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小学数学学科学生自主预习方法的探索与思考

2014-08-21高乃国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新知小数后进生

高乃国

说起预习,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什么是预习?就一般意义来说,预习即预先学习,指学生在课前或课堂教学初始时自主学习相关内容。预习,数学老师中通常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预习就是学生提前看看书,了解一下第二天的学习内容;还有一种是老师总是心存顾虑,觉得学生预习没有必要,有些知识不能让学生预习,预习后没法教了,等等。因此,对于预习到底应该怎样定义,学生应该怎样预习,预习后老师该如何去教……这些问题无疑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一、对学生预习情况的调研结果

为了准确了解学生对预习的看法和实际做法,笔者从学校二至六年级中选取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每个年级抽取40名学生,其中20名优生,20名后进生。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学生对数学学科的预习表现出以下特点:

1.预习方法需要指导,特别是后进生

从本表可以看出,在预习时,仅有8%的优生选择“看书”,他们更多的是选择“看书后再做一做”(占40%),而后进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开展预习的大约占1/3,有13%的选择“看书”,27%的人选择“看书后再做一做”,显示出后进生更需要细致而明确的预习要求。53%的优生“不需要老师的帮助”, 三成的后进生坦言“不会预习”,希望老师“提供预习提纲”的后进生则占到了58%。

2.预习的自主性需加强

在学生预习时家长经常或偶尔指导的比例,优生达78%,而后进生更是高达83%,说明学生预习仍有依赖性。当然,这也与老师通常把预习放在课前,作为一项家庭作业布置有一定的关系。而在预习时遇到问题时,选择最多是的“记下来,上课时认真听讲”(优生58%,后进生46%),说明学生把教师的讲解当作解决问题的“终极手段”。

二、对实施自主预习的建议

1.预习的内容选择

教师在学期初应对本册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在通读全册教材的基础上,分析出哪些内容适合学生预习,对这些内容又该进行怎样的预习指导。目的在于使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类型化、体系化的预习,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

2.预习的方法要求

预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细致、具体,并体现层次性,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操作性,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看一下书××页”“ 预习书第×页例题”。学生预习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读画教材。对于一些概念性知识可采用这一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教材,并圈画出重点语句,会对所学新课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为理解和掌握新知做好准备。

(2)举例说明。对于新出现的一些概念,学生可能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还不理解它的本质属性,这时教师可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查看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三年级《年、月、日》一课,老师可设计预习任务:“我知道的是闰年的年份有________。”学生也许不能清楚地说出什么样的年份才是闰年,但他可能凭借已有经验列举出一些年份来。

(3)联系旧知。这一要求重点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新知,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建构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知识的系统化。比如,五年级学习“小数乘小数”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一条预习要求:“你认为学习‘小数乘小数需要用到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学生很快会想到诸如“小数乘整数”“整数乘法”“小数点移动引起数变化的规律”等前置知识。

(4)提出问题。“学贵有疑”,学生只要深入地进行预习,就会产生疑问。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显示出一个人的创造才能。”新课标倡导“四能”,提出学生要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预习时可让学生针对预习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是更高标准的预习要求,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质疑、思考的习惯和兴趣。

(5)尝试练习。通过一些练习来实现学生预习,这也是数学预习常见的方法。数学学科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即要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经过预习初步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可以通过尝试性的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学生预习的效果。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预习时出现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

(6)实践操作。《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特别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一些知识,更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印象。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预习时可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并思考长方形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之间的关系。

(7)提出猜想。“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学生在预习后,对新知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师可预设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品质。

以上列举的预习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合理选择加以运用,当然,也可以运用其他方法、要求来组织学生进行预习。总之,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3.预习的结果落实

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预习的结果,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奥苏伯尔指出:“教育心理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只有准确把握住了学生的已知,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所以,对预习结果还要有反馈,学生的预习状况,预习完成情况,特别是对学生预习后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反馈。这样,一方面使老师上课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如何处理好预习与减负的关系

预习通常都会放在课前进行,无形中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如何设计高效而简洁的预习作业,做到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达到预习的目的,实现预习与减负之间的平衡,需进一步思考。

2.如何避免加大学生的差异

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而预习后在教学中面临的差异可能会更大。比如,优秀的学生通常会认真对待老师的预习要求,而后进生则很可能敷衍了事,不认真预习,这样易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怎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做到积极参与,在不同层次上都得到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

3.如何把自主预习与课改新思路结合起来

目前,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一些新的教学形式层出不穷,翻转课堂、微课等技术辅助教学的形式已经推动教育形式发生着变化,而学生的预习怎样与微课等形式加以结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可以设想这样的可能:课前或课始学生看微课自学,记下自己的问题并进行尝试练习,上课时进行讨论,以深化对新知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形式相信已距离我们不再遥远。?endprint

说起预习,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什么是预习?就一般意义来说,预习即预先学习,指学生在课前或课堂教学初始时自主学习相关内容。预习,数学老师中通常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预习就是学生提前看看书,了解一下第二天的学习内容;还有一种是老师总是心存顾虑,觉得学生预习没有必要,有些知识不能让学生预习,预习后没法教了,等等。因此,对于预习到底应该怎样定义,学生应该怎样预习,预习后老师该如何去教……这些问题无疑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一、对学生预习情况的调研结果

为了准确了解学生对预习的看法和实际做法,笔者从学校二至六年级中选取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每个年级抽取40名学生,其中20名优生,20名后进生。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学生对数学学科的预习表现出以下特点:

1.预习方法需要指导,特别是后进生

从本表可以看出,在预习时,仅有8%的优生选择“看书”,他们更多的是选择“看书后再做一做”(占40%),而后进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开展预习的大约占1/3,有13%的选择“看书”,27%的人选择“看书后再做一做”,显示出后进生更需要细致而明确的预习要求。53%的优生“不需要老师的帮助”, 三成的后进生坦言“不会预习”,希望老师“提供预习提纲”的后进生则占到了58%。

2.预习的自主性需加强

在学生预习时家长经常或偶尔指导的比例,优生达78%,而后进生更是高达83%,说明学生预习仍有依赖性。当然,这也与老师通常把预习放在课前,作为一项家庭作业布置有一定的关系。而在预习时遇到问题时,选择最多是的“记下来,上课时认真听讲”(优生58%,后进生46%),说明学生把教师的讲解当作解决问题的“终极手段”。

二、对实施自主预习的建议

1.预习的内容选择

教师在学期初应对本册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在通读全册教材的基础上,分析出哪些内容适合学生预习,对这些内容又该进行怎样的预习指导。目的在于使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类型化、体系化的预习,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

2.预习的方法要求

预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细致、具体,并体现层次性,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操作性,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看一下书××页”“ 预习书第×页例题”。学生预习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读画教材。对于一些概念性知识可采用这一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教材,并圈画出重点语句,会对所学新课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为理解和掌握新知做好准备。

(2)举例说明。对于新出现的一些概念,学生可能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还不理解它的本质属性,这时教师可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查看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三年级《年、月、日》一课,老师可设计预习任务:“我知道的是闰年的年份有________。”学生也许不能清楚地说出什么样的年份才是闰年,但他可能凭借已有经验列举出一些年份来。

(3)联系旧知。这一要求重点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新知,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建构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知识的系统化。比如,五年级学习“小数乘小数”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一条预习要求:“你认为学习‘小数乘小数需要用到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学生很快会想到诸如“小数乘整数”“整数乘法”“小数点移动引起数变化的规律”等前置知识。

(4)提出问题。“学贵有疑”,学生只要深入地进行预习,就会产生疑问。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显示出一个人的创造才能。”新课标倡导“四能”,提出学生要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预习时可让学生针对预习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是更高标准的预习要求,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质疑、思考的习惯和兴趣。

(5)尝试练习。通过一些练习来实现学生预习,这也是数学预习常见的方法。数学学科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即要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经过预习初步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可以通过尝试性的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学生预习的效果。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预习时出现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

(6)实践操作。《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特别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一些知识,更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印象。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预习时可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并思考长方形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之间的关系。

(7)提出猜想。“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学生在预习后,对新知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师可预设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品质。

以上列举的预习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合理选择加以运用,当然,也可以运用其他方法、要求来组织学生进行预习。总之,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3.预习的结果落实

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预习的结果,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奥苏伯尔指出:“教育心理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只有准确把握住了学生的已知,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所以,对预习结果还要有反馈,学生的预习状况,预习完成情况,特别是对学生预习后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反馈。这样,一方面使老师上课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如何处理好预习与减负的关系

预习通常都会放在课前进行,无形中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如何设计高效而简洁的预习作业,做到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达到预习的目的,实现预习与减负之间的平衡,需进一步思考。

2.如何避免加大学生的差异

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而预习后在教学中面临的差异可能会更大。比如,优秀的学生通常会认真对待老师的预习要求,而后进生则很可能敷衍了事,不认真预习,这样易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怎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做到积极参与,在不同层次上都得到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

3.如何把自主预习与课改新思路结合起来

目前,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一些新的教学形式层出不穷,翻转课堂、微课等技术辅助教学的形式已经推动教育形式发生着变化,而学生的预习怎样与微课等形式加以结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可以设想这样的可能:课前或课始学生看微课自学,记下自己的问题并进行尝试练习,上课时进行讨论,以深化对新知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形式相信已距离我们不再遥远。?endprint

说起预习,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什么是预习?就一般意义来说,预习即预先学习,指学生在课前或课堂教学初始时自主学习相关内容。预习,数学老师中通常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预习就是学生提前看看书,了解一下第二天的学习内容;还有一种是老师总是心存顾虑,觉得学生预习没有必要,有些知识不能让学生预习,预习后没法教了,等等。因此,对于预习到底应该怎样定义,学生应该怎样预习,预习后老师该如何去教……这些问题无疑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一、对学生预习情况的调研结果

为了准确了解学生对预习的看法和实际做法,笔者从学校二至六年级中选取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每个年级抽取40名学生,其中20名优生,20名后进生。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学生对数学学科的预习表现出以下特点:

1.预习方法需要指导,特别是后进生

从本表可以看出,在预习时,仅有8%的优生选择“看书”,他们更多的是选择“看书后再做一做”(占40%),而后进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开展预习的大约占1/3,有13%的选择“看书”,27%的人选择“看书后再做一做”,显示出后进生更需要细致而明确的预习要求。53%的优生“不需要老师的帮助”, 三成的后进生坦言“不会预习”,希望老师“提供预习提纲”的后进生则占到了58%。

2.预习的自主性需加强

在学生预习时家长经常或偶尔指导的比例,优生达78%,而后进生更是高达83%,说明学生预习仍有依赖性。当然,这也与老师通常把预习放在课前,作为一项家庭作业布置有一定的关系。而在预习时遇到问题时,选择最多是的“记下来,上课时认真听讲”(优生58%,后进生46%),说明学生把教师的讲解当作解决问题的“终极手段”。

二、对实施自主预习的建议

1.预习的内容选择

教师在学期初应对本册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在通读全册教材的基础上,分析出哪些内容适合学生预习,对这些内容又该进行怎样的预习指导。目的在于使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类型化、体系化的预习,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

2.预习的方法要求

预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细致、具体,并体现层次性,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操作性,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看一下书××页”“ 预习书第×页例题”。学生预习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读画教材。对于一些概念性知识可采用这一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教材,并圈画出重点语句,会对所学新课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为理解和掌握新知做好准备。

(2)举例说明。对于新出现的一些概念,学生可能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还不理解它的本质属性,这时教师可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查看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三年级《年、月、日》一课,老师可设计预习任务:“我知道的是闰年的年份有________。”学生也许不能清楚地说出什么样的年份才是闰年,但他可能凭借已有经验列举出一些年份来。

(3)联系旧知。这一要求重点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新知,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建构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知识的系统化。比如,五年级学习“小数乘小数”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一条预习要求:“你认为学习‘小数乘小数需要用到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学生很快会想到诸如“小数乘整数”“整数乘法”“小数点移动引起数变化的规律”等前置知识。

(4)提出问题。“学贵有疑”,学生只要深入地进行预习,就会产生疑问。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显示出一个人的创造才能。”新课标倡导“四能”,提出学生要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预习时可让学生针对预习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是更高标准的预习要求,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质疑、思考的习惯和兴趣。

(5)尝试练习。通过一些练习来实现学生预习,这也是数学预习常见的方法。数学学科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即要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经过预习初步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可以通过尝试性的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学生预习的效果。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预习时出现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

(6)实践操作。《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特别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一些知识,更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印象。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预习时可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并思考长方形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之间的关系。

(7)提出猜想。“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学生在预习后,对新知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师可预设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品质。

以上列举的预习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合理选择加以运用,当然,也可以运用其他方法、要求来组织学生进行预习。总之,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3.预习的结果落实

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预习的结果,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奥苏伯尔指出:“教育心理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只有准确把握住了学生的已知,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所以,对预习结果还要有反馈,学生的预习状况,预习完成情况,特别是对学生预习后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反馈。这样,一方面使老师上课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如何处理好预习与减负的关系

预习通常都会放在课前进行,无形中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如何设计高效而简洁的预习作业,做到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达到预习的目的,实现预习与减负之间的平衡,需进一步思考。

2.如何避免加大学生的差异

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而预习后在教学中面临的差异可能会更大。比如,优秀的学生通常会认真对待老师的预习要求,而后进生则很可能敷衍了事,不认真预习,这样易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怎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做到积极参与,在不同层次上都得到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

3.如何把自主预习与课改新思路结合起来

目前,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一些新的教学形式层出不穷,翻转课堂、微课等技术辅助教学的形式已经推动教育形式发生着变化,而学生的预习怎样与微课等形式加以结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可以设想这样的可能:课前或课始学生看微课自学,记下自己的问题并进行尝试练习,上课时进行讨论,以深化对新知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形式相信已距离我们不再遥远。?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知小数后进生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
如何对待后进生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
后进生也有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