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次作文:我的班本化作文教学实践

2014-08-21戴园琴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佳句习作病例

戴园琴

早在几年前,我陆续购进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系列,并反复阅读,也算是一名“钢丝”了。管老师是一名开拓者,他的很多教学理念石破天惊,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并引发我们的思索。他带领学生跳出传统作文训练的樊笼,摆脱应试作文的桎梏,让写作成为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2011年起,吴江市全面推行“二次作文”教改,其模式可以概括为:当堂完成—快速批改—及时评讲—二次作文。“二次作文”教改,可谓在更大层面上掀起了一场“作文教学革命”,为广大一线老师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笔者在“二次作文”的实践过程中,针对本班实际略作改变,进行了“三次作文”的尝试,收到了一定效果。

一、初次作文——摆脱束缚、擦亮童真

“二次作文”强调淡化作前指导,提倡让学生当堂快速完成习作。“我手写我心”,将心中所思所想大胆写出来。我以为,这对矫正当前作文课堂指导过多过细的现象是很有效的。教师一堂作文课,恨不得把作文知识、技巧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总觉得不细致指导,学生就写不出好作文。学生呢,当然乐于坐享其成,现学现用。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作文往往千篇一律,大同小异,“二十几胞胎”“三十几胞胎”习作比比皆是。

初次作文,教师应尽量少提明确的要求与建议,让学生充满童真与个性的话语毫无顾忌地从内心流淌出来。如果把教师指导下的习作称之为“反生态作文”,那么,学生独立成文的作文可谓“原生态作文”。脱离了教师指导的束缚与条框,学生的原生态语言就会汩汩地冒出来。

二、二次作文——紧扣通病、把握关键

淡化了作前指导,学生最初的反应往往是茫然:“写什么呀?”“怎么写呀?”长期“授之以鱼”的作前指导让学生成了“文字的高位截瘫者,文学生活不能自理,要靠别人才可以存活,等于是一个高度的迟钝者,要别人指定了食品才知道吃”。(尚爱兰)教学中,我发现,当我把作前指导简化再简化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变得无所适从。于是有人从“作文大全”找寻灵感;有人在写作前到处探听“你写什么呀”,人云亦云;还有人干脆“吃老本”,将以前的文章改头换面,敷衍了事。此时,教师千万不要“母性大发”,忍不住上前再去扶几把,要耐心等待,等学生独立成文后再指导。学生完成初稿后,教师快速浏览,找出本次习作的“通病”,把握住关键问题,首攻要害。指导也要“短平快”,讲究点到为止。

试举两例:

例1:写《爱在细微处》,80%以上的学生写妈妈,65%以上学生的题材可用这么几句话概括:夏天打扇子(据说停电了),冬天盖被子;鱼虾专吃头,半夜送医院。我就出示了网文《父母感动我们的那一个个瞬间》。学生阅读后,生活积累一下被激活了,他们也七嘴八舌地叙说了家人爱自己的无数个瞬间。第二稿时学生都取材真实,并且细节描写也比较到位。

例2:《第一次×××》。“溜冰”“骑自行车”“绣十字绣”“做蛋糕”“爬山”……学生的题材倒是五花八门,信手拈来。可你再一看,故事发展如出一辙:第一次×××,我遇到了困难,屡次失败。泄气了,想放弃。旁边有人劝导(或自悟),又重拾信心,最后成功了。那劝导语(或自悟)也如事先商量好一般:失败乃成功之母。风雨之后才能见彩虹。有志者事竟成……我将初稿集中呈现给学生,大家读一篇笑一篇。笑过之后,我说:“人生难得的‘第一次,你却把它湮没在千篇一律中,多可惜!‘第一次之所以珍贵,值得一写,就是因为它的独特,新鲜。把你真实的‘第一次写下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好吗?”二稿完成交上来后,我感叹道:“这么写第一次,多有趣,这才是你们独有的‘第一次呀!”

从脱离扶持到独立行走,总需要一个适应的阶段。教师在关键处“指一指”“导一导”,学生对前方的路便更有方向与自信。这个过渡期一过,学生便能自主作文了。

三、三次作文——欣赏为先、挑刺在后

学生完成二次作文后,我会对他们的草稿细细阅读、记录,为作文讲评作准备。

首先是欣赏。我在教室墙壁上开辟了“作文PK墙”,设了三个栏目:佳句集萃、好段精选、美文共赏。在批阅学生二稿时,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佳句,用三角形标出精彩的段落。学生打印或抄写后贴上“PK墙”,入选佳句加“☆”,入选好段加“☆☆”。上了“PK墙”当然得“PK”,全体学生都是评委,选出十句“佳句”,五个“好段”,入选者再加“☆”。佳句好段如能最终进入讲评课的“欣赏环节”,成为示范句段,则再加“☆”。

其次是挑刺。管老师发现的“有一次病”“关联词病”“大眼病”“心想病”等等,可谓小学生习作中的通病。有的我也有所觉,如“大眼病”;有的连本人也是此病患者,如“关联词病”。一语惊醒梦中人,对这些病例,我从未引起过重视,甚至还把某些病(如“开头病”)当经验传授给学生,成了“杀人不见血的庸医”。“要像医生建立病人的病例库一样,建立学生作文的病例库。”我记住了这句话,从此,我在批阅时开始有意识积累病例:“然后病”“记得病”“于是病”“这就是我的××病”……一个病例一个病例仔细“号脉”,一节讲评课一节讲评课集中诊治。天长日久,学生的习作语言变得准确、简洁、流畅起来。

第三是训练。这是每节讲评课的重头戏。管老师《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中关于四个“力”的训练是很好的范例。当然,在班本化的教学中,我们要从自己学生习作中寻找恰切的训练点。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一,要求学生写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也许是习惯成自然,学生的题目光《暑假趣事》就有8人,类似于《一件难忘的事》《难忘的假期》等题目有17人。我就把讲评的训练点定为“给作文取个好名字”。通过“欣赏—比较—练习”三个环节,学生给出了不少好题目:《鸡窝烽火》《对决“绿巨人” 》《漂流惊魂》《养蚕糗事》……

“哑巴病”也是学生文中常犯的毛病。尤其是写人记事的文章,不生动、不具体。为什么?人物不开口。写“一位难忘的老师”,学生写道:

戴老师对学生十分关心负责。我乘不到车,妈妈打电话给老师。第二天一早,老师向我问清了情况,立马帮我去校长室换了车。放学时,还到车上来看看我有没有乘上车呢!

好好的一个事例,三言两语就完了。人物一出场,“一、二、三,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真是急也急死你!

习作中存在这种毛病的学生还不少,我就把这节讲评课的训练点定为“让哑巴开口说话”。

三稿完成后,我从中择优秀及进步大的,推荐到“美文共赏”栏,入选者可以加“☆☆☆”。再由全班同学评选5篇“佳作”,获“佳作奖”再加“☆☆”。

如此一年实践下来,学生作文兴趣与水平均有明显提高。优生已不再把作文当作业,他们的“每日记事”与“读书笔记”越写越长,不用老师督促,也能天天记录,习作也逐渐体现个人的风格。中等生的作文有时在语言的灵气与新意方面可与优生一较高下,好几位综合成绩一般的学生作文却写得朴实灵动,别具一格。几个原先一写作文就咬笔头的学生,现在也不怵作文了。典型代表是小王,他的几篇作文在讲评课上作范文后,信心大增,习作中的用词遣句让我刮目相看,我打趣他:“你脑海中的词语库小宇宙爆发啦!”他的良好状态居然还带动了他的“难兄难弟”小陈,这哥俩半个学期从作文“困难户”一下奔到了“中产阶级”。

“二次作文”教改,只有扎根于班本化教学的土壤,才能蓬勃成长。“三次作文”,只是一次尚不成熟的探索。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我将继续从学生实际出发,在“二次作文”教改之路留下一个个踏实的脚印。endprint

猜你喜欢

佳句习作病例
好词佳句大翻身
“病例”和“病历”
《梁东兄置助听器得佳句,余和之》
一例犬中毒急诊病例的诊治
佳句碎碎念
妊娠期甲亢合并胎儿甲状腺肿大一例报告
Meckel憩室并存异位胰腺和胃黏膜并出血一例
名言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