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中等生

2014-08-21奚迅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敬业精神学习成绩后进生

奚迅

在班级中,优等生往往会得到教师的格外垂青,而差等生会受到教师的耳提面命,相比而言,成绩中等的学生往往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但是他们内心深处也都有个性表达的迫切需求,强烈渴望被关注。本文拟对“中等生现象”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敬请广大同行指正。

如果说优等生和后进生是班级中的两个特殊群体,那么中等生就是普通的群体。他们学习成绩表现平平,但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也常常是教师忽视的对象,这就是所谓的“中等生现象”。在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中等生现象”的分析与研究,实属现阶段当务之急。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中等生现象”呢?笔者以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当前以升学率和教育质量来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社会现实下,教师压力较大,面对一大群活力四射的学生,个人的精力又不足,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是不太可能的。优等生和后进生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对优等生的偏爱不言而喻,而关注后进生则可以提高全班的平均成绩,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通常教师对大多数中等生都很放心,他们平时不做声响,默默学习,不会给班级制造麻烦,在学习上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这种局面可能会一定程度上使教师忽略了中等生也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再次,学生健康的自我形象始于对其作为人的基本需求的理解。归属感让人感到被爱、被接受,感到有安全感、价值感,是人们意识到被无条件给予爱的感觉。置身于被接受的人际关系中,会让人有安全感。价值感让人感到自己有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有良好的评价。但是在父母和教师都以成绩作为评价孩子唯一标准的社会大环境下,学生通常会认为“我必须达到某种标准,才能有好的自我感觉”,或“除非我在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否则我就不好”。因此,教师和家长应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努力标准,帮助他们正确评价自己,看到自己身上与众不同的特点。

在美国,有人曾对200多位学生做过30多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有多达80%的成功人士是在学校学习成绩平平,表现似乎不够出色的中等学生,而不是那些被人们称为“尖子”的优等生,有一部分甚至是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在许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看来,中等生与学业成绩突出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成功率会很低,但是跟踪调查的结果却与之完全相反。

日本松下集团从创办之初就提出只用中等人才。因为对中等人才来说,只要给予合适的机会,他们就能发挥最大的潜能,以80分的水平干出100分的成绩来。使用中等人才,让他们更容易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就感,这样的人会感到公司对他们的进步是有帮助的,自然容易留下来。而企业使用优秀人才或者高级人才,其最大风险就是人才容易跳槽,造成人才和技术秘密的流失,从而不利于企业长远稳定的发展。有些高端人才往往恃才傲物,本事不大架子大,放荡不羁,难以驾驭管理。

那么,为什么中等生成功的比例会比高材生高出那么多呢?

一是中等生或者中等人才头顶上没有优秀生那么多“光环”,也没有什么可耀眼的荣誉,更没有人去捧场和关注他们。这就使得他们要成功,就必须靠个人的吃苦耐劳,依靠不俗的实力去竞争和拼搏。因此,大多数中等人才学习、工作都非常努力,有很强的敬业精神,本职工作都做得很出色。

二是中等生可塑性强。短时间内中等生的实力看起来不如那些优秀学生,但是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具有后发优势。他们就像一粒种子,一旦遇上合适的阳光、温度、水分和土壤,就会生根发芽,并长成参天大树。有不少中等生尽管考试和学业成绩不怎么优秀,甚至很一般,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很强,到了工作单位,如果得到重用,就如鱼得水,很可能就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

三是中等生作风比较务实诚恳。从人格上看,中等生为人处世大都比较虚心,做事踏实认真,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他们有扎根精神,安心投身于基层工作,不与人攀比,对工作拿得起放得下,令人放心,对企业忠诚,且他们大都人缘好,做领导工作能独当一面,平易近人没有架子,人际关系和谐,因而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口碑较好,如果做下属则能服从管理,工作扎实。

从社会现实和学校教育的巨大反差中,教育者应明智地看到,中等生无论是在思想表现、学习成绩还是在其他方面,虽居中间状态,但他们很有塑造的潜能,是班级管理的中坚力量,而且他们内心深处也都有个性表达的迫切要求,有被关注的强烈愿望。关注中等生,要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机制。总之,教师要加强关注和鼓励,帮助学生发挥最大潜能。

(责任编辑 陈剑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敬业精神学习成绩后进生
敬业精神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
名落孙山
医学生敬业精神现状与对策
——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
意识
如何对待后进生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敬业精神培养的研究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
后进生也有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