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解读 灵活运用
2014-08-21汪竹芳
汪竹芳
当下,在一切都那么现代化的时代,上网查阅资料,稍加改动皆可为我所用,教师失去了静悄悄地琢磨文本的细心与耐心,习惯了依赖教参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沦为别人思想的传声筒,教师独立备课的能力逐渐丧失,对教材的解读浅尝辄止、缺乏深度,影响教学效果。解读文本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精神对话的过程,只有“入乎其内”,披文入情,方能觇文见心,真正领略文本的内在意蕴和独特魅力;同时,要能“出乎其外”,跳出文本,通过对作者、作品等相关背景资料的揣摩,对文本在教材体系中位置的研究,更真切、全面、深刻地认识文本。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要灵活使用文本,做到创新文本、超越文本,更好地发挥文本的教学价值。
一、沉潜文本: 在多元解构中发掘教学的意蕴与价值
沉潜文本,就是指教师必须秉持“入乎其内”的阅读原则,在平心静气的阅读中牵手作者,披文入情,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涵泳、咀嚼、品味,走进作者微妙的心灵世界,解析文本思想感情密码,猎取教材的真实意蕴和独特魅力。
1.“静心盲读”,读出个性神采
王崧舟老师说:“文本无语笑东风,细读有情长思量。一粒沙子一世界,野花开处见天堂。”学会纯净地阅读,读出自己的感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秉持的阅读方式。纯净地读,就是沉下心去读,一字不漏地读,不参考任何资料,不受别人思想的影响,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思路。写法决定读法,读法决定教法。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后,再去参考别人对教材的解读,查阅相关资料,补充、完善自己的理解,这样的教材解读就会涌动着个性,充满着新意。
2.“由点及面”,读出原汁原味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佳作,其中不少是节选或改编自名家名作,内蕴丰赡。如果教师孤立地就课文来解读课文、教课文,难免会单薄肤浅,甚至会断章取义,误读了作者的意图。怎样才能让这“沧海一粟”折射出作者的思想?要去读原著,从整体把握局部,从宏观中洞悉微观。唯有将它放回“母亲”的怀抱,用更广阔的视野去解读教材,将课文读“宽”读“厚”。有了足够的 “宽度”“厚度”,我们的教材解读也就有高度了。
3.“眼观六路”,读出文本真谛
语文教师应当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善于从多角度研读文本,发现文本的真谛。一是站在作者的立场,将文本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即作者的写作背景;二是站在读者的立场,关注读者能读出什么;三是站在目的立场,即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直指教育目的——读此文的目的是什么。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在执教《珍珠鸟》一课前认真研读了教学文本,在阅读、解读教材时,确立了以家园为主题——围绕“笼”与“巢”,抓住了文中的点睛之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把文本解读的主旨定格为“信赖”,既循着作者的主旨,体现了对作者、对教材的最大尊重,也关照了教学目的,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这样的解读是最贴近文本真义,发现别人发现不到的风景,感受到不一样的精彩。
二、活用文本:在“以学定教”原则下生成教学的灵动
潜心细读,把握文本的内在意蕴是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前提,而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教师智慧地活用文本则是构建有效教学的关键。所谓“活用文本”,跳出文本,贵在教师不唯教,而唯学,即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教学的实施。也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在对课文语言进行一番用心涵泳、切己体察的基础上,选择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
1.依托教材、尊重学情,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各学段阅读目标有很多:理解词句,体会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了解梗概;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如何从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从课文题材、学生自身特点去思考,最符合本篇课文、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发现“这一篇”与“这一类”的差别,即文本特质。
如《爱如茉莉》一课,该教些什么、学些什么?那就寻找文本的特质,同为叙事性的作品,本文的叙事特点在细节描写。因此根据课文富有个性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主要目标可以确定为“抓住印象最深的细节描写(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读、思、议,感受父母之间茉莉般平淡而感人的真爱”。
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在这一点上,数学老师的教学对我们颇有启发。如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解决这个例题,而是通过这一道例题学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教给学生的是方法,培养的是学生的能力。而我们语文教师呢?拿到一篇课文,务必要将课文内容讲深讲透,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内容里兜圈子,总也走不出来,结果一篇课文学完了,学生记住了几个词语,认识了几个人物,知晓了几种道理,而方法、能力全没有。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向数学教师学习,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方法,灵活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积累语文素养,提高表达能力,把文本价值发挥到极致。
3.适时生成,恰当迁移,适度延伸和拓展教材外延与内涵
教材的拓展与延伸可以丰富课程资源,增强教学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其形式有音乐、图片、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实践活动等。但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为深入理解文本、发展语言思维、提高语文能力,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当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所需理解的文本内涵存在差距时,教师应该适时地在学生思维的障碍点、空白点、发展点处进行拓展,但拓展并不是越多越好,要恰当适时,不流于形式搞“花架子”。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对于教材的拓展与延伸的预设须服务于教学需求,立足于学生实际,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质,让学生拥有自由翱翔的学习天空,绝不能率性而为,偏离语文学习目标的航道。
综上所述,教师对文本解读能够“入乎其内”,方能得其精髓,悟出真谛,把握神韵,这是生成出精彩课堂的前提;而“出乎其外”,从文本中跳出来,则是一种超越,一种智慧,一种艺术。“入”是“出”的基础,“出”是“入”的升华,二者互为共生,共同演奏着灵动、高效语文课堂的和谐乐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