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全市场机制下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机制分析

2014-08-21康凌翔李鹏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22期
关键词:产业转型激励机制

康凌翔+李鹏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纯粹市场竞争机制下企业产业转型行为的激励机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研究企业的产业转型过程。根据产业转型的边际激励和风险激励,以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的投入要素禀赋、生产中的技术、产品的市场需求偏好等的差异,本文将企业产业转型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关键词:完全市场机制 激励机制 产业转型

一个产业的转型升级过程是由该产业内的企业投身到产业转型升级活动中才得以实现,一个旧产业的转型升级通常是在该产业内绝大多数企业出现严重生存压力时才会发生。

市场竞争对企业产业转型行为的激励机制

在完全的市场竞争机制下,经济中发生产业转型升级时,决定企业投入产业转型升级行为的经济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所形成的边际激励和风险激励。其中,边际激励是指在整个经济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不同产业之间的经营收益对比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改变着每一产业内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进而改变边际利润,导致不同产业内的企业各自调整对原生产的投入规模和对新产业的生产投入规模,结果不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率状况发生了改变。风险激励是指在整个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同产业之间的企业经营风险以及与风险相对应的收益不断发生相对改变,不同产业之间还出现风险收益差异,这种差异引起产业内企业根据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调整其对原生产的投入规模和对新产业的投入规模。风险激励发生作用的原理是风险收益对等原则和风险偏好筛选机制。

(一)边际激励发生作用的过程

第一,整个经济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不同产业之间利润率产生对比变化并出现差异。第二,这种差异驱使资本从利润低的产业流向利润高的产业,资本流动使各产业资本规模发生变化,在产业的产品需求市场约束下,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状况也发生变化,最终是利润率高的产业,利润率开始下降,利润率低的产业,利润率开始上升,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不同产业之间的利润率趋于一致为止。第三,对于没有市场前途的产业,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通过其利润率相对不断下降,使资本从该产业不断流出。由于资本的不断流出,剩下的资本的市场竞争压力有所缩小,资本的生存状况有所改善,资本往外流出的速度暂时有所放慢,但随着该产业经营前景进一步黯淡和新产业收益的进一步提高,这种流出会有新一轮的加速过程。第四,对于新产业,由于在整个经济产业结构演进中,其利润率相对一直较高,资本会不断流入该产业,最终到该产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导致其期望利润率与其他产业趋于一致为止,但如果新产业在产业发展上获得了新的突破,新一轮的资本流入又会产生,这种过程会不但重复发生,直到该产业的技术完全成熟。

边际激励中的产业之间利润率的相对变动原因可以是生产产品的边际成本变化,或者边际收益变化,或者二者同时变化。

(二)风险激励发生作用的过程

第一,整个经济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会使得不同产业之间风险分布不同,对应的风险收益也不同。第二,在风险收益对等原则的驱使下,资本会从风险收益低的产业流向风险收益高的产业,同样伴随着不同产业的规模变化和产业内企业之间竞争状况的变化,在产业的产品需求市场约束下,产业内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收益在不断变化,这种资本流动和产业内风险收益变化过程一直持续到各个产业的风险收益趋于一致为止。第三,对于没有市场前景的产业,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其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风险收益却不断下降,从而资本不断流出,直到该产业被淘汰为止。第四,对于新产业,其风险开始比其他产业要高,但其风险收益不一定比其他产业低,于是吸引一些风险偏好的资本流入,随着该产业资本规模扩大,产业趋向成熟,其风险不断降低,但风险收益仍不一定比其他产业低,于是除了风险偏好资本流入外,风险中性、风险厌恶资本也开始慢慢流入。

风险激励和边际激励在企业参与产业转型中同时起作用,但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不同激励机制起主要作用。

影响企业产业转型行为选择的因素

无论市场机制以哪种激励作用驱使企业投身到产业转型行为,都离不开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产业之间出现利润率差异、风险差异和风险收益差异;二是同一产业内企业之间所形成的市场竞争格局,和在这个格局下企业的生存状况。两个关键因素同时发挥作用。

产业之间形成差异和差异的变化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的投入要素禀赋、生产中的技术、产品的市场需求偏好等环节产生的,不同地区这些方面情况会不一样,因此各地的产业转型会不一样。一些地区的产业转型可能是将别的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到该地区,利用本地区既有的资源、技术和市场条件,即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转型,比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产业转型。另一些地区产业转型则是通过创造新产业来实现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发达经济体的产业转型就是如此。其中对于一个创新型产业来说,技术起着关键的作用,技术上的突破决定一新的产业能否出现和能否形成市场。而对于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转型来说,培育市场环境是关键环节,市场环境培育起来后,产业就顺利发展,因为其技术和经营模式都已经成熟。但尽管技术创新和培育市场环境是两类不同事情,对企业来说,在开始阶段投资这些经营内容时都有着共性,就是风险较大、收益较低,还有较大的外部性。因此即使有些新兴产业很有前景,旧的产业生存也很艰难,企业也有进行产业转型的意愿,但不一定有从事产业转型的实际行动。

首先,对于技术创新型新产业来说,其一,产业的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能否成功是不确定的,而且还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投入;其二、新产业的新产品市场能否成功是不确定的,因为其没有经验可依赖,而且同样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还需要大量时间投入,因为新产业的产业环境不具备,需要重新慢慢形成,包括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出现、产业服务环境的出现、产业集聚和市场影响力的形成,而这些都是产业转型实现盈利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其三,产业的技术和技术应用一旦成功,人们就会跟着其产品进行模仿,即使有专利的保护,合约的不完全性总会使市场中出现高模仿的类似替代产品,更关键的是这种外部性带来的模仿产品成本低,反过来对创新企业将构成致命的竞争威胁。结果投入产业转型的创新企业在初期阶段必然是风险高、收益低、投资成本大。endprint

其次,对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转型来说,其一,尽管承接产业已有成熟的技术和经营模式,但对承接的产业,要形成市场环境和产业链,仍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投入,包括形成产业规模引导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出现、产业服务环境的形成、产业集聚和市场影响力的形成,而且在这一市场环境开拓过程中很难实现盈利;其二,通常这类产业转型的地区产业处于较低端水平,企业的资金能力有限,为新产业提供的资金支持也就有限,所以转型企业会承担大的资金和风险压力;其三,当市场环境形成后,具有极大外部性,其他企业可以无成本或较低成本使用产业的市场环境和产业链,这些企业由于节省很多成本,反过来将对原始转型企业构成竞争威胁。

所有这些产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外部性和低回报,会使得企业之间更愿意采取“搭便车”行为,结果企业之间必然陷入集体“囚徒困境”,即使他们都经营艰难。甚至只有新产业在开始阶段的收益比其他产业高出很多,多到满足奥尔森所揭示的“集体行动的逻辑”的条件时,产业转型才会发生,这种市场机制下企业投入产业转型的局面非常类似于市场经济中的技术创新问题。

不过企业还是有一定异质性的,这种异质性体现在风险偏好、资本规模、市场地位、创新精神等各方面,这会使在各方面阻力下还是有少数企业会投入到产业转型中。另外,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一些竞争文化也是少数企业率先投入产业转型的重要条件。

企业经营内容上的转型过程

当企业投入产业转型后,并非马上就把全部资本和经营内容都转移到新产业,根据边际激励和风险激励原理,企业会在原产业与新产业之间选择平衡,在平衡中企业既会经营新产业,也会经营原产业,伴随平衡关系变化,企业在旧产业和新产业之间逐渐转移,这个过程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决定这种平衡关系的是理论上的利润率和风险收益在不同产业之间不断趋于一致,但这揭示的是长期趋势问题,具体到企业经营转型过程,企业在经营内容上的依赖关系决定了企业需要选择这样的平衡。

就旧产业对新产业的支撑作用来说,首先,在产业转型进程中,新产业与旧产业相比一般都是资金比较密集一些,或者技术和知识比较密集一些,因此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才可能进入新产业的门槛。在开拓新产业初期,新产业能否开拓成功是不确定的,在很长一段期间内新产业赢利也是很低甚至亏损的,所以企业就需要依靠原产业经营积累资金,给予开拓新产业以支持;其次,有些产业转型是对原产业进行升级更新实现的,这时新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原产业,依靠原产业的存在给新产业的技术更新提供既有技术基础,也为新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困难激励;第三,对于淘汰旧产业的产业转型来说,在一个新产业没有成型之前,继续经营原产业是企业降低开拓新产业进程中经营风险的重要举措。

就旧产业本身的淘汰进程来说,首先,旧产业的淘汰是在经济发展中出现替代旧产业的经济功能的新产业后被淘汰的;其次,对于那些通过对原产业进行升级实现的产业转型来说,这类产业一般都是一个地区资源禀赋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者一个地区在开放市场中已形成产业特征优势的产业,或者一个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因此这类产业不管是进行哪方面的升级,有些环节因其地区特点仍具有优势,在升级未成功前,原产业依靠其某些环节上的优势按原模式仍有经营的有利之处;其三,新产业出现并不是马上能解决旧产业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只有新产业出现后,在新产业基础上不断出现更多的创新,出现更多解决旧产业问题的机会,旧产业才会被淘汰,所以旧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会继续存在,一些企业也就会在参与产业转型时仍保留旧产业经营。

企业经营内容上的转型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如表1所示。

对在完全市场竞争机制下企业产业转型行为的分析有理论抽象性,主要为在现实经济中有政府产业政策干预以及市场不完全性的条件下分析企业产业转型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3.张建华,程文.中国地区产业专业化演变的U型规律[J].中国社会科学,2012(1)

4.廖国民,王永钦.论比较优势与自生能力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3(9)

5.赵坚.我国自主研发的比较优势与产业政策—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8)

6.赵坚.企业能力理论、假定与模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endprint

其次,对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转型来说,其一,尽管承接产业已有成熟的技术和经营模式,但对承接的产业,要形成市场环境和产业链,仍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投入,包括形成产业规模引导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出现、产业服务环境的形成、产业集聚和市场影响力的形成,而且在这一市场环境开拓过程中很难实现盈利;其二,通常这类产业转型的地区产业处于较低端水平,企业的资金能力有限,为新产业提供的资金支持也就有限,所以转型企业会承担大的资金和风险压力;其三,当市场环境形成后,具有极大外部性,其他企业可以无成本或较低成本使用产业的市场环境和产业链,这些企业由于节省很多成本,反过来将对原始转型企业构成竞争威胁。

所有这些产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外部性和低回报,会使得企业之间更愿意采取“搭便车”行为,结果企业之间必然陷入集体“囚徒困境”,即使他们都经营艰难。甚至只有新产业在开始阶段的收益比其他产业高出很多,多到满足奥尔森所揭示的“集体行动的逻辑”的条件时,产业转型才会发生,这种市场机制下企业投入产业转型的局面非常类似于市场经济中的技术创新问题。

不过企业还是有一定异质性的,这种异质性体现在风险偏好、资本规模、市场地位、创新精神等各方面,这会使在各方面阻力下还是有少数企业会投入到产业转型中。另外,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一些竞争文化也是少数企业率先投入产业转型的重要条件。

企业经营内容上的转型过程

当企业投入产业转型后,并非马上就把全部资本和经营内容都转移到新产业,根据边际激励和风险激励原理,企业会在原产业与新产业之间选择平衡,在平衡中企业既会经营新产业,也会经营原产业,伴随平衡关系变化,企业在旧产业和新产业之间逐渐转移,这个过程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决定这种平衡关系的是理论上的利润率和风险收益在不同产业之间不断趋于一致,但这揭示的是长期趋势问题,具体到企业经营转型过程,企业在经营内容上的依赖关系决定了企业需要选择这样的平衡。

就旧产业对新产业的支撑作用来说,首先,在产业转型进程中,新产业与旧产业相比一般都是资金比较密集一些,或者技术和知识比较密集一些,因此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才可能进入新产业的门槛。在开拓新产业初期,新产业能否开拓成功是不确定的,在很长一段期间内新产业赢利也是很低甚至亏损的,所以企业就需要依靠原产业经营积累资金,给予开拓新产业以支持;其次,有些产业转型是对原产业进行升级更新实现的,这时新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原产业,依靠原产业的存在给新产业的技术更新提供既有技术基础,也为新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困难激励;第三,对于淘汰旧产业的产业转型来说,在一个新产业没有成型之前,继续经营原产业是企业降低开拓新产业进程中经营风险的重要举措。

就旧产业本身的淘汰进程来说,首先,旧产业的淘汰是在经济发展中出现替代旧产业的经济功能的新产业后被淘汰的;其次,对于那些通过对原产业进行升级实现的产业转型来说,这类产业一般都是一个地区资源禀赋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者一个地区在开放市场中已形成产业特征优势的产业,或者一个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因此这类产业不管是进行哪方面的升级,有些环节因其地区特点仍具有优势,在升级未成功前,原产业依靠其某些环节上的优势按原模式仍有经营的有利之处;其三,新产业出现并不是马上能解决旧产业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只有新产业出现后,在新产业基础上不断出现更多的创新,出现更多解决旧产业问题的机会,旧产业才会被淘汰,所以旧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会继续存在,一些企业也就会在参与产业转型时仍保留旧产业经营。

企业经营内容上的转型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如表1所示。

对在完全市场竞争机制下企业产业转型行为的分析有理论抽象性,主要为在现实经济中有政府产业政策干预以及市场不完全性的条件下分析企业产业转型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3.张建华,程文.中国地区产业专业化演变的U型规律[J].中国社会科学,2012(1)

4.廖国民,王永钦.论比较优势与自生能力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3(9)

5.赵坚.我国自主研发的比较优势与产业政策—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8)

6.赵坚.企业能力理论、假定与模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endprint

其次,对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转型来说,其一,尽管承接产业已有成熟的技术和经营模式,但对承接的产业,要形成市场环境和产业链,仍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投入,包括形成产业规模引导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出现、产业服务环境的形成、产业集聚和市场影响力的形成,而且在这一市场环境开拓过程中很难实现盈利;其二,通常这类产业转型的地区产业处于较低端水平,企业的资金能力有限,为新产业提供的资金支持也就有限,所以转型企业会承担大的资金和风险压力;其三,当市场环境形成后,具有极大外部性,其他企业可以无成本或较低成本使用产业的市场环境和产业链,这些企业由于节省很多成本,反过来将对原始转型企业构成竞争威胁。

所有这些产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外部性和低回报,会使得企业之间更愿意采取“搭便车”行为,结果企业之间必然陷入集体“囚徒困境”,即使他们都经营艰难。甚至只有新产业在开始阶段的收益比其他产业高出很多,多到满足奥尔森所揭示的“集体行动的逻辑”的条件时,产业转型才会发生,这种市场机制下企业投入产业转型的局面非常类似于市场经济中的技术创新问题。

不过企业还是有一定异质性的,这种异质性体现在风险偏好、资本规模、市场地位、创新精神等各方面,这会使在各方面阻力下还是有少数企业会投入到产业转型中。另外,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一些竞争文化也是少数企业率先投入产业转型的重要条件。

企业经营内容上的转型过程

当企业投入产业转型后,并非马上就把全部资本和经营内容都转移到新产业,根据边际激励和风险激励原理,企业会在原产业与新产业之间选择平衡,在平衡中企业既会经营新产业,也会经营原产业,伴随平衡关系变化,企业在旧产业和新产业之间逐渐转移,这个过程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决定这种平衡关系的是理论上的利润率和风险收益在不同产业之间不断趋于一致,但这揭示的是长期趋势问题,具体到企业经营转型过程,企业在经营内容上的依赖关系决定了企业需要选择这样的平衡。

就旧产业对新产业的支撑作用来说,首先,在产业转型进程中,新产业与旧产业相比一般都是资金比较密集一些,或者技术和知识比较密集一些,因此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才可能进入新产业的门槛。在开拓新产业初期,新产业能否开拓成功是不确定的,在很长一段期间内新产业赢利也是很低甚至亏损的,所以企业就需要依靠原产业经营积累资金,给予开拓新产业以支持;其次,有些产业转型是对原产业进行升级更新实现的,这时新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原产业,依靠原产业的存在给新产业的技术更新提供既有技术基础,也为新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困难激励;第三,对于淘汰旧产业的产业转型来说,在一个新产业没有成型之前,继续经营原产业是企业降低开拓新产业进程中经营风险的重要举措。

就旧产业本身的淘汰进程来说,首先,旧产业的淘汰是在经济发展中出现替代旧产业的经济功能的新产业后被淘汰的;其次,对于那些通过对原产业进行升级实现的产业转型来说,这类产业一般都是一个地区资源禀赋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者一个地区在开放市场中已形成产业特征优势的产业,或者一个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因此这类产业不管是进行哪方面的升级,有些环节因其地区特点仍具有优势,在升级未成功前,原产业依靠其某些环节上的优势按原模式仍有经营的有利之处;其三,新产业出现并不是马上能解决旧产业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只有新产业出现后,在新产业基础上不断出现更多的创新,出现更多解决旧产业问题的机会,旧产业才会被淘汰,所以旧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会继续存在,一些企业也就会在参与产业转型时仍保留旧产业经营。

企业经营内容上的转型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如表1所示。

对在完全市场竞争机制下企业产业转型行为的分析有理论抽象性,主要为在现实经济中有政府产业政策干预以及市场不完全性的条件下分析企业产业转型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3.张建华,程文.中国地区产业专业化演变的U型规律[J].中国社会科学,2012(1)

4.廖国民,王永钦.论比较优势与自生能力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3(9)

5.赵坚.我国自主研发的比较优势与产业政策—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8)

6.赵坚.企业能力理论、假定与模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业转型激励机制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对策分析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激励机制在推拿手法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