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感悟历史与培养创新能力

2014-08-21韩永兵

文理导航 2014年16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历史

韩永兵

历史教育在人才素质教育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也越来越被重视。2001年秋季起,国家全面启动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提出课程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在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三者关系中,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让教学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关键在我们教师如何结合当代实际和把握现有的教材,让学生去感悟历史的真谛,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结合历史课堂教学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称“礼仪之邦”,我们的祖先,曾以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影响和推动着人类的历史进程,也曾以自己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和推动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现在,我们已进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21世纪,这对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那么在今天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来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呢?

1.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教学提高学生伦理道德水平。历史知识有着丰富的做人道理,如果离开了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讲授来说伦理道德那只能是一个空洞而乏味的说教,像伦理道德中最高水平的爱国主义,从古至今,何其丰富。如“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临终不忘嘱托“同志仍需努力”的孙中山;“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也正如孟子所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像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书育人品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于职守。范中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事轻于鸿毛”的价值观,大禹“为了治理洪水泛滥,含辛茹苦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责任感受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丰富的伦理道德观,是我们先辈留下的优秀品质,是我们后人享用不尽的财富。

2.通过悠久的文化遗产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建设的责任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激励一个民族在长期不懈的斗争中培育和熔炼出来的优秀的民族精神,维系着华夏炎黄的团结和统一,并使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些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都闪烁着耀目的光辉,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些都无形地增添了我们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如“北京人的古老,青铜器的精美,使西方垂涎的陶瓷和丝绸,让西方震惊的四大发明,世界奇迹的万里长城”,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源远流长、充满智慧勤劳的象征。“张骞通西域,玄奘的西游,鉴真的东渡,郑和下西洋”,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勇敢的见证和中外关系史上的壮举,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宋诗词,马王堆玉帛,随县的编钟,云岗的石窟,敦煌的飞天,堪称世界之最,《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乃世界史学奇观,以及祖冲之、刘徽、张衡、僧一行、李时珍使中国古代科技乃至世界科技达到巅峰。这些优秀的遗产,直到今天还为世界人民叹为观止,面对如此光辉灿烂的文化,作为我们的学生一定无比骄傲和自豪,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古代的优秀文化来启发他们发奋,为了自己的祖国的文化不再延缓,更加灿烂而增添更加的责任感。

二、结合历史学科知识,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的提高主要来自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师的教育和文化氛围熏陶,但作为中学生来讲,更主要的来自学校的教育。学校是一个全方位提高中学生德、智、体的摇篮,并且每一个学科对学生的培养都具有不可缺少的功能,历史学科更是如此。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是提高中学生文化修养的基础和条件。

1.加强对学生历史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历史知识是昨天人们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没有昨天的文化,就没有今天的文明,正如牛顿所说:“我今天的成就就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取得的”因此,要引导中学生努力学好历史基础知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引导学生学好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古国,我们的民族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创造过世界奇迹,但历史告诉我们,近代以来,夜郎自大的统治者,使我们丧失了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机遇,中国落伍了,民族素质没跟上世界潮流。步入经济科技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社会生产力处于一个巨大的变革中,历史又给我们带来了机遇,近代的中国我们已错过一次,今天我们要谨记历史教训,抓住机遇,努力学习外国先进科技,让中国传统文明更加辉煌,历史更加充实,只有这样,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更好的得以提高。

三、结合史实,发挥主导作用,激活学生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发挥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开放的心智,灵活的头脑,全新的思想,开阔的眼界,从多角度,多方位启发学生,开拓学生思维,以丰富的想象力去推动疑难总是的解决,更好地把握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使课本“活”起来,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和艺术处理,形成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思想,从而设计出引起学生浓厚兴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还要使课本内容丰富起来,从书本延伸到生活,从知识学习延伸到道德修养,从单学科知识延伸到多学科知识,从规定性课程到选择性课程,从教室到校园,从校园到社会,甚至超越教材,超越课堂。

四、结合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

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纵观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无不都是有着强烈的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中国古代江都江堰和大运河的修凿,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这些都是民族开拓创新精神的表现。特别是近现代以来更为炽烈,林则徐的“师夷”,康有为的“上书”,孙中山的“斗争”和毛泽东的“探索”,这些都是先进的中国人民为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勇于开拓的革命事迹,世界史上也是如此,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国摆脱落后,“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走出危机。瓦特的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法拉第、爱迪生等人的发明创造使人类进入“电力时代”。如果没有开拓创新精神,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国家就会落后,民族就会衰败。今天的历史教学要敢于用历史知识引导培养学生勇于变通、开创未来的进取、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历史教育学新编》.1998年.南师大出版社

[2]《历史教学的理性思考》.2002年1月.江苏教育出版社

[3]《走进新课程》.教育部主编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边城中学)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历史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MINORITY REPORT
拿出精神
新历史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