诱惑的任务,也正因为如此,这个“言契”才有存在和成立的可能性,诸将才会认同那位先入关者成为王关中的秦王。最后,对于项氏,楚怀王恐怕很是忌惮,一方面,在战场上纵横捭阖、无往不胜的项羽,是楚国号召群雄的旗帜,楚怀王必须要倚重,另一方面,项羽的剽悍、独断专行,完全架空了楚怀王,尽管楚怀王乃项氏拥立,但是毕竟作为贵族后裔,具有天然的优越感和故国观念,完全做傀儡,恐非怀王所愿。在综合的考察之后,怀王选定了刘邦。笔者认为,“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原因有二,其一,刘邦“素宽大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或可以义降秦,尽可能减少双方的作战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焦土羸民取之何用。其二,楚怀王之立虽然名正言顺,但是攻城略地、冲锋陷阵还是名下的战将所为,战功卓越者、威名远扬,其军事力量不断增强,同时,与之成正比的号召力量也会不断提升,此时刘邦的军事实力相对较弱,对名义上的君主怀王还是有一定的服从性,倘若刘邦入关王秦,对怀王必定心怀感激,而项羽也不再是一家独大,无形中也有了与之抗衡的对手,这对怀王来讲,利大于弊。

事实的确如此,刘邦在入关之前,除了自己的嫡系沛子弟二三千人,还有取砀地,得砀兵五六千人,投奔楚怀王以后,项梁给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楚怀王遣沛公西略地,趁势收陈王、项梁散卒以伐秦,且战斗中必有损伤,刘邦手中兵将不过万余人,向关中推进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多场战役,折损了不少的兵力,公元前206年,刘邦最终率领大军攻入关中,使人还报怀王,怀王答覆照原约办,于是刘邦自然认为“吾与诸侯约,先入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在刘邦的心理预期中,怀王之约是诸侯应该遵守的政治盟约。endprint

同时项羽虽然表面上尊怀王为“义帝”,“实则不用其命”,对义帝主约一事颇为不满,《史记·高祖本纪》载:(羽)怨曰“怀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专主约”。项羽主持戏亭分封,刘邦被封为汉王,项羽则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不久项羽借口“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迫义帝徙至长沙郡郴县。义帝被逼出都就道,于途中被项羽暗中命令英布等人击杀。笔者以为,怀王作为一个政治符号,虽然并未在实际的政治活动中发挥作用,但是,名义上天下正式属楚,义帝时乃天下之共主也,作为一个聚拢人心、号召群雄的旗帜,却是无法抹煞的,因此,项羽杀义帝,便失去了道义上的基础。

公元前203年,即汉高祖四年,刘邦与项羽集重兵于广阳,相持不下,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刘邦列项羽十条罪状加以数说:“吾始与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定关中者王之。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也。羽矫杀卿子冠军,自尊,罪二也。羽当以救赵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也。怀王约,入秦无暴掠,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收私其财,罪四也。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也。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也。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畔逆,罪七也。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与,罪八也。使人阴杀义帝江南,罪九也。夫为人臣而杀其主,杀其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

这刘邦所列十大罪状中,涉及到义帝的便有六条,直指项羽对义帝的阳奉阴违,而项羽对刘邦的这番数说,无言以对,盛怒之下,伏弩射中汉王。在项羽眼里,这是一个靠拳头说话的时代,刘邦的拳头的确没有对方强大,但是诸侯的王业与君主的帝业毕竟不同,刘邦不仅善于用人,步步为营,不断扩大自己的军事力量,而且在道义上占据了制高点,成功地打击了项羽的士气。

另一方面,刘邦与当时颇具实力的诸侯王也有裂土分封之约,如垓下之战前,刘邦与彭越和韩信约: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穀城,以与彭越。作为恩赏,分封土地与食邑满足了当时诸侯王割土为王的政治愿望,正因为如此,韩信、彭越都死心塌地地跟着刘邦南征北战。这种信约,基于双方的信任关系,基于利益的契约,这也是西汉建立的情势所使然。可以说,刘邦非常善于顺应和利用其时重信义然诺的价值观念,在豪杰中树立“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的原则,最大程度上赢得了群豪的支持。

综上所述,刘邦的持守信义、遵守盟约,打击了对手,争取了人心,帮助刘邦一步步的登上了帝位。

参考文献

[1]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清阮元校刻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 贾谊.新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 宋振水.西汉时期刘邦和项羽的管理智慧比较[J].兰台世界,2013(30).

[5] 夏增民.刘邦与功臣集团关系析论[J].南都学刊,1998 (1).

[6] 石新影,李修松.刘邦的性格与其成功之关系[J].东南文化,2004(2).

作者简介:宋娜(1977- ),女,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伦理与社会。endprint

猜你喜欢

刘邦
《大风歌》竟是一首“出丑”的诗
多多益
朽木颂
汉初刘邦集团“入都关中”事迹查验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不识字吗?
《鸿门宴》教学札记
刘邦妙语避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