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素驱动阶段性转换视角下我国流通业转型升级研究

2014-08-21包焱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22期

包焱

内容摘要:本文以生产函数为蓝本,构建包含资本、劳动、技术要素的流通业增长的要素驱动模型,分析了不同要素对流通业增长的阶段性驱动特征及趋势,结果发现在不同的流通业发展阶段,不同阶段主导驱动要素也不同。但总体而言,我国流通业发展以资本、劳动双重要素驱动为主,而技术要素的驱动作用并不强。

关键词:要素驱动 阶段性转换 流通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正不断地发生增长方式转换的过程。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流通产业也迅速地经历增长方式转换的过程。在这种转换过程中,生产要素的驱动作用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由于要素投入也因时期不同而存在差异,因而不同要素对流通业增长的驱动作用也可能发生替换。本文从流通业要素驱动效应的阶段性转换出发,深入研究我国流通业增长方式的转换特征,从而探究流通业的转型升级过程。

流通业增长的要素驱动转换阶段特征

流通业的要素驱动力是以其交易职能为基础的,流通业的交易形式将根据其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等的变化而作不断调整,表现为流通业交易职能的外包和内部化。在这一过程中,流通业内部的劳动、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会在质与量上发生较大调整,从而影响流通业增长方式的变化。由此可见,流通业的要素驱动转变最终表现为流通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即流通业的转型发展。根据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转换的阶段性特征,流通业要素驱动转换也呈现为一定的阶段性,因而流通业增长方式的转换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图1表述了要素驱动阶段性转换视角下流通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特征。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快速变革,因而流通业劳动、资本和技术这些要素驱动的方式也将发生变革,于是,我国流通业的增长方式也必然出现一定的转型升级。为进一步分析要素驱动转换视角下我国流通业增长方式转换特征,本文采取一定的定量方法进行研究。

模型构建

从要素驱动层面分析我国流通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其变化态势,重点在于衡量劳动、资本和技术这三种基本要素对流通业增长带来的贡献。然而,实际过程中往往只有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易被观察,但技术要素不能直接观测到,为此有必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对此进行测算。索洛余值法则专门用于研究宏观经济和特定产业增长方式的运行,为定量研究特定产业生产要素的贡献提供了一个较为可靠的理论框架。本文以此为基础,测算不同生产要素对我国流通业增长的贡献。首先,作以下3个必要假设:

假设1:流通业部门的生产函数服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形式,且流通业部门内部生产要素只包含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类。流通业的生产函数表示如下:

Y = f(L,K,A)= A(t)Kα Lβ (1)

其中,Y表示流通业的产出水平;L表示流通业劳动力要素投入,代表由劳动产生的服务流;K表示流通业资本要素投入,代表由流通资本产生的服务流;A表示流通业的技术要素,一般可表示关于时间t的函数,即A(t)。

假设2:流通业部门的生产满足规模收益不变的特征,即对于式(1),有:

f(λL,λK,A)= λ f(L,K,A) (2)

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可知,在没有充分的宏观证据证明我国流通业部门具有特殊情况的前提下,这里假设我国流通业规模收益不变具有经验上的可靠性。根据以上假设,对式(1)求偏导数,可得:

(Y/ t)/ Yt =(At / t)/ At + α·(Kt / t)/ Kt + β(Lt / t)/ Lt (3)

其中,α和β分别表示资本的产出弹性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At / t)/ At表示技术进步的贡献。对于时间序列而言,假设t = 1,令y =(Y/ t)/ Y,τ =(A/ t)/ A,k =(K/ t)/ K,l =(L/ t)/ L分别为产出、技术进步、资本、劳动的增长率,于是技术进步可进一步表示如下:

τ = y-α· k-β·l (4)

变量选取与结果分析

本文选取1999-2012年我国流通业的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其中流通业包含批发业和零售业两个行业部门。根据式(1),可转变为以下形式:

lnYt = τ0 + α lnKt + β lnLt (5)

其中,变量Y采用流通业增长值表示;变量L采用流通业年末从业人员数表示;变量K为流通业资本,本文采用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代替。同时,由于2003年之前《中国统计年鉴》中未包含批发零售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故用批发零售业基本建设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之和表示。以上变量涉及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对式(5)进行估计,得到如下结果:

lnYt = 2.3602 + 0.3415 lnKt + 0.7612 lnLt (6)

(2.1447) (3.2173) (5.5812)

R2 = 0.9787,F = 252.1637

由上述结果可知,所有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模型也具有很好的拟合效果,可以认为回归结果较好。由系数可知,我国流通业生产要素对流通业增长具有正向效应,且劳动要素的产出弹性高于资本要素。

根据选取数据,分别测算流通业产出增长率、资本要素增长率和劳动要素增长率,再根据式(4),计算流通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由于流通业投资与技术投入应用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本文以5年为一个时期进行“滚动”测算,得到每个时期各要素的移动几何平均增长率和平均技术进步率,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我国流通业规模总体上保持增长,但增长速度产生一定的波动趋势。这种情况与我国国内经济环境和生产要素有重要相关性。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流通产业也步入稳定增长轨道,同时许多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流通业发展带来影响。另一方面,流通业生产要素的变化对流通业增长带来重要影响。表1显示了资本、劳动和技术要素的变化也呈现出较强的波动性,而且资本增长持续维持高位,促进国内流通业内部资产不断整合。endprint

为进一步考察我国流通业转型升级的方式,下面通过计算各要素的贡献度,来衡量流通业不同增长方式的变化。流通业资本要素、劳动要素和技术要素对流通业产出增长的贡献度可表示如下:

gK=(α k / y)×100% (7)

gL=(β l / y)×100% (8)

gτ=(τ / y)×100% (9)

其中,gK、gL、gτ分别为资本、劳动和技术对产出的贡献度。根据表1数据,计算得到三种要素的贡献度(见表2)。

由表2可知,不同要素在不同时期对流通业产出的贡献度存在较大波动,表现出一定的要素阶段性转换效应。由此可见,我国流通业增长方式在1999-2012年这段时期发生了一定变化。在2000年至2007年期间,技术要素贡献度出现阶段性负值,而资本要素的贡献度甚至阶段性地超过100%,表明这段时期我国流通业的增长方式以资本要素驱动为主。从2004年起,技术要素的贡献度又转而为正,且资本要素的贡献度大幅减小,表明技术要素对流通业带来一定的驱动作用,即流通业增长方式不断转变,流通业开始向技术密集型增长转型。

从资本要素驱动的角度来看,从20世纪末开始,外商投资流通业不断进入我国流通市场,为此我国流通业部门的竞争不断激烈,同时流通业企业的重组与整合也不断加速,流通企业的兼并或重组使得国内流通业的投资在规模上和结构上都出现新一轮的转变。正是由于资本要素驱动的这种转变,我国流通业的投资效率不断提升,资本相关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流通业生产基础也得到进一步壮大。从技术要素驱动的角度来看,我国流通业部门发展与转型升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较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新型流通业业态(如专卖店、连锁超市、商业中心、购物中心、超级市场等)大量进入和不断衍生,而传统的流通业业态(尤其是传统零售业)不断趋于衰落,新型的流通业业态大规模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流通业态经营效率大幅度提升,并不断扩大新型流通业市场,挤占原有的传统流通业市场,而且随着我国技术的阶段性变革,流通业的这种特征也发生阶段性变化。由此可见,技术要素驱动的阶段性转换使得我国流通业的经营业态不断转变,进而促使流通业不断转型升级。

但由图2各个要素贡献度的阶段性变化趋势可知,即便技术要素的贡献度有所提高,只是提升幅度较小,而且2004年以来各个要素的贡献度都基本保持稳定,技术要素的贡献度依然没有突破资本和劳动要素,即技术要素驱动力不及其他两类要素,这表明我国流通业目前的增长方式仍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技术的驱动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或者说,流通业转型升级的潜力依然较大。

结论

本文通过测算我国流通业不同生产要素对流通业增长的贡献,比较不同时期这些贡献的变化特征,定量分析了我国流通业的转型方式。综合本文研究结果,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我国流通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通过不同要素投入的转变来驱动的,而且在不同的流通业发展阶段,不同要素发挥的驱动功能不同,即不同阶段主导驱动要素也不同。尤其在2004年之后的时期内,技术要素的驱动力不断发挥出来。第二,当前我国流通经济正发生一定的流通业增长方式转型,而且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和新型消费特征不断显现,我国流通业发展具备了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共同驱动的双重要素驱动特征,这也是当前我国流通业初级阶段的一种表现,而技术要素的驱动作用并不强。因此,在未来流通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和企业要注重技术要素的投入,不断通过技术引导流通业增长,加速我国流通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Robert M., Solow.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 39 (3)

2.徐婕.中国高新区经济增长驱动因素实证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李晓慧.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中国流通业生产率增长[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6)

4.马强文,任保平.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能力的综合测度:1978-2008[J].财贸研究,2011(2)

5.任保平.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评价及其转变的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8)endprint

为进一步考察我国流通业转型升级的方式,下面通过计算各要素的贡献度,来衡量流通业不同增长方式的变化。流通业资本要素、劳动要素和技术要素对流通业产出增长的贡献度可表示如下:

gK=(α k / y)×100% (7)

gL=(β l / y)×100% (8)

gτ=(τ / y)×100% (9)

其中,gK、gL、gτ分别为资本、劳动和技术对产出的贡献度。根据表1数据,计算得到三种要素的贡献度(见表2)。

由表2可知,不同要素在不同时期对流通业产出的贡献度存在较大波动,表现出一定的要素阶段性转换效应。由此可见,我国流通业增长方式在1999-2012年这段时期发生了一定变化。在2000年至2007年期间,技术要素贡献度出现阶段性负值,而资本要素的贡献度甚至阶段性地超过100%,表明这段时期我国流通业的增长方式以资本要素驱动为主。从2004年起,技术要素的贡献度又转而为正,且资本要素的贡献度大幅减小,表明技术要素对流通业带来一定的驱动作用,即流通业增长方式不断转变,流通业开始向技术密集型增长转型。

从资本要素驱动的角度来看,从20世纪末开始,外商投资流通业不断进入我国流通市场,为此我国流通业部门的竞争不断激烈,同时流通业企业的重组与整合也不断加速,流通企业的兼并或重组使得国内流通业的投资在规模上和结构上都出现新一轮的转变。正是由于资本要素驱动的这种转变,我国流通业的投资效率不断提升,资本相关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流通业生产基础也得到进一步壮大。从技术要素驱动的角度来看,我国流通业部门发展与转型升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较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新型流通业业态(如专卖店、连锁超市、商业中心、购物中心、超级市场等)大量进入和不断衍生,而传统的流通业业态(尤其是传统零售业)不断趋于衰落,新型的流通业业态大规模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流通业态经营效率大幅度提升,并不断扩大新型流通业市场,挤占原有的传统流通业市场,而且随着我国技术的阶段性变革,流通业的这种特征也发生阶段性变化。由此可见,技术要素驱动的阶段性转换使得我国流通业的经营业态不断转变,进而促使流通业不断转型升级。

但由图2各个要素贡献度的阶段性变化趋势可知,即便技术要素的贡献度有所提高,只是提升幅度较小,而且2004年以来各个要素的贡献度都基本保持稳定,技术要素的贡献度依然没有突破资本和劳动要素,即技术要素驱动力不及其他两类要素,这表明我国流通业目前的增长方式仍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技术的驱动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或者说,流通业转型升级的潜力依然较大。

结论

本文通过测算我国流通业不同生产要素对流通业增长的贡献,比较不同时期这些贡献的变化特征,定量分析了我国流通业的转型方式。综合本文研究结果,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我国流通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通过不同要素投入的转变来驱动的,而且在不同的流通业发展阶段,不同要素发挥的驱动功能不同,即不同阶段主导驱动要素也不同。尤其在2004年之后的时期内,技术要素的驱动力不断发挥出来。第二,当前我国流通经济正发生一定的流通业增长方式转型,而且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和新型消费特征不断显现,我国流通业发展具备了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共同驱动的双重要素驱动特征,这也是当前我国流通业初级阶段的一种表现,而技术要素的驱动作用并不强。因此,在未来流通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和企业要注重技术要素的投入,不断通过技术引导流通业增长,加速我国流通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Robert M., Solow.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 39 (3)

2.徐婕.中国高新区经济增长驱动因素实证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李晓慧.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中国流通业生产率增长[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6)

4.马强文,任保平.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能力的综合测度:1978-2008[J].财贸研究,2011(2)

5.任保平.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评价及其转变的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8)endprint

为进一步考察我国流通业转型升级的方式,下面通过计算各要素的贡献度,来衡量流通业不同增长方式的变化。流通业资本要素、劳动要素和技术要素对流通业产出增长的贡献度可表示如下:

gK=(α k / y)×100% (7)

gL=(β l / y)×100% (8)

gτ=(τ / y)×100% (9)

其中,gK、gL、gτ分别为资本、劳动和技术对产出的贡献度。根据表1数据,计算得到三种要素的贡献度(见表2)。

由表2可知,不同要素在不同时期对流通业产出的贡献度存在较大波动,表现出一定的要素阶段性转换效应。由此可见,我国流通业增长方式在1999-2012年这段时期发生了一定变化。在2000年至2007年期间,技术要素贡献度出现阶段性负值,而资本要素的贡献度甚至阶段性地超过100%,表明这段时期我国流通业的增长方式以资本要素驱动为主。从2004年起,技术要素的贡献度又转而为正,且资本要素的贡献度大幅减小,表明技术要素对流通业带来一定的驱动作用,即流通业增长方式不断转变,流通业开始向技术密集型增长转型。

从资本要素驱动的角度来看,从20世纪末开始,外商投资流通业不断进入我国流通市场,为此我国流通业部门的竞争不断激烈,同时流通业企业的重组与整合也不断加速,流通企业的兼并或重组使得国内流通业的投资在规模上和结构上都出现新一轮的转变。正是由于资本要素驱动的这种转变,我国流通业的投资效率不断提升,资本相关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流通业生产基础也得到进一步壮大。从技术要素驱动的角度来看,我国流通业部门发展与转型升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较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新型流通业业态(如专卖店、连锁超市、商业中心、购物中心、超级市场等)大量进入和不断衍生,而传统的流通业业态(尤其是传统零售业)不断趋于衰落,新型的流通业业态大规模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流通业态经营效率大幅度提升,并不断扩大新型流通业市场,挤占原有的传统流通业市场,而且随着我国技术的阶段性变革,流通业的这种特征也发生阶段性变化。由此可见,技术要素驱动的阶段性转换使得我国流通业的经营业态不断转变,进而促使流通业不断转型升级。

但由图2各个要素贡献度的阶段性变化趋势可知,即便技术要素的贡献度有所提高,只是提升幅度较小,而且2004年以来各个要素的贡献度都基本保持稳定,技术要素的贡献度依然没有突破资本和劳动要素,即技术要素驱动力不及其他两类要素,这表明我国流通业目前的增长方式仍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技术的驱动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或者说,流通业转型升级的潜力依然较大。

结论

本文通过测算我国流通业不同生产要素对流通业增长的贡献,比较不同时期这些贡献的变化特征,定量分析了我国流通业的转型方式。综合本文研究结果,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我国流通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通过不同要素投入的转变来驱动的,而且在不同的流通业发展阶段,不同要素发挥的驱动功能不同,即不同阶段主导驱动要素也不同。尤其在2004年之后的时期内,技术要素的驱动力不断发挥出来。第二,当前我国流通经济正发生一定的流通业增长方式转型,而且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和新型消费特征不断显现,我国流通业发展具备了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共同驱动的双重要素驱动特征,这也是当前我国流通业初级阶段的一种表现,而技术要素的驱动作用并不强。因此,在未来流通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和企业要注重技术要素的投入,不断通过技术引导流通业增长,加速我国流通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Robert M., Solow.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 39 (3)

2.徐婕.中国高新区经济增长驱动因素实证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李晓慧.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中国流通业生产率增长[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6)

4.马强文,任保平.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能力的综合测度:1978-2008[J].财贸研究,2011(2)

5.任保平.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评价及其转变的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