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业秘密:盐业改革基层博弈
2014-08-21郝成柴刚
郝成+柴刚
食盐“专营”存废之争多年,涉及多方利益,谁都不愿意主动“放手”,这在盐业基层表现得更为显著。
4月21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刊发第10号令,决定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2006年4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45号发布)(以下简称办法)。消息一出,“食盐专营要废止”“盐业垄断在打破”等信号不断被放大,把中国盐业总公司(以下简称“中盐”)再次拉到了“食盐专营”的存废之争中。
颇有意味的是,中盐很快对此发表说明,进一步介绍“办法”废止不等于废止食盐专营,其系一场误读。在业内看来,食盐“专营”存废之争多年,涉及多方利益,谁都不愿意主动“放手”,这在盐业基层表现得更为显著。
民企竞争受阻
4月28日,渤海湾已是一片忙碌。
“这次也不抱希望。”孙柳(化名)感叹。他是渤海湾一家大型制盐企业的总经理。
孙柳所在的制盐企业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离渤海海边仅十余公里,是集制盐、化工、海水养殖于一体的民营企业,职工6000多人。在孙柳看来,食用盐的制作非常简单,即原盐烘干、清洗、粉碎、加碘、包装等流程,而其作为大型盐企早就具备了生产食盐的规模与技术。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盐改的呼声就不绝于耳,直到本世纪初,盐改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其间伴随着巨大的分歧与争议。2010年年初,曾有消息称,“2011年,100家食盐生产企业将被发放食盐定点生产许可证和批发许可证,有效期一年。”消息透露,届时将允许这100家企业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直接进入食盐销售市场,也可以跟各地盐业公司联合经营,同时将盐政管理职能交由工商、技术监督和卫生部门,实现政企分开。
孙柳回忆称,食盐当时实行专营管理是为了人民的健康等,而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另一个阶段,同为百姓开门“七件事”,其他行业都已经放开,食盐不应再成为特例。
“那段时间(2011年年初)民营盐企颇为期待,并抱有很大希望。”他说。然而,时间进入2014年,他的“希望”仍在等待中。
他说,目前市面上的盐,食用盐只占全部盐量的5%,但其利润诱人。国家盐务部门人为地规定了大工业盐、小工业盐等各个盐种,并单独将食用盐进行食盐专营管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并对市场进行长期垄断。“目前,全国盐企4000余家,但拿到食盐生产许可证的仅100余家。”
在渤海湾另一家民营盐企内,唐青(化名)没有拿出更多时间理会上述消息。他所辖企业规模与孙柳所在的企业相当,并对食盐市场有着多年的调查与研究,食盐市场“专营放开”更是其多年的一个期盼。
“一旦食盐准入放开,我们就立即上马食盐项目,参与竞争。”他在接受采访时信心满满。
在他看来,盐务部门目前利用行政手段对食盐市场流通控制太死。他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作为民营盐企,如果进入市场,现在要交纳多种莫名其妙的行政费用,1吨盐所产生的费用是20余元,按年产30万吨计算,将是600万元,这无疑将民营盐企排除在了市场外。他介绍,民营盐企目前在设备、工艺、销售网络等方面都具备了参与市场竞争的条件。但目前食用盐从行政体制上设置了民营企业无法逾越的门槛。
煎熬的国有盐企
“改革?盐场还没有动静。”4月30日,山东半岛的一家国有盐场办公室工作人员直言,盐场都是按上级安排统一行动。
作为国有盐企,杨光(化名)所在企业与国内其他国有盐企一样,实行统一价格、统一计划、统一结算、统一销售、统一生产的“五统一”模式,完全是计划管理。他回忆,在2003年“非典”时期,按照国家调拨生产,其所在企业的原盐不够,只好从市场上以380元/吨至400元/吨价格购买,原料价格是市场价格,但销售时仍是执行计划价格,同时在加工过程中还要消耗煤电等,产生了“价格倒挂”,当年企业亏损了2074万元。
他坦言,与民营盐企相比,其所在国有盐企职工收入太低,基层员工工资在1000元左右。杨光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实例:一家盐企的负责人在没有改制前年收入在5万元,而进行股份制改革后年收入达到了500万元。
“盐价每次上涨受益的都是盐务局和盐业公司,生产企业不涨价。”威海市一盐业人士介绍,山东省盐业系统的体制“五花八门”。
在山东,有一定规模的国有盐企的厂长大都在当地盐务局挂副职,即使在一次改制之后,也只是把其中的盐务局局长变为盐企的董事长,有的盐企的董事长挂着盐务局局长头衔,“既拿着公务员的工资,还是企业的法人代表。”
在杨光看来,国有盐企企业负担重,无法与新型民营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旦真正进入改革阶段,最终面临的将是被动改革。
山东盐改步履蹒跚
山东省是全国最大海盐生产基地,原盐产能、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1/3 以上。2010年12月初,山东省盐业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山东盐业”)进行生产、经营两大板块的改革重组,组建东方制盐有限公司和鲁盐连锁有限公司,改变山东省食盐生产企业过于分散及规模偏小的现状,推动食盐销售由垄断性专营向经营转变。据了解,其旗下生产企业当时原盐年产能200万吨,食盐加工能力150万吨,溴素生产能力1000吨。
山东盐业相关人士介绍,山东省此番改革的着力点放在打破按行政区划设置经营机构的传统做法,将山东盐业权属的部分市级盐业公司和县级盐业公司,吸收合并、整合重组成立鲁盐连锁有限公司,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经营管理成本,依照市场规律组织食盐营销,实行区域化经营向连锁化、代理制经营转变。
显然,山东上述盐业改革并没有打破原有的经营专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盐改”。在多名业内人士看来,其此举是利用原有资源优势的提前布局,整编其他盐企,达到另一种垄断。山东原料盐品质好、颗粒度合适,原本凭借盐业资源优势,可以左右全国大工业盐市场行情,卖个好价钱,但山东却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
现在盐业产能过剩,以威海为例,整个地区年消费4000余吨食盐,而其区域内的高岛盐场则年产6万吨盐。盐业虽小,但谁也不愿意主动放弃其丰厚的利润。杨光坦言,目前食盐出厂价在300元/吨至500元/吨,而按目前终端市场价格计算则高达3000元/吨。高岛盐场生产碘盐基本不赚钱,价格、包装等由山东省盐务局统一确定、发放,并考核各地市盐务局,市盐务局则考核县级盐务局,考核的标准就是上缴的销售款数额。(编辑/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