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三会两全”引领语文课堂

2014-08-21房元品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两全思维活动

房元品

新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许多全新的理念,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却是大家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一,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问得少,甚至有个别教师还在“满堂灌”“满堂问”,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多。其二,活动空间上,学生仍局限在自己的座位,很难有表现自我的活动空间,自主学习少,读书活动少,实践机会少。其三,目标落实上,让学生围绕教材的重点,发散式的思维与发问,还没有落到实处,一堂课中学生发言的机会极少,个别“学困生”根本没有机会,“面向全体”的目标得不到落实。以上问题说明课堂还没有真正还给学生,阅读、实践等活动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主动性还没有发挥。为了寻找新课程改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落脚点,我们提出用“三会两全”的理念去引领语文教学,“三会”即“会阅读、会提问、会实践”,“两全”即“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三会”是“两全”的前提、手段,“两全”是“三会”的结果和目的。

“三会两全”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可以说,“三会两全”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实践了“三会两全”就践行了新课改的理念,“三会两全”使新课改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了软着陆,落实到了操作层面。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一、要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

课本是无声的老师,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所谓“课内得法”,首先要读懂课本。

课前阅读,就是课前预习课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放学回家阅读课文,尤其重点阅读第二天要学的内容,以便教师讲课时,学生能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有重点地参与学习。有时也由教师引导启发提出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题目,引导学生自己在书中或实践中寻找答案。

课内阅读就是课内学习课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要求、有检查地阅读课文;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阅读课本一定要有要求、有指导。开始可由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具体地指导学生如何抓住文本中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画线,作为深度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咬文嚼字,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让学生逐步掌握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进而理解文章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指导阅读,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有的教材内容学生不易看出重点,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寻找答案;有的教材内容学生已有一定知识基础,可由学生先尝试性学习,再与课本对照、验证,加深理解;有的教材内容学生能独立看懂,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然后组织交流所得,进一步消化理解。对于阅读中学生一些个性化的理解,教师必须及时、科学地加以发掘和利用,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分析、讨论、辨别,相互启迪,相互借鉴,达成共识,得出正确的结论或选择最佳答案,以此活跃学生的思维,升华学生的认识。

同时,要把阅读活动继续和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得益于课外”。广泛深入的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人在课外阅读所获知识可能要远远多于课堂教学所得。平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如图书、报纸、杂志、电影、电视、网络等,拓展阅读资源;也要让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浏览法、泛读法、精读法等,并养成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动笔的阅读习惯,进行有效的阅读。最后教师还要创设条件,促进阅读。如利用校园文化节、校园读书节、阅读比赛、故事剧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交流。

二、要让学生问出精彩、问出智慧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是探索知识、追求真理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的有效步骤,它能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创设学生提问的情境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是教师能否创设让学生提问的情境。

(1)利用课前预习,让学生想提问。面对新知识,教师可要求学生先预习,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在卡片上,做成“问题卡”,在课前收集卡片,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2)利用课堂讨论,让学生爱提问。教师在课堂上应常常让学生讨论,要求学生互相提问,并共同解决。同学之间互相提问,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同学间提问,常常不受提问形式的限制,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3)让学生走上讲台,使学生会提问。有一些教学内容可让学生走上讲台,扮演教师角色。学生讲,学生问,相互间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办法,以免被其他学生的问题难住,而其他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也会更积极,都想把这位“老师”难住,看“老师”的反应。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的顾虑少了,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提的问题也就多了。

2.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学生提问的信心来自于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的反应是决定学生能否继续提问的关键。因此,要让学生多问,首先要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我们的做法是:(1)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偏或与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无关时,教师要适当地给予鼓励,肯定这种敢于提问的行为。(2)当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而应延迟评判,鼓励学生继续说。(3)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指责,而应给予适当的引导。(4)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受到其他同学嘲笑时,教师要予以制止,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三、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放飞童心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活动过程中学习,就是为了在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和抽象性之间架起过渡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这样既适合小学生天性好动的年龄特征,又符合他们思维发展的认知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必须关注以下几个问题:①要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选择的学习内容和学具、操作材料,要适宜学生动手实践。②探究要求与问题的提出,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因人而异,具体明确。③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能记录下见闻、感悟。④要充分让学生口述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参与评价、讨论表述是否准确、流利。⑤还要及早(从小学一年级就可以开始)注意培养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的能力,并把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表达出来。

语文学习属于口语学习,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的生活就是学习和运用语文的有效素材。因此,要努力开发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学习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语文学习活动。

组织儿童诗社、手抄报、文艺演出、演讲等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信息资源,获取资料,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并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组织学生对身边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小小讨论或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学会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endprint

猜你喜欢

两全思维活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六小”活动
思维跳跳糖
“活动随手拍”
思维跳跳糖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蓝天立对全面完成志鉴编修“两全目标”作出批示
企业风险管控之重要关注点浅析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