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外生“枝”勿折枝

2014-08-21黄勇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弯路司马迁史记

黄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师加倍呵护,这就需要教师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异样的声音。面对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切勿野蛮地“折枝”,要巧妙地应对生成,让个性之花绽开!

“胸有成竹” 镇上通知我上一堂语文公开课,课题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起初我并没怎么放在心上,因为去年上过该课。于是便把老教案翻出来稍作修改,仍决定抓住“发愤”一词来串联教学。我自认为抓住这一词便抓住了题眼,可以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围绕“发愤”一词可以引发学生质疑,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然后层层剥笋,从“母亲河的熏陶”“古代英雄故事的感染”“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司马迁的人生追求”四方面,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通过紧扣“发愤”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加强双基训练,升华学生情感。修改完教案后便信心满满地进行了试教,果如预设,在授课过程中围绕“发愤”一词,“引发质疑”—“合作解疑”—“品读感悟”,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教后评课时老师们认为这一堂课紧扣“发愤”一词,层层推进,教者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是一堂成功的高效课。老师们的评价更是增强了我的自信心。

“节外生枝” 到了上公开课的那一天,我自信地走上讲台,在齐读课题后让学生分组学习,提一个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分组讨论交流下来只有一个问题:“司马迁”在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心中一片慌乱,这个问题我没有预设到,况且书上也没有具体描写、叙述司马迁在写《史记》过程中具体遇到什么困难。怎么办?是强行把学生拉回到我原先的预设中,还是尊重学生,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我镇定一下微笑着说:“同学们,你们真会提问题,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再读读书,从中找出答案。”在学生再次读课文的间隙,我迅速作出决定,尊重学生的选择,放弃原先预设。

“顺势而引” 面对学生的提问,我决定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从学生的问题入手,解决学生的困惑。可怎么解决?在学生读课文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课文中的插图是很好的利用资源。

【实录】

师:你还能从其他地方看出“司马迁”在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吗?

生1:我从图中看出,条件很简陋:只有一桌、一灯,而且人还是坐在草上。

生2:我从他的衣服来看,也许现在是深秋了,他穿着还是那样单薄,肯定很冷。

师:你发挥了你的想象,想象司马迁在狱中度过深秋的日子!还有谁?(小手如林)

生1:春天来了,百花齐放。本是赏花、饮酒的大好时光,他却孤零零一人在冰冷的狱中,奋笔疾书。

师:“奋笔疾书”一词用得好。

生2:夏天到了,蚊虫叮咬,又没水洗澡,可司马迁却不改初衷。

生3:冬天到了,他没什么取暖,冷得直打哆嗦,仍专心写作。

师:也许在写作过程中司马迁经历了更多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但他面对困难,退却了吗?

生:没有退却。

师:你怎么知道?

生:从图上看,司马迁席草而坐,神态专注,他忘了一切。

师:他真的忘了一切吗?

生1:他不会忘记父亲的嘱托!

生2:他忘不了身受宫刑的耻辱!

生3:他忘不了他的追求!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真好,生活的简陋,身体的疼痛,心灵的创伤,并没有挡住他写作的脚步,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这就叫——

生齐答:发愤。

“水到渠成” 上完课后进行了沙龙研讨,评课者一致认为:本节课没有从“发愤”一词谈起,而是另辟蹊径,从看图入手,对课文进行补白,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但“司马迁写《史记》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不是文章的重点,教者花了大量时间,兜了很大的圈子,似有僻重就轻之嫌!我不禁陷入了沉思:语文课,是教老师想教的?还是教学生想学的?纵观全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目标是要学生领悟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而学生想要明白的是司马迁写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但书中又没有直接描写或叙述。在教的过程中,我放弃了原先预设的问题而满足了学生。我自认为从表面看,我是走了弯路,舍近求远,但通过看图引发了学生的想象,学生从春、夏、秋、冬四季,从陈设、衣着的简陋,体会到了司马迁生活的艰辛,更是由表及里地体会到了司马迁打不垮的信念——编史,这正是司马迁忍辱负重的表现。这段“弯路”是我和学生一起走的,在走这段看似弯路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司马迁生活的艰辛,触摸到了他的灵魂。这是学生自己的选择,这条路是学生们自己走的,走得坚实,走得有力。课改至今我们一直呼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事实是在实际教学时老师们仍放不开手脚,总是牵着学生走。若让学生走自己的路,就是走“弯路”,可我认为这也是可喜的变化,更何况这条“弯路”是走向独立思考的捷径,我认为这段“弯路”走得值!只有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想学生所想,顺势利导方可水到渠成!endprint

猜你喜欢

弯路司马迁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画与理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走点“弯路”并非坏事
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