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链接生活”让课堂流动生命的光彩

2014-08-21王媛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品德课品德生活

王媛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是生活教育的主要观点。生活是品德学科教学的起点,更是它的归宿。要使教学真正取得实效,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努力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成长,在成长中享受生活。通过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本人探究出小学品德课巧用生活资源导学的重要策略。

一、创设现实生活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把品德与生活(社会)定位为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

从教材内容的编排不难发现,编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通过创设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发现、探究与创新,从中获得道德感知,体验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判断,践行道德规范。

例如: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他们需要关爱》

1.春天悄悄地来到了这里,你发现了吗?说说春天是什么样的。

这两个特殊的孩子,他们也在感受春天。[图片:盲童在缤纷的田野里,用手摸着小草和花朵。]你知道我为什么说他们特殊吗?

2.是的,与我们相比,他们是残缺的,我们把他们叫做——残疾人。

3.是的,由于先天原因或疾病灾祸,这些人的身体有了残缺。他们没有明亮的眼睛,看不见五彩的世界;没有灵巧的嘴巴,说不出心中的话;没有聪慧的耳朵,听不见美妙的声音。他们多么不幸啊!

要生活下去,他们需要什么?(助听器、轮椅、拐杖、关心、帮助、照顾……)

他们需要很多,尤其需要我们走近他们,需要大家的关爱。(揭示课题:他们需要关爱)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正而非虚假的道德认识。学生与残疾人的生活距离较远,在学生幸福快乐的童年里,对残疾的感知通常是不多的。教者从学生真实生活入手,让学生从兴奋地谈自己眼中的春天到看见盲童用肢体感受春天,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学活动在第一时间里给了学生心灵一个不小的震撼。

二、采取体验生活活动方式

活动教学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教学方式。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础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学生主动参与”是实施活动教学的前提与保证;变“教师说教式”为“学生活动式”,是对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为特征的“旧思品”教学不断反思与超越的产物,也是符合学生特点的。课堂上经常采用的活动形式有游戏、演练、竞赛、表演、办报、讨论、参观等等,注意教师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感悟的点拨。

例如: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走进聪明屋》一课片段:

活动六:搭桥过河

1.师:糟了,这条河上没有桥,应该想个办法赶快过河。咱们来造一座桥吧。各位小创造家,怎样把纸桥变一变,但是长度不能变,使它更牢固,让我们安全过河。请四人小组合作进行,可以用橡皮试一试,完成后请举手示意。

2.学生活动:四人小组合作搭桥。

3.展示:请小创造家们展示纸桥,咱们来试验一下,(用硬币试验)我们一起数好吗?小创造家们,你们是怎么创造出这座纸桥的?多好的创造呀,大声地告诉大家!真是不可思议!是谁想出这个办法的呀?对,相互合作能够有更多更好的创意,让我们为他们的合作成功鼓掌。

这一片段是学会合作。很明显,教师不是通过“说教灌输”来实现的,而是引导学生开展有趣的共同活动,变“老师灌输式”为“学生情感体验感悟式”。同学们在合作搭桥过程中,逐步深入地体验到合作的快乐,进而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三、引出生活矛盾话题讨论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出矛盾话题,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辩论中深化命题,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如教学《真正友谊》一课,先给学生出示一讨论题:小学生过生日,该不该请同学吃饭?

再把全班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展开自由讨论。由于这一问题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于是双方各抒己见,展开辩论,异常激烈。

正:过生日,请同学吃饭,能使大人增加了解,同学之间增进友谊。

反:请同学吃饭,互相交流,大家确实可以增进了解,增进友谊,但完全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比如平时的交谈、活动、游戏等。

正:大人们交朋友,经常互请吃饭,感情越来越深。

反:大人们有工作,有工资。我们小学生花的钱全都是他们辛苦挣来的,不能浪费。再说,小学生请吃饭,也给爸爸妈妈带来了麻烦。

正:可是爸爸妈妈并没有反对,常常对同学非常热情。

反:那可能是照顾你的面子吧。再说,爸爸妈妈不反对,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啊!

正:我们是独生子女,平时学习任务重,过生日互相请吃饭,互赠礼品,友谊不是加深了吗?

反:那不是成了“酒肉朋友”“礼品朋友”了吗?这难道是真正的友谊吗?

……

学生在辩论中集体参与,大胆发言,结果反方用课文中的观点驳倒了正方,大家达成共识。最后,教师总结,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初步形成了正确的交友观。

四、密切生活交往互动关系

品德类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它以生活为基点,问题为纽带,联系紧密、真情互动的师生关系为基本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有着丰富情感生活的个体而进行着互动交流。亲和,是师生情感关系的集中反映。品德类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良好的心理背景与外部氛围,往往能够神奇地提升教学过程魅力与教学效果。

最后还想谈谈关于品德课实施策略的理性思考:

1.品德课要从封闭单一的课堂生活走向开放完整的学生生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在品德常态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学校、家庭、社区、网络),使学生从封闭单一的课堂生活走向开放完整的生活,达到课程预期的目的。

2.品德课巧用生活资源导学成败在于教师现代素质的高低

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品德学科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生活资源对学科教学的意义,带领学生课前走进生活,课中品味生活,课后融入生活,真正做到巧用、善用生活资源,品德学科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品德学科教学只能成为一种空洞的说教,效果可想而知。

真正的品德课堂,应该是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充满了问题与矛盾的课堂,只有在这样联系生活的课堂中,才会有思维火花的碰撞,通过碰撞与思考,升华自我的人格和品行,并致力于终身探索,终身学习,真正让课堂散发生命的光彩。

猜你喜欢

品德课品德生活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生活感悟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品德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