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品”,提高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2014-08-21冯萍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意蕴词人意境

冯萍

在古词教学中,不少教师习惯于用“串讲”的方法教古词,即先简单解题,然后释词,接着一句句讲解,整个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讲完了,课也就教完了。这样做往往难以使学生动情入境,也就难以与作者产生共鸣,难以充分感受到古词的意蕴。下面我以《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为例,试论这一方法的流程、原理,其间融入一些自己的感悟,以期产生管中窥豹、抛砖引玉之效。

一、教学步骤

1.视听促“感”

感,即引导学生整体感受古词的意境。“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宋·范文《对床夜话》)词是抒发词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古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自主疏通文字、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知形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感知形象,学生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词意,受到美的熏陶,才能与词人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教益。因此,在《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中笔者充分发挥学生视觉、听觉潜能,激活他们的想象力。然而,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的兴趣爱好,决定了学生对词的内容有不同的感悟。教师千万不能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替代学生的思想,而应精心设计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在充分参与的基础上,获得个体生命的体验,进而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真正进入词的意境,切实体会作者的情思。

2.多方“悟”境

悟,即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感悟古词的意蕴。笔者认为:只要悟得得法,悟得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教师要做的是在学生不易看出来的要紧处、关键处、精彩处进行适当的点拨,把学生视为不断能动发展主动建构的个性化的生命体。

(1)自读悟词。教学中,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领会古词的意蕴,学生积极性很高,就能学得生动活泼、轻松自然。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结果学生很快就进入古词诗情画意的意境中。教师如能在教学时创设优美、生动的情境,必能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的成长发展受到人文情怀的关照。

(2)抓住细节。古词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悟透古词的意蕴,有些细节方面的教学不容忽视。抓住细节,为学生的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这对帮助学生把美的感受上升为审美的认识有很大的作用,也有助于学生想象作者产生某种思想感情的原因,与作者产生共鸣。在理解“路转溪桥忽见”中的“忽见”的时候,教师提问:“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为什么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通过把握这一细节,学生进一步领悟了词的内容,加深了思想感情的熏陶,积淀了语言,丰厚了文化底蕴,更好地领会到“忽见”在整篇词中所起的作用。

(3)深入体会。古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学生读懂词句的基础上,让他们根据词意,借助想象,在头脑中描绘图画,进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之中,既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又加深对词文的理解,培养审美情趣。教师还应当启发学生想象,填补词中“空白”,让他们在整体感悟中放飞心灵,升华情感。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学生争论的问题,使他们领悟了词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对话中既提高了语言的表达力,又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体验。

3.“品”味创新

品,即把对古词的理解通过不同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出来,如同喝茶一般,要品出一个味来。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已充分感悟了古词的意境,此时,再通过“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在学习中产生共鸣,充分感受古词的意蕴,为学生表现美、创造美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这是一个质的飞跃。(1)即景译词。古词教学应致力于在诗情画意中为学生创设意境,促进学生眼、耳、口、手多种感官协调运作,把学生带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2)反复吟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此,笔者注重创设美好的情境,让学生在诗意般的境界里享受读的乐趣,并在反复吟诵中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3)迁移创新。情境使儿童的言词有了充实的背景材料,使抽象的言词有了趋于具象化的血肉,也让那些关键的词汇扎根于儿童的思维,活跃在他们的心灵。我们可以综合语文内部的读、写因素,综合学生的经验体悟,及时利用他们在情境教学中所激起的兴趣和引发的想象,设计读写结合的练习。

二、教学思考

第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语文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其内涵和构成要素十分丰富。语文素养还是一个动态实施过程,言语主体——学生具有积极的态度、强烈的情感、具体的感悟、合理的思维、大胆的想象等,同时具备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才能进行形诸于外的千姿百态的听、说、读、写的言语行为。语文素养又是一个逐渐养成和持续作用的过程,其间逐渐培育,逐步养成不可或缺,语文内部各要素以及语文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相互浸润,其形成和发展既不以入学之时为起点,也不以毕业之日为终结,既不限于语文课堂教学,又必须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依托,从而向生活拓展。正因为如此,整个小语教学才必须改革,摆脱那些以灌输为特征的教学模式的羁绊,走综合性发展的历练之路。

第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让笔者想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法之法,是为至法。传统的古词教学串讲法当然并非全无道理,但绝不能继续因袭沿用下去。因为它一味着眼于词的字、句的落实,而忽略或无视古词意境的客观存在,更不要说让每一个学生展开想象、发挥潜能、个性化地去整体感悟与扩展迁移了。因此,在今后的古词教学中要有分析地取用串讲法的合理部分,还应体现新课标的改革精神,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个性发展,把握语文学科的本质,走出一条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凸显语文学科教学理念的创新之路实在是当务之急,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便是一次尝试,“感—悟—品”不失为一种方法。endprint

猜你喜欢

意蕴词人意境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词人的职业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林逋梅妻鹤子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意蕴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