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对话教学中“无文本”倾向的原因及对策
2014-08-20成亮
美国坦普尔大学教授列奥纳德·斯维德勒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人类已经进入到了对话时代。对话的力量被引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对话教学就是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的积极回应。对话教学这一新型教学形态,很快从传统的独白式教学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然而,随着对话教学的备受瞩目,它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专家同行的重视。对话教学的基础在于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发现“无文本”的对话教学。出现此种倾向,有对话前提的丧失、对话目标的迷失、对话主体的缺失等原因。认真分析其存在的病因,并对症下药,方可还对话教学以本来面目。在此,我们仅就对话教学中的无文本现象具体表现及其解决策略展开研究。笔者认为,文本对话是对话教学的起点和后续对话展开的基本条件,忽视或轻视与文本对话(指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必然导致对话教学的异化,也将导致语文教学的非语文化。
语文对话教学中的“无文本”倾向来自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任意解读文本。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对话教学的涵义,一味追求课堂上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最大的自由发言空间,认同学生的每一个自主见解,对学生的偏离体验,甚至是错误感受视而不见,不加以干预或纠正,认为这样就是“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导致学生离文本“越走越远”“越走越偏”,文本被随意解读、误读文本的现象日益严峻,甚至出现“驳倒”文本或作者的情况。
二是对文本的弃置。在对话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关注到人的主体性,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对话,一味地鼓励学生大胆言说,课堂成了单纯的生生对话、师生对话,阅读课上成了一堂热热闹闹的谈话课。表面上师生积极参与、发声,实质上文本被弃置一旁,其“准主体”地位被淡化甚至湮没,对话失去了“轴心”,走向泛泛而谈。
三是文本处理手段的狭隘性。文本处理手段的狭隘性是指教师从外于文本的视角选用单一化的教学手段处理文本,例如多媒体的不当介入、教参代替文本等现象都是处理手段狭隘性的具体表现。文本处理的不到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对话质量,容易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流于表面,甚至产生偏差,基于不到位甚至是错误理解的对话便成了无根浮萍,失去用以立足的根基。
除上述内容外,还有诸如人为拔高、架空解读、教师缺乏有效指导等多方面原因。关于这些现实问题的研究是一项比较复杂也比较有难度的工程。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不少教师仅凭着看了几场优秀教师的对话教学公开课,读了几篇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就顾名思义地在自己的教学中开始了所谓的“对话教学”。而这样的“对话教学”必然与那种“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1]的对话教学相左,自然也无法提升教学的语感品质,以及课堂的生命质量,更不用说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对话能力。
笔者在文中就以上现象提出几点建议,以供教学实践参考:
首先,形成正确的教师教学态度。教师工作压力大,时间、精力有限的确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教师的备课,制约着师本对话的进行。但我们不能以这样的理由作为教师照搬他人教案,不与文本展开对话的正当辩护理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的重担,我们在备课上课时都应扪心自问:我这个老师,我这门课程,我这堂课,能不能给每一位学生的人生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教师应彰显其职业自觉、专业特长和生命个性的特点,完善其专业技能与精神能量。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以极大的热情在繁杂的生活琐事中安排出充足的时间进行师本对话,用心去做好一名语文教师。
其次,明确对话教学内涵,树立文本解读的意识。对话教学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它是在新课改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充分体现了对话理念和精神的一种教学形态,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其实质可以概括为“参与、分享、进步”。广大教师要正确把握对话教学的真谛,不能仅凭一些印象就在教学中开展没有什么教学价值的“对话教学”,甚至是“虚假对话”。对话教学要求教师将自身与文本的意义关系进行转换,建立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中介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评价,共同开发课程资源。这一切都指向教师的教材把握能力,即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李泽厚说过,拿到一本书,不必逐字逐句弄懂弄通,而是要尽快抓住书里的主要东西,获得总体印象。[2]而在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仍有许多教师还未读懂文本就急于庖丁解牛,要不就寻求教学实例、教参书籍的帮助,缺乏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如此,课堂上又怎能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感悟。教师要树立文本解读的意识,用多元解读的视角与文本展开对话。
最后,树立对话参与意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应当积极树立对话参与意识,开动脑筋,主动参与到对话的过程中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被动的学习者是学生一贯的角色定位,学生普遍缺乏参与意识,课堂往往是师生一问一答的形式,学生的对话意识缺失对阅读对话教学的有效开展带来了阻碍。对话教学要求学生不惟书,不惟师,和教师进行平等对话,自觉追求真理。树立学生的对话参与意识是加强学生对话能力的基础。
注释:
[1]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2]转引自柴凤英:《文本意义的阐释与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郑桂华,王荣生.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学教学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刘才利,杨蔚.主体式对话教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5]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成亮 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 311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