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战以来菲律宾中国观的演变研究

2014-08-21王君

青年与社会 2014年15期

【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菲律宾的中国观经历了两个时期(冷战时期和冷战后时期)的演变。文章通过对促成这些变化的四种因素的分析,阐述了中国现阶段应对菲律宾的战略与策略:重视中国与菲律宾民间群体的公共外交;努力提升中国在菲律宾软实力的影响力;充分运用经济手段为中国外交服务;在与菲律宾的岛屿争端中,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关键词】菲律宾中国观;演变发展;中国对策

菲律宾虽是中国近邻东南亚的一个小国,但在美国的东亚战略格局中,却是一道不可忽视的防线。无论是冷战时期对共产主义的防范,还是近几年对中国的围堵,菲律宾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菲律宾冷战以来中国观的演变,对于中国了解东南亚国家对华政策的变化,及中国制定合理的东南亚外交政策具有着极其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菲律宾中国观的发展演变

菲律宾中国观的演变可以分为冷战时期和冷战后两个阶段:

(一)冷战时期菲律宾中国观的发展

1. 1949-1975,两国建交前菲律宾的中国观。1949-1965,建交前的冰冻期。1945年,二战结束,世界随之形成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世界各国纷纷选边站。菲律宾长期作为美国的殖民地,又是在美国帮助下获得独立,因此,从其独立之日起便采取以美国为轴心的外交政策,在国际问题上唯美国马首是瞻。菲律宾首任总统罗哈斯第一次演讲中就宣称,菲律宾要献身于美国的国际计划和反共事业。因此,在处理与新中国的关系上,菲律宾最初拒绝承认新中国的成立,而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甚至在1955 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主动与菲律宾外长接触,表示愿意与菲律宾缔结国籍协定,而菲律宾却予以拒绝。可以说,从1949年—1965年不到20年的时间里,受菲律宾政府的意识形态至上理论的影响,中菲关系几乎完全处于隔绝的状态,两国没有任何互动,成为中菲关系史上名副其实的冰冻期。

1965-1975,建交前的缓和期。1965年,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上台执政。此时,世界形势正发生着重大变化:两大阵营各自分化,冷战缓和,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针对这种变化了的形势,世界各国均开始调整其对外政策,菲律宾亦如此。1966年,菲律宾摒弃了不与共产党国家打交道的僵硬政策,开始允许其驻外人员与中国外交人员接触。1974年9月,马科斯总统派夫人到中国访问,这次访问为两国最终建交起到关键性的作用。9个月后,马科斯总统在其夫人的陪同下正式访华。随后,菲律宾政府发表声明,废除同台湾签订的友好条约和其他一切官方协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合法政府。至此,经过两国政府多年来的努力,中国与菲律宾最终于1975年6月建交,两国关系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 1975-1992,两国建交后菲律宾的中国观。中菲建交以后,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双方领导人曾多次互访,加强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为两国友谊奠定了更为坚实可靠的基础。1978年和1981年,李先念副主席和赵紫阳总理分别访问菲律宾。1979年和1982年,马科斯总统夫人对中国进行两次友好访问。这一时期,两国经贸关系也有较大发展,为两国关系的良性发展打下基础。1978年,中菲签订了一项从1979年至1983年的长期石油协定。1979年7月,中菲又签订从1979年至1985年的中菲长期贸易协定。1986—1992年,阿基诺总统任职期间,中菲两国高层互访与文化交流往来不断。而且,双方在南沙群岛的主权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承诺在适当的时候以和平谈判的手段而不是以武力来解决争端。1989年中国发生“六四”政治事件,当时西方国家纷纷制裁中国,阿基诺总统发表谈话,称此事不会影响菲律宾的对华政策,菲中友好关系不会成为问题。

(二)冷战后菲律宾中国观的演变

1. 1992-1998,拉莫斯时期菲律宾的中国观。1992年6月,菲德尔·拉莫斯出任菲律宾总统。拉莫斯执政后,对菲律宾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其中一项就是重新定位与老东家美国的关系,不再对美国的政策亦步亦趋。与此同时,拉莫斯总统重视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他强调“中国是我们地区的一部分,东亚的兴衰是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指出“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11大贸易国,到下世纪初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强国,所以,菲律宾主张中国能参与地区安全问题的决策,菲将继续同中国就共同关心的间题坦率地交换意见。”对于存有争议的南海主权问题,双方提出共同开发、维持现状的观点。当时影响中菲关系的因素除菲律宾对华贸易出现逆差和南沙问题外,还有一个台湾问题。台湾与菲律宾当时的联系非常密切,双方的经贸活动异常活跃,据报道,台菲1992年双边贸易额为13亿美元,1995年达到30多亿美元。

2. 1998-2010,中菲关系的黄金期。这一时期,埃斯特拉达和阿罗约分别就任菲律宾总统,两位总统都非常重视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使两国关系达到中菲关系史上的黄金时期。2000年5月,埃斯特拉达访华期间,两国签署了《关于21世纪双边合作框架的联合声明》,双方表示将致力于发展中菲长期稳定的睦邻互信合作关系。但2001年,埃斯特拉达因受贿丑闻被迫下台,副总统阿罗约继任总统。阿罗约强调中菲关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她在台上十年,两国在各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取得长足发展,中菲关系经历了少有的蜜月期。2002年1月,阿罗约发布总统令,将中菲建交日(6月9日)定为“菲华友谊日”。 2002年中国首次成为菲律宾第十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52159亿美元;2004年,中国又成为菲律宾第四大贸易伙伴和发展最快的出口市场,贸易额突破百亿美元,达到133128亿美元。当然,这一时期,中菲关系在某些领域仍存在一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南海领土争端的问题。2003年4月,菲律宾在南沙中业岛纪念“卡拉延市设立25周年”;11月,菲律宾擅自移走中国在南沙群岛上放置的中文主权标志物等。endprint

3. 2010年至今,菲律宾采取阴晴不定的对华战略。2010年6月,阿基诺三世成为菲律宾的新任总统。他上台初期对华态度较温和,强调“南海问题谈判应该严格地在东盟国家和中国之间举行,不需要美国或其他任何第三方介入”。2011年,他表示中菲关系不会因南海问题受损,“争议有时能为巩固和加强双方关系提供契机”。从2011年底,阿基诺三世对中国的态度开始转为强硬,这与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不无关系。阿基诺三世与其他东南亚国家领导人不同,是一个个性十足的话题人物。尤其是对华态度,经常反复无常,口不择言,“维基解密”把他描述为一个“懦弱、不自信”的领导人。他发表的言论也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时而高亢,时而萎靡,时而火药十足,时而息事宁人。在中菲岛屿争端上,阿基诺一会说要和中国进行谈判,一会又非常强硬地要把这个事情吵到海洋法庭,前后矛盾。当然,阿基诺三世对中国态度的阴晴反复,反映了菲律宾外交政策的左右摇摆,安全上依赖美国、经济上又离不开中国的举棋不定的对华心理。

二、菲律宾中国观演变的干扰因素

(一)冷战思维

二战结束至今的大多数时间里,冷战思维一直在菲律宾的外交思想里占据着主要地位,这当然与其外交政策追随美国有关系。进入50年代后期,随着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恶化,菲律宾以美为轴心的外交政策更为坚定,并标榜自己为冷战中最冷的一员干将。至60年代中期,菲律宾“一直是宁愿盯着美国,而不愿向西看着亚洲”。直至今天,冷战虽已结束,但冷战思维仍未走出菲律宾的外交策略里,时不时地冷战思维的幽灵会引领着其外交理念。

(二)美国因素

2011年,菲律宾南海政策的急剧转变与美国的支持与鼓励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没有美国政府的支持,阿基诺三世是不会主动寻求挑衅中国南海主权要求的。因为从理论上讲,作为与中国毗邻的东南亚的一个小国家,与中国彻底决裂并不符合菲律宾的根本利益。所以如果没有特殊的国际背景,菲律宾不可能与中国为敌。菲律宾是美国在东南亚地区最为亲密的盟友之一,美国的东亚政策在历史的某些阶段主导了菲律宾的对华政策。美国对菲律宾南海政策经历了从“中立不介入”到“介入但不陷入”的转变。在“重返亚太”战略背景下,美国高调介入南海地区事务。菲美关系的加强影响了菲律宾亲美政治势力对南海问题的判断,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菲律宾南海政策的激进化。美南海政策对菲律宾的误导和菲律宾自身对形势的误判使菲南海政策已走上错误的轨道,菲律宾国内政治等因素限制了菲南海政策的回调。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和高调介入南海地区事务增加了菲律宾南海政策的筹码。

(三)中国崛起

中国的崛起带来了世界权力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复杂而严峻的挑战。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海上战略影响力在增强,而菲律宾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这一现实状况刺激了菲律宾高层决策群体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另外,西方长期以来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强也被西方学者视为中国即将在南海采取强硬举措的基础。西方理论更加强了菲律宾政府的“中国崛起将使南海问题向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的主观判断”。于是,世人看到了阿基诺三世多变的面孔。

(四)领海争端

中菲关系围绕南沙群岛主权归属问题的争执并不是近年才有。早在20世纪70年代,菲律宾以200海里领海权为依据,要求把其领土界线扩大到群岛四周的海床,陆续派兵占领我国南沙群岛的8个岛屿,并且从1976年开始与瑞典、美国的公司合作在该海域勘探石油。在马科斯执政时期,出于外交战略上的考虑,菲律宾政府接受了和平协商、不扩大争端的解决办法,加上中国答应尽可能向菲律宾出口石油,暂时缓和了两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对立。但自90年代以来,中菲之间关于南沙群岛问题上的争议又有所加剧。菲声称对其所占的8个岛礁拥有主权,并对我维护南沙领土主权的正义行动持反对态度,特别是1999年5月和7月,菲律宾海军两次撞沉我渔船。这一事件使这一地区的局势骤然变得十分紧张。尽管经过中菲两国领导的互访,重新就搁置争议、和平解决突发事件达成了原则协议,但领土主权问题上的争端给中菲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新阶段中国应对策略

在处理与菲律宾关系问题上,考验着中国的战略智慧。

(一)重视中国与菲律宾民间群体的公共外交

在中国外交事业中,政府部门当然应该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因为政府掌握更多的外交资源。但在政府之外,民间群体的公共外交作为对传统政府外交的有力补充,也应日益受到高度的重视。目前,各国已开始把公共外交看成了21世纪必要的国家战略和促使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必要工具而广泛、有效地运用。公共外交的本质就是通过影响社会,让社会去影响政府。在与菲律宾的交往中,中国以往过于重视官方层面的往来,而忽略了公共外交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无法有效地影响菲律宾民间社会。中国在菲律宾的公共外交影响力不仅远不及美国,甚至还不如日本,日本通过接收菲律宾劳动力、提供奖学金、广泛资助菲律宾国内的各种文化活动(主要通过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实施)等,在菲律宾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以后,中国应当加强在菲律宾的公共外交,让菲律宾的民众更加清晰、准确地了解中国确保南海地区稳定,实现中国和平发展的真实意愿。妥善处理好南沙岛礁争议问题,会不断加强两国间关系,而且会给两国政府和民众带来巨大的现实利益和潜在利益。可以预见,在中菲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菲关系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二)努力提升中国在菲律宾软实力的影响力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任何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是硬实力,一是软实力。而且两条腿同时走路,不能一腿长一腿短。软实力关乎人民的贫富、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强弱。从现实来看,相对于物质硬实力,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是条短腿,在菲律宾就可见一斑。与美国、日本相比较,中国对菲律宾的软实力影响方面差距很大。可以说,美国对菲律宾的影响已经渗透到菲律宾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层面。相比之下,中国对菲律宾的影响力非常有限。中国品牌在菲律宾的形象一直不佳,而美国和日本的公司及品牌在菲律宾广受欢迎,日本流行文化也受到菲律宾年轻人的追捧。因此,虽然中菲贸易额颇为可观,但当危机来临之际,就会发现中菲关系其实只是表面繁华而已。所以,有必要加强中国在菲律宾软实力影响的力度,近几年中国也在努力有所改变,如2013年菲律宾遭受台风袭击,虽然中国自己也受到台风侵袭,而且菲律宾近期对华展示强硬姿态,但中国不计前嫌,依然动用了有限的资金援助菲律宾,受到国际赞赏,体现了中国软实力的提升。endprint

(三)充分运用经济手段为中国外交服务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经济外交已成为各国谋求合作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所谓经济外交,是经济与外交的辩证统一。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以经济促外交,即运用经济手段为国家谋求对外关系上的政治、军事等利益;二是以外交促经济,即以外交为手段,为国家谋求经济利益。目前,经济外交已正式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战略之中。近年来,中国与菲律宾贸易持续激增,中国早已成为菲律宾第三大贸易伙伴。2010年中菲双边贸易额较 2009 年增长 35%,达到 277.64亿美元;2011 年双边贸易额更是高达322.54 亿美元,超过 2007 年创下的最高纪录。值得注意的是,菲律宾一边享受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红利,但另一边却在海上安全问题上引入美国来抗衡中国。因此,随着中菲经贸往来的密切和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我们在处理与菲律宾有关的南海争端时,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而要从经济和政治相结合的角度通盘考虑,可以通过强化经济外交缓和化解中菲之间的摩擦,使经济外交成为处理与菲律宾关系的重要手段。而且,我们已有过一些尝试。例如,在2012年4月,中国与菲律宾在黄岩岛发生对峙,菲律宾态度强硬。在中国停止对菲律宾旅游以及加强对菲律宾进口香蕉的检疫后,菲律宾政府不得不在外交态度上有所缓和。

(四)在与菲律宾的岛屿争端中,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就目前看,中国要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大方向不会改变,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但是,在坚持外交优先原则的同时,并不意味着中国放弃权益,如果我们的核心利益受到侵犯,那么中国也绝不会放弃使用武力。应当说,在南海问题上中国是最大的受害者,很难想象,其他大国能容忍像菲律宾这样的国家登临搜捕本国渔民。对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维护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南海的执法维权斗争中,我们可以做到“有理有利有节”。黄岩岛事件可以作为我们处理以后南海争端的典型模式。黄岩岛之后,菲律宾如今又拿仁爱礁说事,正如罗援少将在《环球时报》上提出的十大建议那样,机遇期有时是打出来的,我们不惹事,但我们也不怕事,中国要适时地敢于亮剑。如果处理不好与菲律宾岛屿争端,那么我们在以后的领土争端中会留下把柄。中国应把菲律宾做一个“典型”,展示中国“惩罚”的力量和分寸。通过对菲律宾制裁,中国要让它感到丢了中国这个朋友的可惜,以及做美国对付中国棋子的华而不实。菲律宾闹得最欢是他自认为有美国这样的后台,如果美国不支持,他自会有所收敛。

当然,中美之间目前有很多合作的空间需要相互倚重。因此,尽力与美国建立互信的关系非常重要。近年来,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退一步说,即便中美之间建不成互信关系,那么,在最危机的时候,美国到底能帮菲律宾多远?美国是否会因为帮菲律宾而不异惜与中国一战?当然,主权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没的商量,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的作法就很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汪新生.现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2] 金是用.安全与发展:二战以来中国-菲律宾关系之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 黄智钦.关于二十一世纪初期中菲关系研究[D].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4] 曹云华.拉莫斯政府的对外政策[J].亚非纵横,1996(3).

[5] 陈庆鸿.中菲关系应着眼长远[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09-01.

[6] 钟腾飞,张洁.中国周边经济外交[M].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2.

[7] 罗援.让菲律宾为挑衅行径负全责[N].环球时报, 2014-04-01.

[8] 张卫良.试析战后菲律宾外交政策的嬗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5).

[9] 沈红芳.菲律宾与中国的关系[J].南洋问题研究,1989 (3).

[10] 沈红芳.菲律宾外交政策的演变和主要对外关系[J].南洋问题研究,1983(8).

[11] 鞠海龙.菲律宾南海政策中的美国因素[J].国际问题研究,2013(3).

[12] 鞠海龙.菲律宾南海政策:利益驱动的政策选择[J].当代亚太,2012(3).

[13] Liselotte Odgaard.“The South China Sea : ASEANs Security Concerns About China”[J].Security Dialogue,Vol.34,No.1,March 2003.

[14] 吴金平,鞠海龙.2011年菲律宾经济、政治与外交形势回顾[J].东南亚研究,2012(2).

[15] 台湾与菲律宾贸易超过30亿美元[J].东南亚南亚信息,1996(24).

[16] 代帆.中菲关系的脆弱性[Z].21世纪经济报道,2012- 05-19.

[17] 方拥华.中菲关系的回顾与展望[J].东南亚,2005(4).

[18] D·G·E·霍尔.东南亚史(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9] 黄耀东.菲律宾:2011-2012 年回顾与展望[J].东南亚纵横,2012(3).

基金项目:2012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冷战以来东南亚国家“中国观”演变研究(L12BGJ004)。

作者简介:王君(1971- ),女,辽宁大连人,硕士,大连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东南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