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师,你有自己喜欢的课文吗

2014-08-21朱燕芬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诗歌课文语言

朱燕芬

调查:折射教师之心理

《老师,您好》是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抒情诗,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敬、感激、赞美之情,文质兼美,朗朗上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读到这样的文章,也觉得表述真实,贴近自身,丝毫没有做作之感,然而小青年的“不喜欢”倒也让我思考了一番:这首诗该不该喜欢呢?能不能喜欢呢?

新课标中对诗歌教学并没有具体的要求,中年级学习诗文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教学设计时达到这个课程目标就可以了。那老师们真的不喜欢诗歌吗?于是我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随机抽查了30名语文老师,比如就课文的体裁,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你上公开课喜欢选择诗歌类、记叙文、说明文中哪一种类型的课文?结果选择诗歌的老师占10%,选择记叙文的老师占70%,选择说明文的老师占20%。

日常教学中,你在这三类课文教学中投入的精力比是多少?就课堂教学效果而言,收效比是多少?结果发现在诗歌教学中投入了比较大的精力,却收效甚微。

这样的调查很容易让人尴尬,于是我再对老师们做了一次诗歌教学的采访。老师们总感觉诗歌零散含蓄,很难备课,很难备透。老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却把本来完整、优美的诗歌给肢解了,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反而因为干巴巴的分析感到索然无味,因此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从而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的局面。细细分析,这里有多种原因:

第一,实用主义在作怪。诗歌教学是有难度的,它不一定是传统逐字逐句的讲解,往往通过情境的渲染,从意境走向意象,这样,教学的自由度增大了,当然难度也增加了。如果从标题到诗人、从字词到句段,都由教师满堂灌,割裂了一个个意味深远的意象,拆开了优美的整体意境,致使学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诗词的表象中而无法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一堂课学完只有少数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多数学生处于了解大意,懂得其写作方法,但不能领略诗词意境的状态。所以,老师们对于自己一眼就能发现其奥妙的课文,当然喜欢,对于不能一眼发现文本奥妙的文章就少了一丝兴趣。

第二,畏难情绪在蔓延。由于有的教师对诗词的特点和规律缺乏比较全面的了解,或者缺乏想象力和激情,甚至不认真钻研教材,致使他们教学时感到力不从心,不知从何讲起,或者讲起课来平铺直叙,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经自己一讲味同嚼蜡。因为无法驾轻就熟地把握诗歌,所以,老师们视诗歌鉴赏为畏途。

第三,陈旧思想在折腾。语文教学中,可以说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就目前的现代诗歌教学情况而言,不是很理想,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还很保守和陈旧,直接影响了诗歌教学效果,老师们因此兴趣不大。有的教师靠单纯的讲解和繁琐的板书来教学,学生不太喜欢,课堂上很难产生共鸣,师生相看两讨厌。有的老师则在词句和技法上过分纠缠,始终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吃力不讨好。

因此,常听老师赛课前会讨论:喜欢这篇课文,不喜欢那篇课文。感情真挚,修辞多样、语言训练点多的课文就受到了欢迎,诗歌就在这种情况下坐起了冷板凳。到底什么样的课文是老师一眼就喜欢的呢?是不是不会教的课文就不喜欢,还是少了一份研究之心呢?

研究:寻找喜欢之理由

语文学科综合性强,从思想内容到篇章结构、从写作方法到语言表达,可教给学生的很多。但《老师,您好》这篇课文,思想内容一读就明白,篇章结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我们是否可以从这入手,设计清楚而准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具体转化课程目标?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把握重点,把握特色,把握个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把自己的喜欢之心表现出来,把自己喜欢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阅读。我们来寻找喜欢《老师,您好!》这篇课文的理由。

1.研究文章主旨——价值美

这篇课文主题非常清楚——赞美老师的事业,课题《老师,您好》,是诗人对老师发出的由衷的问候和赞美,也是课文的关键词句;既是诗歌的题目,又是全诗的中心,这一课的课题看似平常,好像只是打个招呼,一声问候,且在文中出现两次,感情真挚,情意绵长。诗意的吟咏,指向课堂里的语用,指向师生的情感升华,蕴含这样一条主线——赞美人间美好的愿望和情感。抓住这一主旨,最大化地挖掘文章主旨的价值。

2.研究篇章结构——形式美

这首现代诗歌自然分成两段,就像两段歌词一般,无论是字数的多少、句式的运用,还是结构形式都高度相似,给人一种回环的美。段末直抒胸臆,呼唤:“老师,您好!”既总结本段,又点明题目。我们可以从这方面入手,提示学生为什么要呼唤“老师,您好”,从而发现教师在时代发展、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是重要的,是承前启后的,是任何人难以取代的,从而得出结论:教师的事业是崇高的,美好的。“崇高”是“引子”,对全诗的中心意思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也为后一个中心意思——“美好”作铺垫。所以,“崇高”是“美好”的前因,“美好”则是 “崇高”的余韵和提升。理解了这层含义,再来理解教师的事业为什么崇高呢?从宏观上了解,古今中外,地北天南,不管时间、空间,教师付出的心血是伟大的;教师的事业为什么美好呢?从微观上体会,辛勤笔耕,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正是这两个角度的思考和理解,才会让学生从内心真正感谢老师,深刻体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内涵。

3.研究语言表达——内涵美

语文非语言,而是言语,理解与表达是言语的一体两翼,教语文就是教言语,即理解与表达。从语言切入,再好的诗歌内容也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古人讲究炼字炼句,就是对诗歌语言的锤炼。因此,教师在教诗时与其要求学生空洞地概括大意归纳主题,还不如先问他们喜欢哪些句子?这首诗的语言朴实,句式整齐,长短结合,节奏感强,很有特点。

段末“每当……就……”的句式非常典型,为学生表达对老师的尊敬、感激、赞美之情作了很好的铺垫,还可以结合平时的师生生活和学习,练习仿说,充分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诗句是不能逐字逐句分析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见闻、切身体会,帮助学生理解感悟,通过多读这些重点句,训练学生对读整首诗的朗读能力,进而再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激发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歌的韵味,在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归宗:奔流到海不复回

怎样才能有自己喜欢的课文呢?

首先,要对课文了然于心。有的课文,一读就会喜欢,那是缘分;有的课文,要读得滚瓜烂熟,才会有激情。对于执教的课文,我们不仅需要一见钟情的缘分,也需要日久生情的激情;我们不仅需要一种心动的感觉,也需要理性的智慧。所以,老师们应多读一读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不要随便评判对课文的喜好。

其次,要有积极的鉴赏态度。像这样特殊体裁的文章,可以从文体出发,文体包括体裁、语体、风格三个层次,从文体的语言体制中提炼教学价值,从文本的话语体式中把握教学策略,从文本体式中挖掘教学价值,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教学设计也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解读文本——对照课程标准设计着力点;解读方法——抓实教学目标设计训练点;解读学生——体现梯度目标设计发展点,从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这样,才会慢慢喜欢每一篇课文。

第三,要有精进优秀的教学设计。有一份预设完善、胸有成竹的教学设计,上课时才会充满激情,充满智慧,充满灵动,与学生交流才会心心相印。只有在课堂上产生思维的碰撞,灵感的冲击,才会更加喜欢这篇课文,才会更愿意付出努力教好这篇课文。

如果你真心爱上每篇课文,必定会为它施展自己的教学才华。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如果教师对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喜欢,那一定会把自己的喜欢之心和喜欢之情表达出来;如果教师带着自己的喜欢之心和喜欢之情来上每一堂课,那必定是激情燃烧的课堂,学生必然会像点燃的火把一样,燃起熊熊之火。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歌课文语言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语言是刀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诗歌岛·八面来风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