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能力理论的价值性困境研究

2014-08-21包文莉李雪欣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22期
关键词:动态能力环境

包文莉+李雪欣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阐述了动态能力的理论和实践应用方面存在的价值性困境,在此基础上分析动态能力理论价值性困境之源,并指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根据具体环境、超越组织边界进行学习,重新定位领导角色,在具体的实践应用过程中多种理论融合共生。

关键词:动态能力 价值性困境 环境

引言

动态能力类似流程的概念,高管们通过创造动态能力以执行高水平的内部惯例(Winter,2003),获取暂时的竞争优势。动态能力理论体现了Nelson等(1981)的演化经济学,变革的来源是子系统的互动,而非高层管理者;其研究方法建立在Schumpeter(1934)的竞争理论,Cyert和March的企业行为特征,Williamson(1975;1985)的市场、层级与资产专用性等研究文献基础上(Véronique等,2009)。

动态能力理论学派的研究基于简单的理论,看起来能很好地解释复杂的现象:企业的差异之源,可能比社会学中那些复杂的技术更有用(Zahra等,2006)。但是动态能力理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动态能力的含义、动态能力的分析单位、动态能力的框架、动态能力之源方面仍然模糊不清。本文通过梳理动态能力相关文献,总结出动态能力理论和实践应用的价值性困境,在此基础上从动态能力的理论基础切入分析困境的原因,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

动态能力理论的价值性困境

(一)动态能力含义的模糊性

Teece等(1997)指出动态是指更新竞争能力以与变化的竞争环境保持一致的能力;能力是战略管理中整合、重构组织内外的资源、技术和能力以符合环境变化的要求的重要角色。随后的研究者们一直未达成一致的观点。有的研究者认为动态能力是资源整合、重置、更新能力(Griffith等,2001);有的研究者认为动态能力就是组织高阶流程(Winter,2003),是组织惯例(Eisenhart等,2000);有的研究者认为动态能力是无形的根植于资源可以转换为流程,动态能力是比普通能力高级的能力(Wang等2007);有的研究者认为动态能力可以转换成普通能力(Paull等,2011)。动态能力的定义含糊,存在同义反复问题(Eisenhart和Martin,2000)。动态能力的定义有待澄清(Wang等2007)。含义的模糊性影响了分析单位(维度)。

(二)缺乏统一的分析单位

理论界试图界定动态能力的维度以方便测量和研究。自Teece(1997)提出动态能力的三维度说后,其后的研究者们受研究样本和研究者主观认知的影响,对于动态能力维度提出各种学说。Winter(2003)提出低阶能力和高阶能力的关系;Danneels(2008)认为动态能力是组织构建一阶能力的二阶能力,二阶能力是动态能力,具体包括市场能力和研发能力。国内的一些学者曾提出三维度说:即适应、吸收、创新(Wang等,2007),四维度说即环境洞察力、技术柔性、组织柔性、变革更新(焦豪,2008),五维度说即组织价值观、个人动态和静态能力、组织的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王文超,2005)或动态资源获取能力、动态内部组织能力、动态外部协调能力、动态资源释放能力、动态信息利用能力(曹红军等,2007),六维度说(贺小刚,2006)等。动态能力分析单位模糊,缺乏客观统一性,导致动态能力分析框架的缺失。

(三)系统分析框架缺失

由于全球竞争环境和商业模式的变化引起产业边界的模糊,定位学派(Porter,1980)的产业选择和产业内定位的分析范式变得越来越无力。演化经济学的动态分析框架将企业视为知识的存储库,从个体和组织的学习过程入手,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通过企业内部子系统层次的遗传、变异和选择,使企业之间相互区别,产生竞争优势和多样化(贺小刚,2006)。动态能力理论的开启者Teece(1994;1997;2007)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建立起路径、位势、流程的分析模式,认为组织发展的先前路径决定组织位势,组织位势决定组织流程,组织流程决定组织的动态能力,从而组织形成新位势,动态能力对组织绩效和竞争优势产生影响。Teece等(2007)改进了1997年研究的逻辑,认为组织动态能力包括组织对机会的感知、抓住机会的能力以及重新组合和重构的能力,他的研究说明了动态能力的性质和微观基础。这些阶层研究方法为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Teece之后很多研究者借鉴演化理论的子系统分析方法,在分析组织的具体动态能力时关注组织的流程,尤其是创新和变革的相关流程(Minzgerg,2012)。一些学者从人力资源管理(Rosenbioom,2000)、公司治理(Mayer,2006;Argyers,2007)、关系管理(Gulati,1999;Lorenzoni,1999)、管理决策(Oliver,2008;纪春礼,2010)、产品研发(Smith,2005;Lavie,2006)等组织内部各个流程创新和变革入手,研究动态能力对企业管理和绩效的影响(曹红军,2008),并且这些分析扩展了规范性的分析方法,使实证研究纳入动态能力的研究,但是这种流程的分析方法与Porter创造的企业价值链分析方法差别不大,并且战略的核心方向会逐渐分散成机动的战术策略。一系列的理想行动会使整体活动失去理性(Mintzberg ,2012)。由于动态能力涉及诸多不同的研究单元,如资源、能力、知识、管理、要素等,所以还没有出现一个比较系统的框架(贺小刚,2006)。

(四)动态能力之源的相关争论

动态能力之源的研究关系到动态能力如何培育实现的问题。Teece(1997)认为动态能力是重要的,企业必须通过学习来获得。动态能力的本质是集体学习(Minzberg,2002)。Winter(2000)指出组织对学习达到了满足,能力的进化也同时停止了。Zollo等(2002)从组织学习机制出发,提出学习机制影响动态能力,直接和间接影响运作管理演化模型。但是对于学习的过分强调可能会破坏一个连贯的、完美的可行战略。学习不应该是某种圣杯一样的实务,应该是建立方向感的一种方法。一个企业的战略应该在合适的时候改变,学习可能促使那些没想到或不希望的战略出现,这样组织会失去战略,组织因此被一步步引入困境。另外学习的成本可能是昂贵的(Minzberg,2012)。endprint

借助资源观理论分析范式,Teece(1997)认为学习形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容易被模仿和复制,是形成独特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是知识的集合体,企业的独特资源、能力源于企业所拥有的难以交易和模仿的知识。企业知识高度情境化,必须通过特定的实践获得。企业知识通过不断学习积累的特征决定了它的难以转移性和不可模仿性,并通过惯例反映到企业行为上(Grant,1996)。但是学习是能力之源意味着动态能力差异会因组织学习缩小甚至消失,这成为学者质疑动态能力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有力证据(曹红军,2008),动态能力理论需要寻求其它理论来解释动态能力之源。

价值性困境之源的分析

动态能力学派试图用组织理论中的认知学派和学习学派的观点,在市场动态因素的影响下分析构建组织产生竞争优势的源泉,弥补资源学派忽视环境、核心能力理论的静态分析的缺点,采用进化学派的分析框架解释组织差异。动态能力理论是组织理论框架中继代理理论、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之后一个重要的分支理论(Mahoney等,1993)。通过上面的分析,如果说设计学派对于环境分析是静态并且过于简单,定位学派对战略是什么的解释未必正确,那么学习学派的动态能力理论在认知和学习中迷失。动态能力的价值性困境之源源于其分析对象、理论基础和研究过程。

能力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能力理论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结构,其中有两因素说、群因素说、智慧结构说,能力倾向的测量也不胜枚举(孙喜林,1998)。能力理论被应用于组织战略领域,能力理论对能力的研究只是探索阶段,导致动态能力的含义、动态能力之源模糊不清。

认知理论作为动态能力的理论基础,本身是一个缺乏严密系统的思想学派,是一些零散的研究集合;动态能力理论基础之一的演化理论,研究者分析演化过程借鉴学习理论,通过学习培养战略涌现的能力,支持学习学派的学者会发现,当战略进行重新定位时,很少通过正规计划,而是通过一些小决策和行动,经过长期积累达到重大改变。人们的学习认知过程一直没有被清楚地表达出来。如果学习认知能力被清晰的表达出来,它将极大地改变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战略教学和实践过程(Mintzberg,2012)。

动态能力理论除了理论存在模糊性之外,系统分析框架的缺失使其在实践应用性方面对组织绩效存在的差异解释不清,动态能力的过程研究很宽泛,存在用结果解释企业差异而非用过程来解释的问题。如果从能力提升过程研究动态能力对组织绩效的贡献,可能研究对象本身也说不清自己的能力是何时以及如何提升的,从而使研究无法进行。

研究展望

本文通过对动态能力理论、应用的价值性困境以及困境之源的剖析,对动态能力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动态能力理论的模糊性以及与实践的背离让人觉得不满意。研究者首先应该弄清楚理论适用的环境,包括组织情境和组织文化。当组织处于高度复杂的环境,制定战略所需的知识非常广泛,如医院这种组织。与Quinn(1980)描述的组织异曲同工:核心管理者可以制定战略,但是政治现实要求战略的实施过程要么是一个集体学习过程,要么是一个取得集体认同的过程。有些组织不断面临新情况,无法形成清晰的战略,这种情况下学习是唯一灵活处理问题的方法(Mintzberg,2012)。在高权利距离组织文化中,讲究等级、领导权威、下属的服从,在这种组织文化影响下动态能力强调的任何有识之士推动战略进程的思想很难实现,因为战略形成的逻辑渐进主义需要政治上的支持和管理中的放权,而高权利组织文化对于权利和等级的观念很难改变。

超越组织边界进行学习。动态能力理论试图将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组织内部的学习过程,分解成简单的要素维度进行科学研究和预测,这种研究方法不能满足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动态的环境使组织的无序和混沌增强,为了增强组织的敏捷性和对环境的快速适应性,用简化的战略指导决策,以减少流程,所以不论在学术研究或实践应用中应该跳出流程的规范,发起一些实验行为,以吸纳更多的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如宝洁公司的创新团队独立于公司的任何部门,采用维基的思想,使企业将创新边界由内部向外部拓展,在对需求的认知过程中将顾客和供应商纳入组织创新(von Hippel,2005),使组织对环境的动态感知能力增强,使组织战略不但在组织中的每个角落实现,是组织内部的集体学习过程,而且超越组织的边界,开启了组织战略的另一扇大门。

重新定位领导的角色。战略通常被看做管理活动的高端任务,而动态能力理论假设前提是领导不再事先勾画出深思熟虑的过程,而是对涌现战略的思考、学习,最终推动行动和变革。领导者需要创立一套创新和变革流程,发现可提供动态能力的资源,做造钟者而非报时人。

研究者在实践中催生新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研究者研究如何有效解决更具体和现实的问题,促进多种理论融合共生。如在研究创新能力的过程中,研究者将心理学的创造力理论、社会学的社会交换等相关理论应用于组织的动态能力构建中,用新的理论解决组织动态能力问题。

在全球竞争环境中,竞争越来越激烈,变革越来越快而不可预测,企业需要运用多种战略获取竞争优势。动态能力理论撼动了战略管理理论界和实践界主流地位的思想(Mintzberg,2012)。希望动态能力理论在不断的应用中发展,成为更有震撼性的理论。

参考文献:

1.亨利·明茨伯格著.魏江译.战略历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焦豪,魏江,崔瑜.企业动态能力构成路径分析:基于创业导向和组织学习导向[J].管理世界,2008(4)

3.纪春礼.营销动态能力的构成:中国国际化企业视角[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4.贺小刚.动态能力的测量与功效—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3)

5.曹红军,赵剑波,王以华.动态能力的维度: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endprint

猜你喜欢

动态能力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境
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企业动态能力倒U型作用的实证研究
新常态下的动态能力战略理论的价值和企业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