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俱乐部教学在民办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实施问题的探讨
2014-08-21韩晓梅
【摘 要】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即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项教学俱乐部,既不受班级、教学进度、教学内容限制,又遵循体育教学规律,以此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并可利用课余时间,在各俱乐部组织有益的活动,丰富与完善俱乐部式的课堂常规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民办高职院校实行俱乐部教学是现在公共体育教学中的一种理想教学模式,对改变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教学积极性较差的现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教学;民办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问题
体育教学的发展到今天,开始走入到一种“瓶颈”,国家体育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但是由于我国民族传统的影响使体育教学不能够受到足够的重视。现代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而缺少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体育教学中的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和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不感兴趣。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要改变现状必须进行深入的体制改革,将公共体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与灵活多变的俱乐部教学相结合,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但是在高校中要实施俱乐部教学,尤其在民办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中体育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必须要解决很多急需的问题。本文旨在研究俱乐部教学实施过程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俱乐部教学在民办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实施的问题
在民办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实施俱乐部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积极的意义。俱乐部教学对场地器材的质量和规格要求比较高,主要是因为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水平不同,要求在班级内部进行分层教学,这样有适合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对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现在民办高职院校的体育场馆和器材的数量不足将成为俱乐部教学开展的主要问题,主要是对学生实现全员选项以后,学生可以选择的时间和空间较大,当有很多平行班级进行上课时,场地器材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体育需求,从而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及有关文件规定进行规划和建设场地,同时应该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相关的文件精神,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体育教学软件和硬件的建设,对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的需求是俱乐部教学在民办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实施的重要问题
(一)俱乐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教学实行开放式。很多研究表明,俱乐部教学教学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实施,对教学的条件和教学环境要求较高,在教学过程中要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都要得到充分发挥,要不断拓展体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上课的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在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合理要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进度和教学方法、教学时间,以适应学生的基本要求,同时要求教师对学生充分的尊重,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快教学进度和难度,水平较低的学生我们也不要放弃或者进行言语的攻击。
(二)俱乐部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特长、兴趣、发展个性为主。在俱乐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多类型、多层次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目标是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生兴趣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整个教学过程由于教学的多层次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改变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中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积极性较差的被动局面,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积极转变;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掌握良好的体育基本技术和技能。
(三)俱乐部教学能够扩大教学的时空。采用俱乐部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场地器材的不足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多带来的师资和场馆等教学软件和硬件比较缺少的矛盾,能够扩大教学过程的时间和空间。
三、师资力量、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师资结构是俱乐部教学在民办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实施急需解决的问题
要在民办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实施俱乐部教学,对于体育教师的专项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教师的专业结构等要求较高。因此,要根据俱乐部教学的基本需求可以通过培训或者是技能培养、进修等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教师主动参自身能力的提高的培训。再者不断引进人才,适当改善教师的年龄、专业和职称结构以适应新世纪我国教育和体育发展的需要。这需要学校根据学校的基本需求不断提高经费的投入,给予教师学习和培训教学技术的经费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洪.浅谈俱乐部式体育教学形式的可行性与优越性[J].安徽体育科技,1997.
[2] 陈海啸.高校实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8.
[3] 胡永南.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研究[J].体育学刊,2001.
[4] 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5] 黄刚.浅析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的作用[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
[6] 翟小巧.普通高校组建体育俱乐部对学生健身效果的影响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
作者简介:韩晓梅(1982- ),山东临沂人,毕业于山东体育学院,学士,现任职于烟台南山学院公体教学部,讲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