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浓浓花香融欢乐 淡淡乡愁入梦甜

2014-08-21沈肖冰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桂花香花香桂花

沈肖冰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2课《桂花雨》第二课时

一、研读文本,说教材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与第三单元其他3篇课文都是“抒情”为主题的散文,主旨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浸润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各自的侧重不同。《桂花雨》注重叙事,在叙述中回忆童年的快乐,再现淡淡的乡愁。本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挥之不去的乡愁。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2.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感受作者挥之不去的淡淡乡愁。

二、以人为本,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一般关注的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本文的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而对文中散落的思亲怀乡之情则缺少情感体验,品读时缺少一定的深度,无法触及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因此,本课的教学就需要教师抓住文本的精要内容,点拨、引导学生去静静阅读、细细感受,让学生从浓浓的花香中体悟淡淡的乡愁。

三、紧扣文本,说方法

教法:1.角色体验法:感知人物的内心,加深理解和感悟。

2.想象教学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3.情境创设法: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学法:以读促思 读写结合。

四、遵循文本,说过程

1.偏爱是花香

教学开始先运用白板遮挡功能逐一出示一组词语:“笨笨拙拙 香气味儿 姿态 迷人 香飘十里 前后左右 茂盛 沉浸”让学生读一读,要求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将理解表达出来。然后再出示说话练习:因为( ),所以我最喜爱桂花。学生口头作答。

【设计意图】复习回顾一组对桂花外形、花香描写的词语,同时完成说话练习。引领学生明白了解,桂花吸引作者的不是树、不是叶,更不是花,而是那迷人的花香。

2.乐在摇花中

体验“摇花乐”即教学第三自然段,也是本次的教学重点,下面将分自读品悟和交流分享两大环节来进行教学。

首先自读品悟,出示自学要求:(1)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圈画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摇花乐”。(2)将关键词句多读几遍,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环节就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静下心来阅读、思考、品味,真切体会那份乐趣。

其次是交流分享,分三个场景进行教学。

场景一:摇花前,感受我的“迫不及待”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交流,白板相机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抓住一个“缠”字,通过偏旁的认识、理解以及学生反复朗读,真切地体会“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是多么急切盼望着那一天的到来”。

场景二:摇花时,感受我的“欣喜若狂”

教师引用过渡语:“哎呀,不好,天要下雨!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学生,我们提前摇桂花啦!听到这消息,你会怎样?”巧妙引入“摇桂花”。

【设计意图】这样的过渡语源自文本,既能创设课堂情境,引学生进入情境,同时又与文本浑然一体。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抓住“帮着……铺;帮着……摇”两组动词,以及作者的语言描写和连续三个“!”来体会作者的“欣喜若狂”。接着,教师运用诗意的语言:“你抱着桂花树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像轻柔的雨丝,夹杂着迷人的香味,落到了你的头上、脸上,有的溜进了你的脖子里。你高兴地仰起脸,香喷喷的桂花落到了你的脸上,这时你想说些什么呀?”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走进了作者的回忆,共同感受了这份飘香的花雨。为了更好地将作者的这份回忆再现,此处播放摇桂花的动画片段,配上欢快的乐曲,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再让学生共同朗读摇桂花的部分,让作者清新的文字在学生心间流淌,让那缤纷的桂花雨也扎根在学生的记忆中。

场景三:摇花后,体悟父母的“乐在其中”

教师引用过渡语:“看着这纷纷落下的桂花雨,闻着这浓浓的桂花香,快乐的又何止我一个?谁也体会到了快乐?”既引出下文又提出思考。

出示:“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大发,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你从哪里看出父母的乐在其中?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圈画关键词,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这样的情境、这样的感受,都融进了父亲的诗中。

设计意图】该教学环节关键是学生在自读自悟中真切感受桂花给作者一家带来的乐趣,而吟诗也仅是父亲表达内心喜悦的一种方式,教学中只需引领学生感受这份“乐”,无需拘泥于理解诗意。

3.乡情融花间

课文学到此处,学生已从浓浓“花香”中读出了“乐”,读出了“甜”,

【那是留在作者记忆中美好的情思。而第四自然段的描写则表达了一份萦绕在心头散不开也忘不掉的乡情。endprint

出示:“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如何让四年级学生感受语言文字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表现力怕是很难。在这里我用了引读的方法:俗话说得好,好花不常开,再好的花都有谢的时候,为什么这里的桂花全年都香呢?原来是勤劳能干的家乡人在摇落桂花以后,全家动员,先( )然后( ),再( )。桂花晒干了就( )。收藏好的桂花可以( ),可以( ),过年时还可以 ( )。每年,母亲总会把摇落的桂花分送给村里人。大家还会把自家做的桂花食品互相赠送给邻居、友人……你吃着我做的桂花糕,我品着你泡的桂花茶,此时除了一缕淡淡的桂花香,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以引读—感悟的方法替代了教师单一的讲授、解读,既很好地开展了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又引领学生感悟到了比花香还浓郁的乡情。

4.乡愁更情浓

简单补充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外地的桂花”就是指著名的杭州满觉陇的桂花。出示: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指导学生朗读、体悟这句话。

【设计意图】这是文中母亲说的,也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联系上文的学习,体会母亲对家乡的思念。而对于外地的桂花是否香?旧宅院的金桂又为什么最香?而作者为何多年之后又独独还记得母亲的这句话等问题,四年级学生是无法想到的。而这也是我们真正走进作者内心深处的障碍。于是在教学中,我尝试补充了作者的简单经历,期待能帮助学生在此处读出深意。

此刻,学生的情正浓时,直抒胸臆是最佳时机。先出示一段小练笔:他乡的桂花再香,也香不过家乡的金桂;他乡的山再秀,也( );他乡的( ),也( )。和着悠扬的乐声,让学生在纸上静静倾诉。之后伴着音乐进行深情交流。紧接着再出示:正如杜甫诗中所说“月是故乡明”。故乡的一草一木,都会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对亲人的思念。母亲如此,我也一样。每到这时,引读:最后一段。

最后出示:爱家乡的桂花,其实就是爱( )。

【设计意图】对于文本的解读,不单单是我们教师自己,更要考虑到我们的学生,考虑到学生的生活、性格、兴趣爱好和已有的知识背景。教师只有和学生一起努力去阅读、理解、寻找文本中的聚合点,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才会把文本变为真正的知识,学生能够悦纳的知识。此处小练笔的设计就是尝试让学生与作者的思绪进行碰撞,内心进行交流。尚处在父母呵护下,从未离开过家的学生也许无法真正理解作者那抹不去、挥不走的乡愁,但通过这样一种思考、内化之后的倾吐,学生与作者心的距离应该近了。我想也许有学生在若干年之后远在他乡时,也会想起琦君美好的童年回忆。

5.最甜童真时

这是本堂课的最后环节,教师一段优美的结语归纳文本,学生在舒缓的乐声中深情朗读文本第3~6自然段,再次重温作者的童年回忆。

最后出示作者在另一部作品《烟愁》中的一段话: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希望学生读了这段话,课后记录下自己内心的丰富感受。同时向学生推荐几本关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的书。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愿学生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拓展阅读是以语文教材为核心,辐射到阅读相关作品的一种阅读。它能解决语文学习中“多读”的问题,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次课堂教学中的拓展阅读是从节选课文扩展到整篇文章;从课文扩展到内容类似的其他文章。把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效延伸扩展到整个阅读教学中来。

五、点睛之笔,说板书

语文课堂教学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眼睛”。板书应该一目了然,言简意赅地反映课堂教学的思路及重难点,折射出作者的精神世界。板书如下,既体现文本的思路又归纳写作方法:

12. 桂花雨

桂花香 摇花乐 思乡情

情景交融 情真意切endprint

猜你喜欢

桂花香花香桂花
桂花
八月桂花香
得造花香
忆花香
做桂花糕
谁的叫声会让一束花香听见
风吹桂花香
桂花蒸
打桂花
仙乡画境桂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