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词宾语和代词宾语的历时演变考察

2014-08-20吴纪梅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5期

摘 要:名词和代词是汉语中最常充当宾语的两种词类,本文选取了113个常用的单音动词,从历时角度考察了它们带名词宾语和带代词宾语的变化情况。文章主要对名词和代词的下位类型充当宾语的情况进行了详尽地讨论,通过数据对比找到了一条名词宾语和代词宾语历时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名词宾语 代词宾语 历时演变

引言

汉语中的宾语以体词性的宾语为主,名词和代词是最常充当宾语的两类词,考察它们充当宾语能力的历时变化情况,能很好地反映出汉语宾语的变化轨迹。本文选择了113个常用单音动词作为主要考察对象①,按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宋代、元明、清代、现代(含当代)等八个时间段展开讨论,研究这些动词带名词宾语和代词宾语的历时演变轨迹。

一、名词宾语的演变

在汉语各个词类中,名词是充当宾语数量最多的一个词类,是充当宾语的主力军。我们将考察中各个时期名词宾语的使用数量列举出来,以便更直观地对名词宾语的发展演变情况做出分析。

表1

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唐五代 宋 元明 清 现当代 总计

名词 516 420 326 1020 899 988 946 860 5975

分析从表1显示的数据可以得到,名词宾语的数量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比较大。通过对比发现,名词宾语在各个时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使用频率,且比较稳定。下面我们进一步对名词进行细化分类,对名词的各种下位类型充当宾语的情况做历时考察。

(一)人物名词充当宾语情况的历时考察

充当宾语时间最早、使用频率最高且数量最多的名词下位类型是人物名词,这种情况在各个时期都没有发生过改变。例如:

(1)宰我问:“……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2)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史记·周本纪》)

(3)长沙所属蛮县东高居民,曾作槛捕虎。(《搜神记》卷十二)

(4)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5)欲改门闾,须教孩儿,除非是攻着诗书。(《张协状元》)

(6)高抬在衣架上怕吹了颜色,乱穰在包袱中恐锉了褶儿。(《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

(7)倪二大笑道:“这不过是十五两三钱银子,你若要写文约,我就不借了。”(《红楼梦》第二十四回)

(8)她张罗着煮元宵,包饺子,白天逛庙,晚上逛灯。(老舍《骆驼祥子》)

以上的例(1)——例(8)按照本文所考察的八个时间段依次排列。通过分析发现,这些人物名词在充当宾语的能力方面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但是随着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变化,充当宾语的名词中双音词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为了体现这一汉语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我们在选择语例时,特地把宋以后的各个时期中充当宾语的单位选择为双音节名词,具体可以参看从例(5)往后的用例。

(二)时间名词充当宾语情况的历时考察

除了数量庞大的人物名词之外,能充当宾语的还有时间名词。时间名词主要的语法功能更多地是在句子中充当表时间的状语或补语,充当宾语的用例相对少一些。在针对先秦时期的考察中,没有发现时间名词充当宾语的用例。到了稍晚的秦汉时期,时间名词充当宾语的相关用例开始出现。例如:

(9)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

(10)汤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朝会以昼。(《史记·殷本纪》)

例(9)和例(10)是我们在语料中发现的最早的两个时间名词充当宾语的例子。

后世虽然也有时间名词充当宾语的例子,但是总体来说数量较少。例如:

(11)临暮竟未眠,衰服挂庐。(《搜神记》卷十八)

(12)恰好打着二更。(《张协状元》)

(13)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14)施恩道:“……等明日先使人去那里探听一遭,若是本人在家时,后日便去;……”(《水浒传》第二十九回)

(15)贾芸心下自思:“……不如用了他的,改日加倍还他就是了。”(《红楼梦》第二十四回)

(16)我老婆跑白天,我跑晚上。(此例源自笔者与一位出租车司机的谈话)

(17)最近忙得很,好长时间都没休星期六、星期天了。(此例源自日常生活中偶然得到的口语材料)

上面我们将在有限考察范围中得到的部分时间名词充当宾语的例句列举了出来,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时间名词充当宾语的用例从整体上来说数量不多,但一些时间名词充当宾语构成的动宾结构在历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搭配上的固定性和使用上的高频性,出现了结构固化的现象。如例(12)中的“打更”,例(13)中的“赶早”,例(15)中的“改日”等结构都是比较典型的代表。在现代汉语中,这些动宾结构从结构上来说更接近于一个动宾结构关系的合成词。这些用例使用频率越高,在用法上就越趋于固定,这也为固化的发生提供了条件。这些时间名词在充当宾语时,往往由于这种固化现象的存在,使得动宾结构中的时间名词一般来说不能被其它的名词替换,而且动词一般也较为固定,不能随意更换。例如,“改日”中的“日”就不能更替为“月”“年”等相关时间名词,而“改”也不能更替为语义相近的“变”“换”等动词。

(三)方所名词充当宾语情况的历时考察

第三类能充当宾语的名词下位类型是方所名词,既包括处所名词,也包括方位词。

从发展上看,先秦时期,充当宾语的方所名词以处所名词为主,特别是表地点的专有名词。例如:

(18)秋,楚子围许以救郑,诸侯救许,乃还。(《左传·僖公六年》)endprint

例(18)中的宾语“郑”“许”就是表地点的专有名词。这一时期除专有名词之外的其它处所名词充当宾语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例如:

(19)修城郭、贬食、省用、务穑、劝分,此其务也。(《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先秦时期,处所名词充当宾语的用例并不少,但是绝大多数的例子中的处所宾语都是一些专有名词,如各个国家的国名等,而一般处所名词充当宾语的用例在先秦时期比较少见。

自秦汉以后,越来越多一般处所名词逐渐加入到充当宾语的行列中来。例如:

(20)今荆人收亡国,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庙,令帅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一矣。(《战国策·卷三秦一》)

(21)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搜神记》卷十一)

(22)顾恺之曰:“火烧平原无遗燎。”(《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

(23)天开帝王居,海色照宫阙。(李白《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24)状元今日欲游街。(《张协状元》,572页)

(25)游了洞房,登了宝塔,将回廊绕遍。(《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

(26)从贾母这里出来,往西走了穿堂,便是凤姐的院落。(《红楼梦》第三十回)

(27)有时候他看别人喝酒吃烟跑土窑子,几乎感到一点羡慕。(老舍《骆驼祥子》)

(28)一行人出了电影院,穿街来到街口一家游乐场。(王朔《顽主》)

通过分析上面例(20)——例(28)中充当宾语的处所名词,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处所名词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大,能表示的处所的类型也越来越丰富,这充分表明了处所名词充当宾语能力的增强。

除了处所名词充当宾语的能力增强以外,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方位词充当宾语的用例也逐渐增多,例如:

(29)夜时,有正黑者四五尺稍高,走至柱屋,因覆伯夷,伯夷持被掩之,足跣脱,几失,再三以剑带击魅脚,呼下火照上。(《搜神记》卷十八)

(30)蔡司徒在洛,见陆机兄弟在参佐廨中,三间瓦屋,士龙住东头,士衡住西头。(《世说新语·赏誉第八》)

(31)李氏别住外,不肯还充舍。(《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

(32)谢安南免吏部尚书还东,谢太傅赴桓公司马出西,相遇破冈。(《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例(29)中的“上”,例(30)中的“东头”和“西头”,例(31)中的“外”以及例(32)中的“东”和“西”,都是方位词。自此之后,方位词充当宾语的例子在各个时期的文献中都能考察得到。例如:

(33)我是什么人,我是客家,行南走北有声价人。(《张协状元》)

(34)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35)武松连吃了三碗,便起身走。仆人急急收了家火什物,赶前去了。(《水浒传》第二十九回)

现代,纯方位词充当宾语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很普遍,一些都成了熟语性质的用法,比如“走南闯北”“思前想后”“惩前毖后”“忙里忙外”等等,这说明在汉语的动宾结构中,纯方位词充当宾语的现象较为普遍。

从总体上看,名词宾语在历时使用上的变化并不明显。但名词内部的各下位类型在充当宾语的能力上稍有差别,呈现出一定的变化。人物名词在汉语动宾结构历时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在宾语位置上,且始终是充当宾语数量最多的一个名词类别;而时间名词和方所名词在充当宾语的能力上较之人物名词来说要弱一些,这不仅表现在出现时间上稍晚,同时这两类名词充当宾语的用例也相对少些,并且很多用法都有固化的趋势,常用在固定的搭配之中。

二、代词宾语的演变

我们将各个时期名词宾语的使用数量用表格列举出来,以便能直观地看到代词宾语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

表2

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唐五代 宋 元明 清 现当代 总计

代词 90 54 57 51 44 154 197 106 753

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带词宾语虽然在使用量上比名词宾语少了很多,但在各个历时都有一定的使用量,也是比较常见的宾语类型。代词主要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类,下面分别讨论它们充当宾语能力的变化情况。

(一)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情况的历时考察

从我们的考察结果来看,在先秦时期指示代词一般不充当宾语,能充当宾语的只有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例如:

(36)萚兮萚兮,风其吹女。(《诗经·国风·萚兮》)

(37)野有死麇,白茅包之。(《诗经·国风·野有死麇》)

(38)下人而已,又何问焉?(《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39)故桓公问管仲:“治国最奚患?”(《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

在例(36)和例(37)中充当宾语的分别是人称代词“女(汝)”和“之”,在例(38)和例(39)中充当宾语的分别是疑问代词“何”和“奚”。作为出现时间早,且使用上没有太多限制的语法单位,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充当宾语的能力在历时发展过程中变化并不大,我们可以通过各个时期的用例来验证这种稳定性。例如:

(40)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战国策·卷十四楚一》)

(41)缪公与麾下驰追之,不能得晋君,反为晋军所围。(《史记·秦本纪》)

(42)马师问:“作什么?”师曰:“磨砖作镜。”(《祖堂集·卷三·怀让和尚》)

(43)我闻得今年状元是西川人,不知是姓甚名谁。(《张协状元》)

(44)它来打你,你不肯和顺,好言告它去。(《张协状元》)endprint

(45)我怕谁!(《张协状元》)

(46)看取同人劝您。(《张协状元》)

(47)你要一百四十两银子时,这五个好马,十个歹马,你算多少?(《老乞大》)

(48)这们时,你拿出这个马契来,问他们,元定价钱内中,除了五两银子做番悔钱,扯了文契着。(《老乞大》)

通过分析例(40)——例(48)中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充当宾语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充当宾语的能力较为稳定。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代词产生,于是能够充当宾语的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在数量上越来越多。新的人称代词如例(40)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例(44)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和第三人称代词“它”,例(46)中表示敬称的“您”,例(48)中表示复数的“他们”;新的疑问代词如例(42)中的“什么”,例(43)中的“甚”,例(45)中的“谁”,例(47)中的“多少”。新的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开始充当宾语,使得在宾语位置上出现的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越来越丰富。从我们的考察结果来看,今天现代汉语中能够充当宾语的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基本上自宋代开始就已经发展齐备,而且充当宾语的能力都很强,在与动词搭配时也没有句法上的特别限制。

(二)指示代词充当宾语情况的历时考察

相对来讲,指示代词充当宾语的时间就稍晚些。我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材料中才考察到相关用例:

(49)两孙惊惋,叩头言:“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搜神记》卷十六)

例(49)中的“此”是典型的指示代词,它在句中充当动词“有”的宾语。自此之后,指示代词充当宾语的用例开始逐渐增多。例如:

(50)我在河南别离久,那堪坐此对窗牖。(李白《春日独坐寄郑明府》,655页)

(51)孙曰:“一日呵得一担水,才直三钱,买此何用?”竟不受。(《梦溪笔谈·卷九人事一》)

自宋以后,这种用法就非常普遍了,此处就不再赘述。

考察发现,表远指的指示代词充当宾语的时间要大大晚于表近指的指示代词充当宾语的时间。例如:

(52)既那般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咱们只投那里宿去。(《老乞大》)

(53)只见林黛玉正坐那里,宝玉便问他:“你住那一处好?”(《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例(52)和例(53)分别出现于元明时期和清代的文献中,其中充当动词宾语的是表远指的指示代词“那里”。从时间上来看,远指指示代词充当宾语出现自元明清时期,而近指指示代词充当宾语出现自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上相差甚远。这种时间上的差异性与表近指和远指的指示代词在使用上的不平衡性有较大的关系,我们认为在实际的语言使用过程中,近指指示代词的使用频率要高于远指指示代词的频率,这就为近指指示代词充当宾语提供了比较有利的条件,因此近指指示代词充当宾语的时间早于远指指示代词充当宾语的时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代词“之”从先秦时期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是充当宾语时使用得最多的代词。在先秦时期,他称代词主要有“彼”“其”“之”三个,代词“其”一般作定语或者主谓结构中的主语,很少作宾语;代词“彼”虽然可以作宾语,但是数量也非常少,例如:

(54)成(间见)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卷五滕文公章句上》)

于是只有代词“之”较多地出现在了宾语的位置上,充当各类动词的宾语。正是因为他称代词数量少,而且在使用上又各自都有不同的偏向,于是造成了在魏晋南北朝以前,代词“之”充当宾语的频率极高。但是从宋代开始,“之”充当宾语的次数渐渐减退,至元明时期“之”充当宾语的用法在考察中已很少出现。我们对考察得到的材料进行分析,认为从宋代开始,代词“之”充当宾语的数量出现衰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1.新的他称代词出现

宋代以后,代词内部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他称代词,如“它”“渠”等,这些代词都能很自由地充当宾语。例如:

(55)你莫打渠,苦必苦,厮打你每早先输。(《张协状元》)

(56)你骂它,照管我打你!(《张协状元》)

正是因为具有同样功能的其他他称代词不断出现,使得出现在宾语位置上的代词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之”充当宾语的使用率造成了影响。

2.原有的他称代词功能扩展

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的他称代词“其”随着时间的发展也开始出现在宾语位置上。例如:

(57)人有劝其读《老》《庄》以自广。(《梦溪笔谈·卷二十神奇》)

原有的代词“其”因为功能上的扩展,不再只能作定语或主语,在宾语位置上也开始出现,这种扩展也对“之”充当宾语的数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代词“之”从原来在宾语位置上占绝对优势发展到与其他功能相同的他称代词竞争宾语的位置,这种变化势必会带来使用频率上的下降。

三、结语

(一)通过对名词和代词充当宾语的情况进行历时考察,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得出:两种词类进入到动宾结构的时间都比较早,一般都在先秦时期就具备了充当宾语的能力;无论充当宾语的是哪个词类,动宾结构框架本身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这反映出汉语语法具有较强稳定性的特点;在整体稳定的大背景下,各种词类的宾语在历时发展过程中都呈现出平稳发展的态势。

(二)名词宾语和代词宾语充当宾语能力的增长与发展主要体现为能充当宾语的下位类型数量的增多。例如,在宾语中数量最大的名词宾语,如果从大类上来看,在历时的发展过程中基本没有什么突出的变化,但是从其内部的次类来看,我们就能看出:人物名词是最早能够充当宾语的;而时间名词充当宾语则在时间上稍晚,且有更多的语用限制;方所名词则在历时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专有方所名词到普通方所名词范围扩大的发展变化过程。代词宾语中出现相对较早的是疑问代词宾语和人称代词宾语,而指示代词进入动宾结构的时间则相对晚些。

注释:

①本文考察的113个单音动词分别是(按音序排列):摆、包、编、补、查、吃、穿、传、吹、催、存、打、等、读、断、躲、发、翻、放、飞、分、改、盖、赶、搞、挂、关、管、喝、画、还、换、挤、记、寄、讲、浇、教、借、救、砍、捆、买、卖、摸、磨、怕、拍、跑、赔、碰、批、扑、抢、求、劝、缺、晒、闪、烧、试、收、刷、说、送、算、踏、抬、谈、弹、掏、逃、踢、填、挑、听、投、涂、挖、问、吸、洗、想、笑、写、修、选、学、养、咬、游、扎、砸、炸、战、站、长、找、照、织、煮、住、抓、转、装、撞、追、走、租、钻、作、做、坐。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1980.

[2]王力.汉语语法史[M].商务印书馆,1980.

[3]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5]马庆株.名词性宾语的类别[J].汉语学习,1987,(5).

[6]吴纪梅.汉语常用单音动词带宾情况的历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吴纪梅 广西南宁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530006)endprint

(45)我怕谁!(《张协状元》)

(46)看取同人劝您。(《张协状元》)

(47)你要一百四十两银子时,这五个好马,十个歹马,你算多少?(《老乞大》)

(48)这们时,你拿出这个马契来,问他们,元定价钱内中,除了五两银子做番悔钱,扯了文契着。(《老乞大》)

通过分析例(40)——例(48)中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充当宾语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充当宾语的能力较为稳定。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代词产生,于是能够充当宾语的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在数量上越来越多。新的人称代词如例(40)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例(44)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和第三人称代词“它”,例(46)中表示敬称的“您”,例(48)中表示复数的“他们”;新的疑问代词如例(42)中的“什么”,例(43)中的“甚”,例(45)中的“谁”,例(47)中的“多少”。新的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开始充当宾语,使得在宾语位置上出现的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越来越丰富。从我们的考察结果来看,今天现代汉语中能够充当宾语的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基本上自宋代开始就已经发展齐备,而且充当宾语的能力都很强,在与动词搭配时也没有句法上的特别限制。

(二)指示代词充当宾语情况的历时考察

相对来讲,指示代词充当宾语的时间就稍晚些。我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材料中才考察到相关用例:

(49)两孙惊惋,叩头言:“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搜神记》卷十六)

例(49)中的“此”是典型的指示代词,它在句中充当动词“有”的宾语。自此之后,指示代词充当宾语的用例开始逐渐增多。例如:

(50)我在河南别离久,那堪坐此对窗牖。(李白《春日独坐寄郑明府》,655页)

(51)孙曰:“一日呵得一担水,才直三钱,买此何用?”竟不受。(《梦溪笔谈·卷九人事一》)

自宋以后,这种用法就非常普遍了,此处就不再赘述。

考察发现,表远指的指示代词充当宾语的时间要大大晚于表近指的指示代词充当宾语的时间。例如:

(52)既那般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咱们只投那里宿去。(《老乞大》)

(53)只见林黛玉正坐那里,宝玉便问他:“你住那一处好?”(《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例(52)和例(53)分别出现于元明时期和清代的文献中,其中充当动词宾语的是表远指的指示代词“那里”。从时间上来看,远指指示代词充当宾语出现自元明清时期,而近指指示代词充当宾语出现自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上相差甚远。这种时间上的差异性与表近指和远指的指示代词在使用上的不平衡性有较大的关系,我们认为在实际的语言使用过程中,近指指示代词的使用频率要高于远指指示代词的频率,这就为近指指示代词充当宾语提供了比较有利的条件,因此近指指示代词充当宾语的时间早于远指指示代词充当宾语的时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代词“之”从先秦时期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是充当宾语时使用得最多的代词。在先秦时期,他称代词主要有“彼”“其”“之”三个,代词“其”一般作定语或者主谓结构中的主语,很少作宾语;代词“彼”虽然可以作宾语,但是数量也非常少,例如:

(54)成(间见)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卷五滕文公章句上》)

于是只有代词“之”较多地出现在了宾语的位置上,充当各类动词的宾语。正是因为他称代词数量少,而且在使用上又各自都有不同的偏向,于是造成了在魏晋南北朝以前,代词“之”充当宾语的频率极高。但是从宋代开始,“之”充当宾语的次数渐渐减退,至元明时期“之”充当宾语的用法在考察中已很少出现。我们对考察得到的材料进行分析,认为从宋代开始,代词“之”充当宾语的数量出现衰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1.新的他称代词出现

宋代以后,代词内部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他称代词,如“它”“渠”等,这些代词都能很自由地充当宾语。例如:

(55)你莫打渠,苦必苦,厮打你每早先输。(《张协状元》)

(56)你骂它,照管我打你!(《张协状元》)

正是因为具有同样功能的其他他称代词不断出现,使得出现在宾语位置上的代词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之”充当宾语的使用率造成了影响。

2.原有的他称代词功能扩展

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的他称代词“其”随着时间的发展也开始出现在宾语位置上。例如:

(57)人有劝其读《老》《庄》以自广。(《梦溪笔谈·卷二十神奇》)

原有的代词“其”因为功能上的扩展,不再只能作定语或主语,在宾语位置上也开始出现,这种扩展也对“之”充当宾语的数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代词“之”从原来在宾语位置上占绝对优势发展到与其他功能相同的他称代词竞争宾语的位置,这种变化势必会带来使用频率上的下降。

三、结语

(一)通过对名词和代词充当宾语的情况进行历时考察,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得出:两种词类进入到动宾结构的时间都比较早,一般都在先秦时期就具备了充当宾语的能力;无论充当宾语的是哪个词类,动宾结构框架本身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这反映出汉语语法具有较强稳定性的特点;在整体稳定的大背景下,各种词类的宾语在历时发展过程中都呈现出平稳发展的态势。

(二)名词宾语和代词宾语充当宾语能力的增长与发展主要体现为能充当宾语的下位类型数量的增多。例如,在宾语中数量最大的名词宾语,如果从大类上来看,在历时的发展过程中基本没有什么突出的变化,但是从其内部的次类来看,我们就能看出:人物名词是最早能够充当宾语的;而时间名词充当宾语则在时间上稍晚,且有更多的语用限制;方所名词则在历时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专有方所名词到普通方所名词范围扩大的发展变化过程。代词宾语中出现相对较早的是疑问代词宾语和人称代词宾语,而指示代词进入动宾结构的时间则相对晚些。

注释:

①本文考察的113个单音动词分别是(按音序排列):摆、包、编、补、查、吃、穿、传、吹、催、存、打、等、读、断、躲、发、翻、放、飞、分、改、盖、赶、搞、挂、关、管、喝、画、还、换、挤、记、寄、讲、浇、教、借、救、砍、捆、买、卖、摸、磨、怕、拍、跑、赔、碰、批、扑、抢、求、劝、缺、晒、闪、烧、试、收、刷、说、送、算、踏、抬、谈、弹、掏、逃、踢、填、挑、听、投、涂、挖、问、吸、洗、想、笑、写、修、选、学、养、咬、游、扎、砸、炸、战、站、长、找、照、织、煮、住、抓、转、装、撞、追、走、租、钻、作、做、坐。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1980.

[2]王力.汉语语法史[M].商务印书馆,1980.

[3]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5]马庆株.名词性宾语的类别[J].汉语学习,1987,(5).

[6]吴纪梅.汉语常用单音动词带宾情况的历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吴纪梅 广西南宁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530006)endprint

(45)我怕谁!(《张协状元》)

(46)看取同人劝您。(《张协状元》)

(47)你要一百四十两银子时,这五个好马,十个歹马,你算多少?(《老乞大》)

(48)这们时,你拿出这个马契来,问他们,元定价钱内中,除了五两银子做番悔钱,扯了文契着。(《老乞大》)

通过分析例(40)——例(48)中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充当宾语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充当宾语的能力较为稳定。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代词产生,于是能够充当宾语的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在数量上越来越多。新的人称代词如例(40)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例(44)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和第三人称代词“它”,例(46)中表示敬称的“您”,例(48)中表示复数的“他们”;新的疑问代词如例(42)中的“什么”,例(43)中的“甚”,例(45)中的“谁”,例(47)中的“多少”。新的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开始充当宾语,使得在宾语位置上出现的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越来越丰富。从我们的考察结果来看,今天现代汉语中能够充当宾语的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基本上自宋代开始就已经发展齐备,而且充当宾语的能力都很强,在与动词搭配时也没有句法上的特别限制。

(二)指示代词充当宾语情况的历时考察

相对来讲,指示代词充当宾语的时间就稍晚些。我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材料中才考察到相关用例:

(49)两孙惊惋,叩头言:“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搜神记》卷十六)

例(49)中的“此”是典型的指示代词,它在句中充当动词“有”的宾语。自此之后,指示代词充当宾语的用例开始逐渐增多。例如:

(50)我在河南别离久,那堪坐此对窗牖。(李白《春日独坐寄郑明府》,655页)

(51)孙曰:“一日呵得一担水,才直三钱,买此何用?”竟不受。(《梦溪笔谈·卷九人事一》)

自宋以后,这种用法就非常普遍了,此处就不再赘述。

考察发现,表远指的指示代词充当宾语的时间要大大晚于表近指的指示代词充当宾语的时间。例如:

(52)既那般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咱们只投那里宿去。(《老乞大》)

(53)只见林黛玉正坐那里,宝玉便问他:“你住那一处好?”(《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例(52)和例(53)分别出现于元明时期和清代的文献中,其中充当动词宾语的是表远指的指示代词“那里”。从时间上来看,远指指示代词充当宾语出现自元明清时期,而近指指示代词充当宾语出现自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上相差甚远。这种时间上的差异性与表近指和远指的指示代词在使用上的不平衡性有较大的关系,我们认为在实际的语言使用过程中,近指指示代词的使用频率要高于远指指示代词的频率,这就为近指指示代词充当宾语提供了比较有利的条件,因此近指指示代词充当宾语的时间早于远指指示代词充当宾语的时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代词“之”从先秦时期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是充当宾语时使用得最多的代词。在先秦时期,他称代词主要有“彼”“其”“之”三个,代词“其”一般作定语或者主谓结构中的主语,很少作宾语;代词“彼”虽然可以作宾语,但是数量也非常少,例如:

(54)成(间见)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卷五滕文公章句上》)

于是只有代词“之”较多地出现在了宾语的位置上,充当各类动词的宾语。正是因为他称代词数量少,而且在使用上又各自都有不同的偏向,于是造成了在魏晋南北朝以前,代词“之”充当宾语的频率极高。但是从宋代开始,“之”充当宾语的次数渐渐减退,至元明时期“之”充当宾语的用法在考察中已很少出现。我们对考察得到的材料进行分析,认为从宋代开始,代词“之”充当宾语的数量出现衰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1.新的他称代词出现

宋代以后,代词内部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他称代词,如“它”“渠”等,这些代词都能很自由地充当宾语。例如:

(55)你莫打渠,苦必苦,厮打你每早先输。(《张协状元》)

(56)你骂它,照管我打你!(《张协状元》)

正是因为具有同样功能的其他他称代词不断出现,使得出现在宾语位置上的代词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之”充当宾语的使用率造成了影响。

2.原有的他称代词功能扩展

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的他称代词“其”随着时间的发展也开始出现在宾语位置上。例如:

(57)人有劝其读《老》《庄》以自广。(《梦溪笔谈·卷二十神奇》)

原有的代词“其”因为功能上的扩展,不再只能作定语或主语,在宾语位置上也开始出现,这种扩展也对“之”充当宾语的数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代词“之”从原来在宾语位置上占绝对优势发展到与其他功能相同的他称代词竞争宾语的位置,这种变化势必会带来使用频率上的下降。

三、结语

(一)通过对名词和代词充当宾语的情况进行历时考察,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得出:两种词类进入到动宾结构的时间都比较早,一般都在先秦时期就具备了充当宾语的能力;无论充当宾语的是哪个词类,动宾结构框架本身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这反映出汉语语法具有较强稳定性的特点;在整体稳定的大背景下,各种词类的宾语在历时发展过程中都呈现出平稳发展的态势。

(二)名词宾语和代词宾语充当宾语能力的增长与发展主要体现为能充当宾语的下位类型数量的增多。例如,在宾语中数量最大的名词宾语,如果从大类上来看,在历时的发展过程中基本没有什么突出的变化,但是从其内部的次类来看,我们就能看出:人物名词是最早能够充当宾语的;而时间名词充当宾语则在时间上稍晚,且有更多的语用限制;方所名词则在历时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专有方所名词到普通方所名词范围扩大的发展变化过程。代词宾语中出现相对较早的是疑问代词宾语和人称代词宾语,而指示代词进入动宾结构的时间则相对晚些。

注释:

①本文考察的113个单音动词分别是(按音序排列):摆、包、编、补、查、吃、穿、传、吹、催、存、打、等、读、断、躲、发、翻、放、飞、分、改、盖、赶、搞、挂、关、管、喝、画、还、换、挤、记、寄、讲、浇、教、借、救、砍、捆、买、卖、摸、磨、怕、拍、跑、赔、碰、批、扑、抢、求、劝、缺、晒、闪、烧、试、收、刷、说、送、算、踏、抬、谈、弹、掏、逃、踢、填、挑、听、投、涂、挖、问、吸、洗、想、笑、写、修、选、学、养、咬、游、扎、砸、炸、战、站、长、找、照、织、煮、住、抓、转、装、撞、追、走、租、钻、作、做、坐。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1980.

[2]王力.汉语语法史[M].商务印书馆,1980.

[3]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5]马庆株.名词性宾语的类别[J].汉语学习,1987,(5).

[6]吴纪梅.汉语常用单音动词带宾情况的历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吴纪梅 广西南宁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530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