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黄佩华小说《百年老人》中的民俗叙事

2014-08-20胡月馨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5期

摘 要:黄佩华作为一个关注自身民族命运的作家,在其中篇小说《百年老人》中深刻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存现状和精神生活。本文从民俗学角度分析了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展现其极具特点的民族性特征。

关键词:黄佩华 百年老人 农宝田 民俗叙事

黄佩华,笔名老原,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人。其小说创作多以红水河为背景,极具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属于“桂西北作家群”之一。《百年老人》是黄佩华于1998年发表于《民族文学》的一部中篇小说,作品时间跨度只有三天,从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故事内容却经由农宝田的讲述和回忆,跨越了这个百岁老人的一生。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集中讲述了两件事:一是农宝田和他的两位妻子之间的故事;二是农宝田去往滇东南路上遇到苗匪并成功脱险的故事。将这两个故事串联起来的,是一个与桂西北封闭落后的农村社会格格不入的北京小伙高昌建。他的到来勾起了农宝田对过去的回忆,并由此产生了向人讲述他一生的契机。作者笔力凝重,整个故事都展现在一种沉郁、厚重的氛围中,详细展现了居住在红水河畔的壮族群众的生存现状,极具地方特色。本文拟从民俗学角度分析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展现其民族色彩。

一、物质生产民俗

物质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而物质生产民俗就是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习惯性文化事象,并具有长久的稳定性和持续的传承性。“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1]所以,物质生产民俗与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百年老人》中主人公农宝田一生都生活在红水河畔,最初靠做船工渡船为生,同时还种有两亩多罂粟,一年能收十多斤大烟,拿去换盐巴。后来他想出去闯荡,于是把桨和竹篙交给儿子,开始跟着山毛驴去滇东南赶鸭。这种麻鸭是桂西北红河边才养得出的鸭,滇东南“不出真正的麻鸭,就从这边赶过去。麻鸭也怪,用人挑到那里,瘦了,骨头扎嘴,没那种味了。就用赶的办法,在这边快养成了,赶二十来天,每天十来里,到了不早不晚正合适。”[2]在赶鸭的过程中,农宝田也会顺带一些盐巴、火柴、洋油等进行贩卖,这说明红河岸边也有行商习俗。红水河是壮族人民的母亲河,也是农宝田的母亲河。最初他靠在红河上渡船为生,后来只能靠在红河边养的麻鸭为生。农宝田的物质生产生活靠的全是红水河。除了这种自然生产外,壮族人民也有集市,叫做“圩镇”,赶集日则叫做“赶圩天”,这在小说中也有所体现。

二、饮食民俗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它不仅满足人的口腹之欲,解决人的生理需求,而且还能在一定层面上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这也是我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的原因。红水河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小说中的饮食民俗就带有很明显的地方特色。如高昌建刚到农家时吃过的酸笋辣味鱼,农宝田在赶鸭时烤的竹筒饭等。最有特色的是猪肉做成的各种食物,作者花了大量笔墨进行描写。“那些肉块将被擦捋上盐、酒、花椒、草果之类的东西,然后腌进缸里,三四天后再挂到火塘上用烟火熏干,数月后仍可食用。而猪骨头则被捣烂,配以盐巴辣椒姜粉酒和花椒,放进石碓里舂成骨泥,然后装入瓷罐,数月后食用,味道香辣可口……秀英和农宇正忙着灌制红肠,他们把猪血和糯米饭及一些香料拌匀后灌进猪的小肠里,煮熟后也别有一番风味。”[3]在这里,作者着重提到了三种特色食物,即腊肉、辣椒骨和猪血肠,他甚至极为自豪地说:“我家乡的人们恐怕是人类最善于把猪这种畜牲制成多种食品的群落了。”[4]这种独具特色的饮食民俗让小说人物更具有生活气息,为整个小说氛围也增添了不少亮色。

三、信仰民俗

钟敬文认为:“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产生和传承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5]如灵魂信仰、鬼神信仰、图腾信仰等。小说中也有相当多的篇幅涉及到信仰民俗,不仅包括人们的某种观念,也包括与这种观念相对应的行为习惯。这一点则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人民精神生活的关注,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作品中提到杀年猪的人除了有胆量和手劲,还有一股老年人常说的煞(杀)气。这种人一站到猪圈旁边,猪就立即发憷,不做反抗,眼睁睁被人捅死。这种煞气是否存在委实难讲,但人们相信有这种气的人才适合杀猪。又如农宝田认为高高的棕榈树是为依月和依达长燃不熄的香火,这种朴素的信仰是支撑农宝田多年的根基。他还认为城里人惨,死了还被烧成灰,并且在弥留之际要求儿孙将他的骸骨放下红河。这些都是他对灵魂信仰的表现。

除此之外,作品中还提到山毛驴向姑娘唱山歌调情的歌俗,杀年猪的岁时民俗,以及农宝田娶依月时的婚俗等等。这些民俗为小说体现壮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使黄佩华在同时代的作家中独具特色,造就了他的红水河情结以及桂西北文化背景。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极具壮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黄佩华的小说就不会这么流光溢彩,也就不会这样震撼人心了。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3][4]黄佩华.广西当代作家丛书·黄佩华卷[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

[5]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胡月馨 广西南宁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53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