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商与徽州社会发展变迁的互动关系探究

2014-08-21谢超峰胡君

青年与社会 2014年15期
关键词:互动关系徽商徽州

谢超峰 胡君

【摘 要】徽商的崛起离不开徽州地区的滋养与孕育:徽州特殊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为徽商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徽商发达后,回报家乡,积极推动徽州的教育、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与发展。徽商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徽州与其他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媒介。正是徽商的崛起,使得明清时期徽州获得了快速发展;徽商衰落后,徽州地区的发展显示出明显的动力不足,发展迟缓。因此,徽商的兴衰与徽州社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徽商;徽州;互动关系

学者对于徽商的研究较多,多集中于徽商宗族、徽州建筑、土地契约、徽州教育、徽州文化等方面,成果丰硕;然而就徽商与徽州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涉及不多,研究不深。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研究的崛起和史料的整理分析,研究此问题很有现实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出发,考察、分析徽商与徽州社会的发展互动关系,为研究徽商的兴衰与徽州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另一种范式。

一、徽州孕育了徽商

徽商是明清时期徽州一府六县商人结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商人集团,作为我国明清时期财力最雄厚的十大商帮之一,曾执掌中国商界之牛耳达数百年之久。徽商的兴起离不开徽州特殊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

(一)自然环境独特

徽州,中华大地上一个名扬中外的文化地理概念,它地处皖南山区,耕地稀少,据统计“境内总面积为1.34万平方公里,山地占总面积的80%。”属于东南丘陵的一部分,横跨黄山、天目山等山脉,多山地、丘陵,道光《徽州府志》卷一《地理·形势》称“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阨”。山间谷地和盆地较少,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土地贫瘠,“整个徽州地区除屯溪盆地较宜耕作外,其他地区大多土层较薄,肥力较低;还有不少耕地处于深山幽谷之中,霜多雾重,日照不足,这就严重地限制了粮食作物产量的提高。据江太新等先生的研究,清代徽州水田平均亩产稻谷328斤上下,远低于苏浙地区。”

徽州又是一个高移民社会,人口增长迅速。方弘静《方氏家谱序》称:徽州“其险阻四塞几类蜀之剑阁矣,而避在一隅,用武者莫之顾,中世以来兵燹鲜焉。”被群山封锁、与外界隔绝的地理环境,使徽州成为战时避乱的理想世界。大批人口迁入徽州,特别是明中期以后,人口增加迅速,“至万历二十一年(1593),徽州人口数可达90万左右。”“明代人口极盛之时,应在120万之谱。”这就导致人均可耕地少,人地关系紧张,“明代全国人均田地数在6.5—20.6亩之间,清代顺、康、雍年间全国人均田地数在27.65—33.44亩之间。”然而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人均田地数不到2亩,可见徽州地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面对地狭人稠,土地质量不佳的不利环境,徽州人要想在徽州大地上生存下去,不得不改变重本抑末的观点,走出一条与传统农业社会发展的不同道路——经商,“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

(二)徽州特产丰富

徽州地区盛产竹、木、茶叶、药材等经济作物,提供了用于基本交换的商品。木材方面,“徽州杉木、楠木享有盛誉,是优质的建筑材料,松木不仅可用于建筑,还可用来制墨,其他树种可制漆、桐油、纸张等,构成徽商外运量最大的商品;毛竹作为徽州经济价值最大的竹种,生产快,用途广,是众多生产和生活用具以及竹木工艺品的重要原料。”

茶叶方面,徽州得天独厚的高山、云雾等自然条件,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称:“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日本荣西禅师著《吃茶养生记》则写道:“黄山茶养生之仙药也,延年之妙术也。”加之,种茶成本低,风险小,茶叶品质好,种茶、做茶、卖茶,代代相传,徽茶始终是徽商较为稳定的利润来源。

药材方面,徽州群山环绕,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有黄山茯苓、岐山野术、歙县贡菊、生地、黄连等百余种山地药材,成为徽州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尤其是宋室南迁以后,徽州距离南宋都城临安较近,大批贵戚、官僚和军队麇集于此,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徽州的所有特产几乎无一不是这里所需要的物品,这对徽州商业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徽州人充分发挥山区特产的作用,利用市场需求,开展商品交换,一方面弥补山区粮食产量不足的问题,解决了徽州民众的生存问题;另一方面,徽州人在与外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锻炼了经商能力,积累了从商经验。

(三)徽州交通便捷

徽州多山,陆路交通不便,但是境内有发达的水系与密布的河网,水运发达,便于商品流通。有新安江、青弋江、水阳江等水系,有利于商品流通,这对徽商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徽州的竹木、茶叶,沿新安江下泛杭州,春水涌潮之时,二三天即可达到,极为方便。”

徽州地区发达的水运交通,不仅为徽商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也促进了徽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水运的节点上,形成了物资集散的集镇,如徽州地区较为有名的鱼亭、万安、溪口、龙湾等集镇,这些集镇承担着本地区的物资供销,是当地居民的经济中心。

(四)徽州文化底蕴深厚

徽州地区教育发达,文化教育底蕴深厚,培养了出色的经商人才和封建官吏。徽州地区是程、朱桑梓之地,是理学的故乡,有“东南邹鲁”之称,向以“儒风独茂”、文化倡明著称于世。徽州人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绝大多数人被迫“弃儒服贾”,形成徽商独特的人力资本优势,“他们在商业活动中往往能遵循‘义中取利的原则,坚持以诚信待人,不搞坑拐诈骗的勾当,树立了良好的‘儒商形象,从而博得了人们的信赖与支持,收到丰厚的回报。”

作为徽商发源地的徽州,从自然环境到人文地理环境都为徽商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诞生了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徽商。徽商的诞生体现了徽州社会对徽商的孕育与滋养,徽商对徽州社会的反哺则在徽商兴盛后尤为明显。endprint

猜你喜欢

互动关系徽商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州绿荫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徽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