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文本解读的三个视角
2014-08-21王莹
王莹
特级教师王崧舟曾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称文本是语文教师漂亮的倒影。在小学语文课堂这样一个公共空间里,要使这个倒影丰满、温润、富有灵性,很多语文教学专家都呼吁教师要学会解读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高效的生态课堂。笔者认为,文本解读要关注三个视角。
一、真实视角指向出发点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同时还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语文课堂是开放而富有创造力的,但“真实”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教师在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中,要立足文本,纵观整体,字斟句酌,准确把握作者的真实情感,了解作品的真实内涵。若教师对文本解读浅尝辄止,或者以偏概全,抑或是过度诠释,都会将文本解读推向另一个极端。准确、真实的文本解读是教师执教应当遵循的底线。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是全文的文眼。有教师在执教本课时,让学生讨论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应该向骆驼学习些什么。尽管这些内容文本中都有提及,对学生来说也有探讨的价值,但毕竟不是文章主旨,怀想童年趣事,感受童心、童真,体会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才是重点。我们的视角应是从孩子的眼里看老北京、看骆驼队、看那时的“我”、看那个特定的地域和特定的时代,正是这一幅幅画面才构成了伤感和温暖的童年情感基调,亦如作者在文中所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文本是开放的,尽管课程标准强调文本解读应有探究意识、独到体验和个人发现,但开放应该有个度,当超出度的时候,我们就要回归,回归到文本本身!虽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绝不会是其他的任何人!
二、多维视角寻找留白点
留白是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显一种布局,彰一份智慧,善于留白的艺术大师们总能在方寸之间给予欣赏者遐想的空间,灵动的意境,成就天地的宽阔。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重视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进行体验、发现、感悟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美、创造美。而在此过程中,留意文本中的留白处,就能够为学生富有个性的创造性认知活动提供空间和可能,巧妙地将其设计成很多富有趣味的“语言训练点”, 架构起研究性学习的切入口,在学生点燃文本留白点的同时,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深层构建。
《去年的树》是一篇拟人体童话,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简明的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情感,感受童话的美呢?抓住人物对话便成了课堂的主线,教师把文中鸟儿飞回来为寻找树而向树根、大门、小姑娘的询问,设计成了一个“训练点”进行填空:鸟儿( )地问树根;鸟儿( )地问大门;鸟儿( )地问小姑娘,学生通过自身以往的经验及原有的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回答出了焦急、伤心、痛苦、绝望等词语。这样的语言训练不仅帮助学生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在自我感悟、自我发现中获得整体感知。文本活了,学生的心动了,在这样的填空练习后,再来读课文,绘声绘色、情真意切,文本的字面意读出来了,文本的字外意读出来了,文本的留白美也充分呈现出来了,课堂的多层次、拓展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三、儿童视角直面生长点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火花。”无论文本解读有多么丰富的多元化视角,无论文本解读有多么广义和博大的空间,我们始终不能忽略了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儿童,儿童阅读变成成人解读的浅入深出或是深入深出都是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到的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的前提是学会蹲下身子,接近儿童的视野,拉近与儿童的距离,在阅读时进行换位思考:如果学生们读到这样的文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哪些问题是他们通过自己的阅读不能解决的?如果发生理解错误,如何进行引导?等等。深入浅出,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至上境界——乐学。
《大自然的文字》是苏教版六年级的一篇科普小品文。尽管作者的语言平实、通俗,但仍因其体裁的独特性,教师要带领学生徜徉其中,感悟讲述的客观性,领悟文章用词的精妙,了解科普小品文的体裁特点并非易事。一位老师在教学这课时,首先,在学生中组建了一支“科考队”,让学生带着各种户外活动的工具走进茂密的森林,这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当画面定格在花岗石上时,问学生:⑴你看到了什么?想问什么?⑵接着,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又是怎么问的?⑶通过视频,你明白了哪些问题?课文中又是如何解释的?提问是思考的开始,通过对比、阅读,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亮,科普小品文显得那么生动、有趣。最后,教师还安排了让学生介绍岩石的活动,这是磨炼学生志趣的好方法。在介绍的过程中,教师指导了方法,提出了建议,让枯燥的写作充满了乐趣。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能够激起儿童内心的情感涟漪,能够打通儿童的表达通道,能够用儿童的心灵去触摸文本。“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我们自身的文化功底厚实了,专业素养提升了,教学视域宽阔了,课堂立足点高远了,才能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我们的文本解读才会正确、深入、有创意并贴近儿童,既有宏观把控,又能微观优化的课堂,这样才能进入挥洒自如的理想境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