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非政府组织的出现对我国国家治理产生的影响

2014-08-21白丹

青年与社会 2014年15期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国家治理影响

白丹

【摘 要】我国传统的国家治理模式是政府社会高度合一的模式,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治理模式由一元向多元转变。而非政府组织产生后基于其特点和功能,对我国的国家治理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使治理主体、治理方式等多元化还使治理的方向和功能发生转变,使整个治理结构更加和谐。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国家治理;影响

我国传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呈现出以下特点:管理主体一元,政府是唯一的社会管理主体;管理手段简单,实行单纯的行政管理,缺少社会的合作和公民的参与;管理内容全面,政府作为唯一的管理主体包揽了所有的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治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中国国家治理模式转变的基本路径是由行政管理型模式向公共服务型模式转变。这种转变的完全实现,有赖于社会的独立、自治,有赖于公民的积极参与,而非政府组织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些空缺。

一、非政府组织的出现使国家治理 “多元化”

(一)治理主体多元化。传统的国家治理结构中政府一支力量独大,非政府组织的出现使政府——社会这一结构中的社会逐渐强大并与政府分离开来,进入社会管理领域,解决某些社会问题、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成为治理的另一大社会主体。以往的国家治理中政府作为公共权力和资源的掌握者能为社会提供类似国防、交通等纯粹的公共物品,而对于准公共物品政府往往供给低效,市场存在失灵的地方,非政府组织能以公共利益为目标,通过市场化手段或者社会动员的方式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成为资源配置的第三种方式。

(二)治理方式的多元化。以往政府依赖强制力保证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社会管理中大量依靠政治手段和行政手段。非政府组织的出现,使政府在治理中更多的运用社会手段依靠社会手段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让“治理”少一些暴力多一些认可、少一些强制多一些配合。当前,政府在处理社会冲突的时候由于方式不当而引起公众对政府不满的事件时有发生。而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志愿性的特点,使其具有贴近民众的天然优势,它们作为社会的中间层次,可以有效的避免公民直接面对行政权力,使政府政策通过非政府组织的协调、转达得以接受,也使公民获得利益表达途径而消弭对政府的对立情绪从而有效的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治理内容多元化。非政府组织的出现扫除社会管理盲区、促进了全面治理。在政府作为唯一的国家治理主体之下,尽管国家权力可以伸向各个角落,但是各种社会问题却不一定能逐一解决。一些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因素往往游离在社会管理体制之外,而这些因素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处理会引发社会的无序乃至混乱,影响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引发社会管理危机。非政府组织的非官方性、接地气性、灵活性等优势,可以对各种突发的社会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甚至提前预防。更重要的是,非政府组织种类繁多、涉及领域广泛,它们能够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对不同利益集团的需求有很好的掌控,能适宜地针对不同情况解决权力所不能解决的隐藏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非政府组织的出现使国家治理的功能发生变化

首先,非政府组织的出现使国家治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诉求。传统的国家管理主要是进行政治统治、维护社会稳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逐步发展为提高整个社会效率、促进社会的进步,而现在随着非政府组织等社会主体的发展,国家治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人类社会的效率,更重要的是要在效率实现的基础上体现社会公正,实现市民社会的人文性的关怀。非政府组织本身不以营利为目的,他们并不追求经济效率的至高无上,更多的将关于倾注于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人的自由发展之上。面对在这一新的事物,国家治理中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以人为本,实现这些价值诉求,做到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更高更好发展。

其次,非政府组织的出现使社会治理倾向于推动全社会的协调合作。构建和谐社会我国的一项重要目标,但是没有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的社会,难以实现真正的和谐。非政府组织一般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更容易与民众建立信任和联系。它们可以深人到社会的基层中,教育和动员群众,提高广大人们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使管理和建设社会成为民众的责任,一旦这种责任为民众所认可,社会管理就成为大家广泛参与的全民活动,这是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一方面非政府组织可以将政府的意愿传达给社会公众,另一方面可以将公众的意见和要求有组织的传送给政府部门,从而提高双方的互信水平。这既有利于提高政府对整个社会的整合力,也有利于推动全社会的协同合作。

三、非政府组织的出现使治理结构更加和谐

首先,非政府组织的出现使以往的以权力压倒一切的管理方式已远远不能解决各种社会问题,需要政府适应新形势新环境提高自身能力,提升和优化自身的执政水平、执政方式,推进了权力社会向能力社会的转变,也推动了从人治向法治的快速转变;其次,非政府组织为健全有效的行政管理、建立网络化、扁平化的管理机制提供了组织基础。非政府组织的网络化、弹性化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技术和工具,逐渐被传统的官僚制的政府机构所认可、接受并借鉴,推动了单向控制的行政体制向协商合作的管理机制转变;第三,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为开展社区自治、树立公民自尊自立自强的独立人格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和平台。传统的“单位制”已不复存在,人们逐渐淡化和消除依靠“单位”的观念,适应新时期的人才需求,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最后,国家——社会多元化社会治理模式使国家治理更加民主化,市民享有更多地参与权和发言权,政府与市场化组织、公民之间不仅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服务提供者与服务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是被监督者与监督者的关系中,公民在监督和约束国家权力方面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国家与公民的地位关系发生了变化,公民的社会、政治地位得以提升。这些都强有力地证明了非政府组织的出现和发展都促进了国家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变,整个国家治理结构更加和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主体多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方式法治化,而非政府组织使我国的国家治理朝着这个方向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 任进.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2] 王敏敏.论社会管理中的非政府组织[J].探求,2006(6).

[3] 王华.治理中的伙伴关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问的合作[J].云南社会科学,2003(3).endprint

猜你喜欢

非政府组织国家治理影响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公共管理怎样用好非政府组织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