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苏南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2014-08-21吴沛良
吴沛良
苏南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是江苏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2013年4月,国务院批准实施《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苏南发展开启了新的征程,苏南农业现代化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突破性、开创性的改革意见,为推进“三农”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苏南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和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在更高的平台上推进农业现代化,承担起率先中领先的重任。
苏南农业现代化先发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苏南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农业起步早、进程快,整体经济实力强,科技人才优势明显,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基本建立,具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现代农业的优势。
(一)城乡发展水平明显高于江苏其他地区。2012年苏南五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0万元,是苏中的1.5倍,苏北的2.4倍,江阴、昆山、张家港等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已超过韩国和台湾地区。五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7160元,是江苏平均水平(12202元)的1.4倍,是全国平均水平(7917元)的2.2倍。苏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09:1,是全国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城乡社区的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是全国综合交通最发达地区之一。基本实现城乡统一标准的“七通”(通电、通公路、通公交、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城镇化率已超过70%。
(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明显快于江苏其他地区。2012年,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文中以下数据以此排序)粮食亩产分别达到479.4、472.9、491.7、486.3、473.1公斤,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五市平均比重为14.9%,比全省高出1个百分点。农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生物农业、智能农业、种源农业、生态农业等高端农业不断涌现。2011年,苏南五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60.5%、62.5%、62.9%、63.5%、60.1%,苏州、常州、无锡位列全省前三;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为77%、84%、77%、83%、75%,均超出全省平均水平。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较快,2013年全省30个最具魅力休闲乡村有13个在苏南,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绝大部分也集中在苏南。
(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探索实践明显早于江苏其他地区。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苏锡常等地就着手开展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试验区的探索实践。目前,五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943万亩,占全省规模经营面积总数的20.7%,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76%。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苏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登记数达到12235个,占全省总数20.7%,入社农户数375万户,占全省22.7%,出资额378.5亿元,占全省26.5%。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较早,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农业产业链和产业群。2012年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2191亿元,占全省的30.9%,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1.9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分别达81.2%、78.9%、78.7%、79.2%、76.2%,居于全省领先水平。
苏南地区农业现代化虽已具有较好基础,但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短板。苏南农业具有三大阶段性特征,即“一多一小”、“一高一低”、“一轻一重”。三大阶段性特征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根据区域特点,尊重规律、扬长避短、大胆探索,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苏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多一小”:农业自然资源种类多、环境容量小。苏南地处江南丘陵地区,拥有丘陵山地、圩区、平原、水面等多种资源,种类丰富。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耕地资源日趋减少,环境承载能力逐渐下降。按照户籍人口计算,苏南五市人均耕地分别仅为0.56、0.38、0.62、0.39、0.87亩。工业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导致生态承载力趋弱,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日趋严峻。“一多一小”的特征决定必须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力度,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增加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高一低”:农产品消费水平高、自给率低。苏南地区城市化水平高,消费水平和层次也都较高,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要求都比较高。近年来,随着工业发展,外来人口增加,苏南农产品自给率水平不断下降。苏州市口粮自给水平在1/3左右,猪肉自给水平不足1/4。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成本高,价格波动较大,保供给、稳物价的压力日趋加大。“一高一低”的特征造成农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必须通过市场调节,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保供水平。
“一轻一重”:农业占比轻、生态地位重。苏南地区工业化进程快,农业占GDP比重轻,201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3%。虽然比例不高,但农业承载着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支持工业市场的功能,而且农业在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更具有重要基础作用,可以说,农业就是生态,林业就是环境,水稻就是湿地。“一轻一重”的特征要求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强化农业对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支撑作用。
苏南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定位和主攻方向
要把苏南农业现代化置于全国农业发展大局中,置于与日本、韩国等农业自然条件类似的国家和地区的比较分析中,置于城乡统筹背景中综合考虑,更加注重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更加注重农业生态建设,更加注重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在更高的层面,以更宽的视野,瞄准更高的目标,谋划苏南农业现代化定位。总体来讲,要紧紧围绕率先目标,充分发挥经济、科技、人才优势,坚持城乡一体、“四化同步”,着力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生产经营规模化、农业农村生态化、从业人员职业化、农业服务社会化,把苏南地区打造成为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先导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示范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样板区,发挥对全省、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endprint
同全国全省一样,苏南农村改革历经家庭联产承包、发展乡镇工业、放开农产品购销、取消农业税等阶段,每一次重大改革都为当时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创造了许多全国经验。当前,苏南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农村改革也进入攻坚期。下一步,必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切实解决人地矛盾,尽快破除资源环境瓶颈,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新机制,再创苏南农业农村发展新辉煌。
综合考虑苏南现代化建设目标和现有基础,经过几年的发展,苏南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以及农民收入水平、规模经营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等要争取达到或接近农业中等先进国家水平。培育一批有强大实力和带动能力的经营主体,探索一批符合地区发展特色的适度规模形式,打造一批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建设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初步建成符合时代特征和经济发展规律、具有领先优势、体现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和经营体系,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苏南农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苏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机械化、科技化、专业化水平,今后应该主攻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以及社会化服务和从业人员职业化,整体提升现代农业运行质态和效益。
(一)以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打造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提高职业化率。谁来种地的问题在苏南表现的尤为突出,有的市县已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要把实现农业职业化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大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大范围培育职业农民,促进农业由兼业化向职业化转变。鼓励大学生村官、大专院校毕业生从事农业产业的生产和服务。强化农业职业教育,鼓励农业推广机构、科研院校、中介组织成立各种形式的农业职业培训学校,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相结合的农业生产和经营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提升经营主体素质和水平。建立职业农民资格制度,规范职业农民的培训、考核和质量控制工作,发放职业农民技能证书,建立职业农民数据库。
(二)以规模经营为重点,构建苏南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劳动生产率。怎样种地的问题在苏南也比较早地呈现出来,有的地方已摸索了一些模式。具体来讲,根据人均耕地资源状况,苏南要坚持适度规模经营。对苏南地区农民大量转移并稳定就业创业的地方,重点发展土地集中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普遍存在兼业化和纯农户的地方,重点发展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苏南因地制宜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多种形式经营主体并驾齐驱、多种规模经营形式共同发展、以生产环节的适度规模和服务环节多样化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三)以生态循环为重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种地也要转方式。苏南地区要尽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量质并重和生态循环,生产提供更多优质农产品。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等节约型技术使用,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提高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同时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源治理,对污染严重的耕地、水,进行集中修复后再生产。要研究制定农业生态补偿办法,加快发展种养结合等多模式生态农业,把农业、生态、环保、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农村生产生活美好环境,推动形成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互促互进新局面。
(四)以集约生产为重点,全面提高苏南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提高科技贡献率。怎样把地种得更好,苏南有优势。针对苏南地区人均耕地资源少的特点,坚持以设施、技术、资本的投入替代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增加农业设施,高效利用土地,走资源占用少、利用效率高的发展路子。通过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农作物特色优质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高端农产品,持续强化农产品物流体系和储备体系建设,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市场化营销水平,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打造苏南高端农业产业链和精品农业产业集群。
(五)以社会化服务为重点,强化农业公共服务,提高农民满意率。实现轻松种地,是农民的期盼。苏南地区社会化服务中,集体的自我服务能力较强,要充分发挥集体实力强的优势,把以村集体为主体的内部自我服务和政府为主体的公共服务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依托力量,把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公司为主体的市场化民营服务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补充,对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收费标准加以规范引导。实现不同类型不同主体的服务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形成新型的强有力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生产需求。
构建苏南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机制
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苏南地区要围绕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挑战,针对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通过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构建有利于保障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保障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和实现农民各项权益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最终实现城乡、工农协调发展。
(一)构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机制,着力解决进城农民工市民化和留乡农民职业化。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就苏南全区域来看,“人”的城镇化落后于“地”的城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要通过制度设计和机制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农业的发展问题。一方面是进城农民工市民化。苏南地区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时,本地农民市民化人数有400多万,要致力于解决这些人的市民化问题,通过户籍、社保、就业等一揽子改革,尽快让符合条件的农民转变为市民。另一方面是留乡农民职业化。苏南城镇化率达到80%的水平时,仍有农业劳动力80多万。这部分人将是苏南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要下大力气培育这些职业农民,保证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本,让他们通过农业也能获得社会平均收入,农业产业能够接近社会平均利润,形成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的局面。endprint
(二)构建农业基础建设投入新机制,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提升农业公共服务水平。总体看,苏南地区农业生产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和较高的技术装备水平,但对照其经济发展水平所处阶段,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相对滞后。这就需要苏南地区发挥经济基础好、财政实力强的优势,率先探索构建财政资金主导、社会资本参加、农民主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基础建设投入新机制,重点加强粮食规模经营的农田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生态修复和地力恢复、仓储、烘干等农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构建农村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新机制,着力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化水平。苏南地区市场经济发达,土地、劳动力市场相对较为完善,但是农业生产要素流动性不强、人地不匹配等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一要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进一步引导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集中,促进人地匹配,通过规模经营提高经营效率。同时研究政策限制工商资本大面积进入大田生产环节,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防止工商资本与农民争地争利,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二要促进农村产权市场化交易。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逐步扩大交易品种,规范交易管理,引导各种要素和权益在公开市场上转让,通过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流转机制,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民手中的资产。
(四)构建农村金融发展新机制,着力缓解农民贷款难和扩大农业保险覆盖率。农村金融是现代农业经济的核心。十八届三中全会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集体资产股权抵押担保权能,激活了土地资本属性,为农业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苏南地区要积极争取开展试点,率先探索农村土地、农民股份、农民住房抵押担保权能和权益的落实措施和具体办法,解决农民贷款有效抵押物不足的问题,缓解农民贷款难。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农业金融产品,开发针对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借鉴日韩等国合作金融发展经验,引导规范的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依靠草根金融和合作金融解决资本瓶颈。苏南农业保险发展中,既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又要构建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农民需求,扩大保险险种和覆盖率,在成本险的基础上逐步探索价格指数保险等多种保险形式,并不断地把保险保障范围由农业拓展到“三农”大保险。
(五)构建农民财产权利实现新机制,着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苏南地区通过“三集中”、“三置换”、“三大合作”等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农民财产权利。三中全会赋予了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带来了新空间。苏南地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全省来看,数量是比较多的,要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进一步增加农民的财富和资本。要继续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组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把村级集体经营性净资产折股量化给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也要确权确股确利,确保农民各项土地权益。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土地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各项土地权益的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用市场化机制实现好农民的各项财产权利。
提升苏南现代农业五大特色品牌效应
苏南各市现代农业发展整体水平较高,但各市之间自然优势和产业基础不尽相同,要实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打造苏南农业现代化五个国内领先、特色鲜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农业发展品牌。通过省市县联动方式,由县(市、区)根据地方农业优势,选准发展方向,省、市结合地方发展需要强化工作支持和政策扶持,合力构筑苏南现代农业发展整体特色优势。
(一)提升苏州规模农业品牌。2012年底,苏州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82%,所辖的纳入省级现代化指标监测的县均位于全省前列,其中昆山、张家港两市比重超过90%(全省仅两县)。下一步,应发挥现有规模经营的基础优势,重点打造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品牌,突出加快发展以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为主体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民在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提升发展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龙头的农业适度规模,引导和鼓励土地股份合作社直接经营土地,让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突出规范发展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能力。
(二)提升无锡智慧农业品牌。以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为代表的物联网发展研究和产业化促进单位(机构)坐落在无锡,为无锡市发展智慧农业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自2010年无锡市开展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以来,物联网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物联网技术应用积累了许多经验,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覆盖了种植业、水产养殖业、设施园艺业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在智能监控、自动化控制方面建立了优势。要打造出无锡智慧农业品牌,重点是发挥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的技术优势,推进现代农业与装备物联网技术的研究,探索物联网与现代农业应用的新结合点,提高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环节中运用水平,加快形成高效低碳生态农业产业链,推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程确定的信息化服务覆盖率目标。
(三)提升常州种源农业品牌。水稻育种是常州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位于常州的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先后有30多个优质高产水稻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并获得了一系列奖项,“武运粳21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武运粳7号”和“武运粳24号”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武运粳23号”获常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水稻品种在省内外推广种植面积近3亿亩,增产稻谷60多亿公斤。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打造常州种源农业品牌奠定了良好基础。应继续以水稻育种为重点,以实施开发项目为抓手,积极引进和利用优势资源,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有利的市场化技术、智力和条件,扶持壮大水稻育种产业;同时,大力推进“成果”产业化开发,重点扶持水稻项目的产业化开发,加快构建以种源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四)提升镇江高效农业品牌。丘陵山区多是镇江市的一大农业特色资源,也是优势资源。镇江市丘陵山区总面积2651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8.98%,其中丘陵山区耕地总面积125.3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53%,两项比重均位于全省前列。加之近年来镇江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形成了一定基础,为打造镇江高效农业品牌创造了有利条件。要让高效农业成为镇江品牌,走“高端、精品、特色”路线是关键,重点是发挥资源、区位、市场、人文的综合优势,围绕“花卉苗木、高档绿茶、应时鲜果、绿色蔬菜、设施园艺”五大产业抓提升,突破耕地制约,增量扩面、提质增效、拓展功能,实现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endprint
(五)提升南京休闲农业品牌。近年来,南京市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发展都市特色农业的重要抓手,先后建成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3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省级农家美食村10个、休闲农庄78个;“南京农业嘉年华”品牌被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评为“都市农业最佳创意和推广杰出城市奖”;全市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年总收入达19亿元。要实现休闲农业更高水平发展,打造出南京休闲农业品牌,应立足拓展农业“五项功能”(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服务功能、文化功能),重点提升休闲农业发展项目的国内外知名度,让一批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成为南京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
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部署,针对苏南农业发展的一些紧迫性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尽快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苏南地区经济发展快,土地需求大,虽然实施了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但是占多补少、占优补劣时有发生,且一些花大力气创建的高标准农田也被占用。苏南地区应在基本农田划定的基础上,尽快科学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一旦划定,要落地到户、上图入库,设立统一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并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同时落实好保护主体和责任,切实保护好耕地这个农业生产的命根子。
二是尽快制定或完善镇村布局规划。苏南地区要从长远发展的需求出发,制定统筹城乡的高标准规划,推动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城镇体系、环境保护等有机衔接。镇村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中,要加强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规划,要注重保留乡村风貌,加强农耕文化、建筑特色、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大拆大建,要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参与到规划中来。
三是尽快实施农业生态补偿。苏南地区可以参照苏州“四个百万亩”做法,尽快出台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具体办法,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产粮大县和油料、生猪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落实公益林、湿地等生态补偿机制。落实耕地修复措施,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
四是尽快开展农村土地和资产确权。确权登记颁证是农村土地和资产进行流转等市场化交易的基础,是维护农民权益的关键。这项工作越早开展越主动,否则,随着土地增值收益的增多,矛盾纠纷可能进一步放大。苏南地区要加大政府投入,将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产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登记要与农村社区合作制改革结合起来,将股权量化固化给农民。
五是尽快建立完善农村产权市场体系。苏南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积累多,总量大,仅村级集体净资产超过900亿元,盘活以后效益显著。要在借鉴其他地区产权市场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推动市县乡三级交易网络平台建设,加强交易制度设计、交易产品拓展、服务配套跟进等方面的探索创新,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推动农村资源流动,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农业农村和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
(作者系江苏省农委主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