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年潜心打造网络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华三模式改变IT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2014-08-21卜娜

中国计算机报 2014年28期
关键词:华三毕业生大赛

卜娜

当华三用长达十年的努力和不计回报的投入证明,一个完善的网络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和一个个校企合作的成功范本,足以为中国经济转型的IT引擎源源不断输送动力时,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什么才是IT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最佳模式?除了“做公益”,是否还有更具社会价值和影响力的方式?

作为国内网络厂商举办的规模最大、周期最长的竞赛活动,一年一度的“H3C(华三)杯全国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以下简称“华三杯”大赛)近日在杭州圆满落幕。

截至今年,“华三杯”大赛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但和首届相比,“华三杯”大赛的规模和社会影响力却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几十所学校发展到今天近500所高校1600余名参赛者,从最初仅覆盖几个发达城市发展到今天辐射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甚至远达新疆、西藏。

每年国内IT企业主办的赛事数以百计,但鲜有能像“华三杯”大赛这样在短短几年内便大获成功的。为何一个企业主办的技术大赛可以持续吸引如此之多的参赛者并获得如此之大的社会影响力?在今年大赛的闭幕式上,华三首席执行官吴敬传终于揭开了“华三杯”大赛成功的秘密——一个十年磨一剑的故事和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

把毕业生锻造成人才的体系

“华三杯”的成功并非偶然。从成立的第一年起,华三就开始致力于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建设一个完整的网络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从逐步构建起300余所网络技术学院,到形成H3CSE、H3CTE等权威的网络认证体系和完善的教师培养机制,将270余家遍布全国29个省份的华三合作伙伴发展成为人才联盟成员,再到能够起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就业”作用的“华三杯”大赛影响力的一步步扩大,其实都是这个“系统工程”不惜投入、一步步完善的结果。十年来,这个体系帮助20万人从华三的认证培训中受益,还培养出了超过10万名在校学生,6年内帮助2万余名毕业生实现了就业。

和其他IT企业主办技术赛事的着力点不同,“华三杯”大赛重视的并不是人才选拔,而是如何形成“系统的IT人才培养池”。对参赛者而言,参与的过程远比“挣奖金”、“拿名次”重要。因为在大赛培训阶段,华三除了技术培训外,还提供企业环境实操演练的机会,以及职业素养的培训。近年来,在面向大二至大四学生的课程中,华三还广泛引入了模仿企业实际IT环境的实操教学和认证考试,以便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时能更快胜任本职工作。通过与认证机构、合作伙伴形成的联盟,华三还从“社会需要”的角度为学生制订课程,让华三网校的学生在假期实习阶段就能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去。

“1997年,华为曾经招收过大批毕业生,但这些学生在进入企业后,至少需要一年的培训才能为企业创造实质性的价值。”吴敬传告诉记者,今天这样的问题还在困扰企业。如果毕业生能在就业前就完成企业需要的基础培训,意味着企业能节省一年的人力资源成本,毕业生也能更快地担负起企业职责。

为了跨越人才培养方向和企业所需之间的传统鸿沟,经过这几年的“琢磨”,华三已形成了一套良性的人才培养、输出模式,通过大赛培训与日常教学就能把毕业生提前变成“人才”。因为具有这样的思路,目前教育部所举办的一些面向高职院校、普职院校的重要赛事,其组织者、参与者都有华三的影子,这些大赛华三的几百家网络学院也都会积极参加。

为“毕业生”开启高薪之门

今年“华三杯”大赛的口号是“有才你就来”,大赛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向所有院校征集报名者,参赛队伍中共有164支队伍来自华三网络学院,而且整体表现优异,几乎包揽了一等奖、二等奖。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今年就获得了高职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的带队老师告诉记者,网络工程专业已连续三年被评为学院薪酬待遇好、就业率高的专业了。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五、六千元,远高于很多本科院校。学生毕业半年年薪就达到10万元以上的也不乏其人,主要是因为他们考取了华三专家认证。

据华三通信全球技术服务部副总栽刘小兵介绍,华三网络学院是网络工程“专业化人才”的孵化器。学生毕业之时,基本都有能力拿到华三的IE或TE认证证书,一些优秀学生还能考下专家认证。这类认证并不是通过笔试或网上答题就能获得,每一类认证都有严格的真实环境操作考试,专家级认证还要求获得系统性的认证,并进行面试。在如今的国内市场,华三认证证书的含金量已堪比当初的思科认证。

与华三网络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相互呼应,大赛被分为本科组、高职组、职教组,不同组所设置的考试方向不完全一致。例如本科组更重视基础协议,未来的培养方向是软件工程师,对“底子”和 创新思维能力要求更高。职教组重点培养动手能力,以便未来能承接工程任务,需要他们具备更强的工程规划和实际操作能力。刘小兵和他的团队花了很多精力去构建华三的网络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大赛赛程的设置也绝非闭门造车,每一年都会吸收参赛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对这个体系进行完善。刘小兵坦言,网络领域近年来变化很大,市场也在转型,未来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一定会出现更多的差异化,有价值的人才培养方案一定也会与时俱进,并不断适应市场的需要。

将人才培养看做企业社会责任

“华三杯”不仅仅是个比赛。负责“华三杯”大赛筹备工作的刘小兵每年都要和他的团队忙上四个月。而每一年大赛的投入都有所增加,但公司从未计算过“华三杯”的投入产出比。按刘小兵的话说,“华三杯”不是公司的市场营销活动,而是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尝试。

经过10年的持续投入,华三已与350余所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培训课程也从网络基础、路由、交换培训拓展到了安全、无线、数据中心、云计算、IT管理等领域的300多门课程和1000多套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四年时间,“华三杯”大赛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赛事,发展成业界最受欢迎、最权威、含金量最高的赛事之一。现实是,华三打造的这套人才培养体系也为其带来了可观的回报。10年来,华三的收入从一亿元增长到百亿元,在中国网络市场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500强企业中400家企业,包括清华、北大、浙大、复旦、港大在内的几乎全国所有高校都使用了华三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吴敬传看来,华三的成长、华三网络学院的发展,包括华三网络大赛规模的日益扩大,都是中国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而这些成长与发展又都离不开高校和华三等IT企业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也是一个智力资源大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国家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就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今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曾提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尽管华三在培训认证、网络学院、网络技术大赛等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但吴敬传表示华三会一直坚持。她认为,作为目前中国IT市场中的领军企业之一,华三应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中国的IT产业培养和输送创新人才,承担起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今天,IT已变成各行各业的业务引擎,中国的产业升级、社会转型都离不开IT。互联网创新精神和体验经济,正在加速中国企业的互联网化,传统行业急需完成新一轮的IT再构和思维的转化,企业比以往更需要专业的IT人才帮其完成转变,但这种转变单纯依靠利益驱动下的市场行为显然是难以实现的,它需要更多的IT企业发挥作用,承担起这个特殊的历史使命。就像已把人才培养当作企业社会责任的华三一样,IT企业应在整个产业链中“扮演更多的角色”。endprint

猜你喜欢

华三毕业生大赛
9岁的高中毕业生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华三通信牵头新IT智慧产业联盟 合力建设教育新生态
最“叛逆”的毕业生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
华三通讯公司增购Genesis平台扩大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