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历史脉络梳理我国文化经济的区位变迁

2014-08-21张霞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22期

张霞

内容摘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对不同的政治领域有着不同的文化经济发展政策,随着千百年来的发展,不同的省份也就呈现出了精彩纷呈而又各异的文化经济发展状况。南方省份诸如湖南、广东等地率先响应国家创办高新开发区的政策,不拘泥于传统文化,敢于创新,因此凭借自身的地理区位优势在文化经济的区位变迁中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以首都北京为代表的一系列中心城市,则更多地愿意在自身文化的沉淀与积累下,着眼于历史发展自身的文化经济。正因如此,我国的文化经济才在千百年来有着多次的区位变迁,这与我国不同省份的不同发展方针是紧密相连的。

关键词:文化经济 区位变迁 历史脉络

问题的提出

对于文化经济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此往往具有不同的定义。社会经济学家大卫·赫斯蒙德夫认为,文化经济包括多方面的文化产业通过生产组织构建出的直接的社会存在意义,多方面的文化产业则包括以营利或不单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国家政府机构、广告和营销机构,以及21世纪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及电子产业,这些产业互相促进发展构成了当今的文化经济。美国文化企业学者亚柯卡则对文化经济提出了另一种新型的文化创意理论,认为文化经济的区位发展具有多重的包容性,囊括了区域性发展和城市自身文化经济的发展,以及新思想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同时,文化与经济绝不单独存在,而是依附在城市中进一步发展,不同时期经济的区位变迁也反应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目前,涉及到从历史变迁的角度进而分析我国文化经济区位变迁的文献还较少。本文基于此,尝试将文化经济的发展和区位变迁分为不同的阶段,并从不同的阶段对文化经济的发展和区位变迁略作分析,通过回顾历史和相关事例,展开对文化经济历史区位变迁的探索与分析。

文化经济发展起步的初步探索阶段

(一)古代王朝文化发展及经济区位变迁的探索

我国是一个保存着数千年文献的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王朝系统的不断更替实际上对文化经济的探索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封建王朝和现代社会即使拥有巨大差距,但文化经济的探索却一直未曾停止。将文化经济的发展简单地外化为历史自身的事件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本身并不无不妥,但是若以单纯“贴标签”的方式对古代文化经济发展的探索等做非彼即此的分类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古代王朝文化经济发展进行探索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掌握由于漫长的历史文化变迁,形成的古代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经济发展的地域性特点,以及当时我国地区的百姓关于文化的民间观念。因此,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通过对复杂的历史文献的研究,让国家和文化在长期磨合中逐渐形成的相互联系逐渐显现,是对古代王朝文化经济发展进行研究的重要步骤。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区域的形成和历史之间的直接联系可直接探讨,进而为我国古代文化经济的特异性展现出形态各异的表达。而具体经济区位出现南移,则要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作为转折点。在此期间,岳飞率领的岳家军阻止了金军向南进一步侵略。这一方面造成了北方劳动人民大量迁居南方,使南方经济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以当时的江浙地区为例,农作技术由于大量的人口迁入得到了大幅的提升,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相较于北方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苏湖熟,天下足”就是从那时开始广为流传,这些都是北方地区难以望其项背的。

(二)新中国对文化经济变迁的初步探索与思考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迅速发展下加强了对文化经济变迁的探索。毛泽东曾提出著名的文化经济理论,他认为文化领域应当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此同时,毛泽东还要求加强对文化事业的监督与管理,但迫于新中国当时政策和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文化经济的发展仅仅在探索阶段就遭受了一股寒流,国际形势也对我国不利,文化经济的探索就在此遭遇了巨大的困难。但在与世界隔绝的条件下,新中国并未放弃对文化经济的探索与思考。当时的北京作为新中国成立的首都,作为全国经济发展重要的核心,集中了全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与经济的核心部门,在当时为文化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率先推广了新型农业技术的种植、进一步提高相关的纺织技术并重视商品经济和工业技术的齐头并进,为当时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当时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同样,一些地级城市由于自身的区位性因素,文化的探索同样有了重大的发展,比如解放前期的电影产业在长春就有了重大的突破,即使是百年后的今天,长春的电影制片厂也同样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文化经济区位迅速变迁的发展阶段

(一)新政策发展和苏联的帮助加速了文化经济区位变迁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成为至今我国大陆地区发展经济的主要方向,全国的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的方向不断转变,开启了文化经济区位变迁新阶段。纠正了过去“文化隶属政治领域、文艺服从政治指导”的不恰当的思想,批判了封建社会主义渐渐僵化的发展模式,重新提出了确定科学发展观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要求用实践来检验当时的发展方针,确定了文化产业继续发展的新方向,重新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实施文化产业和经济产业共同均衡发展的新型理论,要求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文化和经济区位条件的完善,进一步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水平,自此文化经济才称得上是真正复苏和发展。同样,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新政策的产生,使得我国的文化与经济中心不仅仅局限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而是在其它地级城市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进而让全国的文化与经济中心有了多面性,而在经济发展与变迁的相关方面,我国当时中心地区的经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发展很快,这与当时苏联的帮助固然是密不可分的,同样我国当时的经济模式亦为苏式的计划经济模式,至此,文化产业和经济区位变迁的初步发展阶段便已基本奠定。

(二)迅速发展阶段文化产业的区位变迁特征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施,不仅加速了文化经济区位的改变,更是加速了我国对外交流的脚步。1978年是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一年,我国不拘泥于自身的历史文化,而是打开国门与美国在内的一系列西方国家建立起了良好的外交关系。此时,经济区位变迁开始由中心城市向南方的沿海城市有了进一步的偏移,政府同时也将外贸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之一。在当时我国的社会资源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国家集中有限力量优先发展沿海地区是十分可取的。这种新型的发展方略通过对文化产业适度倾斜和调整,实施了适度的地区文化产业专一发展方略。我国在当时社会开展各种文化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上,进一步实施了适度的文化产业集中与必要的产业分散相结合的发展方针,使得我国能够在文化经济区位尚不能做到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以能达到的最佳速度,使得文化经济区位产生了一部分变迁,从看似的“不平衡”中,取得了进一步的“平衡”发展,同样是一种成功的全局战略。这种非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先带动起一部分的地区文化建设的成功实施,继而逐步成功实现各地区文化经济共同蓬勃发展的目标,逐步减少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经济差异。当时我国文化经济区位共同分布在南方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的特点,成为了迅速发展阶段文化产业的区位变迁的一大特征。endprint

文化经济不同区位发展渐渐稳定的最终阶段

(一)政策环境的改变促使了经济区位变迁的最终稳定

1992年,全国人大第十四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向不同地区发出了完善文化经济发展的新信号。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于受到多种新政策的推动,经济区位被要求渐渐落实。广大群众中,进一步加快尚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逐渐减小不同城市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促进地区间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的愿望愈加迫切。就在这样的新政策和群众的呼声下,我国在这样一个疆域比起发达国家辽阔数倍、人口基数庞大、地区文化和经济发展尚且存在一定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的不利条件下,选择了经济发展的效率第一,同时兼顾不同地区协同发展,将适度经济产业发展倾斜和地区间协调发展结合起来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既让地理条件优秀和人文因素成熟的中心城市和沿海城市率先发展,从而能够支撑全国社会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又使文化经济尚未发达的地区与较为成熟的文化经济地区之间优势能够互补,相互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协调发展,使得文化经济的中心区域能够进一步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从而能为以后的全国所有地区文化经济共同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后援。因此,就在这样新政策环境的迅速改变下,我国文化经济区位的发展逐渐趋于稳定。

(二)文化经济发展逐渐趋于稳定后我国文化经济发展特征

无论是新政策对文化经济产业的逐渐推动,还是文化事业向产业类型的逐渐靠拢,文化经济的区位也已经达到了趋于稳定的和谐阶段。随着多地区共同发展文化产业的进一步改革,全国的经济实力都有了飞速的发展。我国内地还是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和20国集团的成员,而北京作为文化产业和国家核心部门的中心,当仁不让地担负起了文化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其中央电视台庞大的传媒文化推动力,达到了垄断地级城市集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这一阶段,北京依靠其文化资源的传统集聚力保证了其在文化经济领域的中心地位,取得了相比其他城市之间的核心竞争能力,并在新型产业包括互联网和电子等产业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然而,随着全国文化经济的迅速推动,文化管制程度的进一步退让,全国文化经济的自我创新也有了更多的空间,很多地级城市也取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虽然相较于北京、上海等特大中心城市还存在一定不足,但其勇于创新的文化精神也取得了相当优秀的成就。至此,我国的文化经济区位在不同的省份已经渐渐形成,并趋向于最终的稳定阶段。

结论

文化经济的区位形成不是由单一因素所控制,而是在多方面的影响下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渐渐形成。本文通过从古代到现在这一历史脉络,梳理了我国千百年来文化经济区位的逐渐变迁,说明了千百年来无论是古代王朝的文献制度,还是新中国的国家文化政策的实施,都会对文化经济区位的变迁有着重大的影响。在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文化经济还仅仅被认为是文化事业而不是文化产业,由国家引领进行统一的发展,缺乏独特性和创新能力,仅仅在中心城市能够取得一定成果。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成功到来,沿海城市和南方一系列较为发达的地区依靠自身的经济和文化实力,文化人才的实力,成功地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产业。21世纪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和经济区域变迁已经渐渐趋向于向全国发展的稳定阶段,经济重心也已经渐渐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主的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进一步齐头并进,各城市开始注重不同的自主创新能力,比如湖南省的自主电视台品牌的初步形成就使其形成了核心的竞争能力,在这样百舸争流的新型局面下,文化经济不再是单一的中心,而是依靠多所城市共同发展,从而取得更熠熠生辉的优秀成就。

参考

1.李振,朱传耿.以区域经济学理论诠释我国经济布局的演变[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1(11)

2.赵继敏.我国文化经济区位变迁历史探讨[J].商业时代,2010(4)

3.杨小红,陈春声.历史的内在脉络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J].中国社会史研究,2007(11)

4.车真.六十年来我国政党制度变迁的历史脉络[J].中国政党历史制度探究,2009(5)

5.蒋龙灿.我国经济学科理论发展脉络辨析[J].经济学科历史研究,201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