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教育理念背景下音乐教学的“去边缘化”尝试

2014-08-20谢应军

艺术评鉴 2014年6期
关键词:个性发展音乐教学

谢应军

摘要: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音乐教学作为“非主流”的教学课程,往往被“边缘化”,新教育理念的提出为传统的音乐教学注入活力,通过合理的音乐教学理念的变革、课程设置的转换,让学生通过音乐教学获得成功体验,学生个性的到有效发展,从而实现音乐的主体化,是当前新教育理念下音乐教学“去边缘化”的关键。

关键词:新教育理念 音乐教学 个性发展 去边缘化

音乐课程在中学整体学科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学音乐教学通过让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优秀乐曲,接触并掌握基本乐器的演奏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良好态度,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并通过相关的音乐时间活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但是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让音乐教学明显的被“边缘化”了。中国当前中学音乐教学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是社会追捧艺术技能的热情日益高涨,另一方面却是学生艺术修养普遍缺乏;一方面是艺术教育天天提,另一方面却是美育课程一再被边缘化。” [1]学校对学生成绩的相对重视,对主要学科的偏重,让中学音乐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师资、器材配备等方面都明显的出现了滞后现象,中学音乐课成为很多学校管理者认为的“鸡肋”课程。面对中学音乐教学的边缘化现象,如何让音乐在高中学科教学中发挥音乐的心灵塑造作用,如何让学生的审美情怀的以提升从而实现美育的目标,让学生心灵的感悟和精神品质的提高,促进其他学科教学的整体发展,是当前中学音乐教学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首先,音乐“去边缘化”必须将新教育理念和对音乐的重视态度结合起来。不同的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不同的,每个时代的教育特征也是不一样的,当前“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理想主义的色彩还是较少,缺乏应有的对现实目标的批判和超越;中国教育片面追求与现实的适应和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引领时代、提升社会的功能。” [2]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新教育理念”以人本主义为逻辑起点,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长远发展出发,对中学学科教学提出了理论指引和实践尝试。新教育理念提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这些教育理念对当前的中学音乐教学无疑是 “理论甘霖”,新教育理念是中学美育教育的具体化和“诗话”,它不是唯美的形式,而是具有非常强烈的实践指导意义的教育理念,它和美育的终极目标“培养真正会生活的人”在理念上是相通的,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音乐教学应该是通过音乐的审美教育,增强学生的智商、情商的综合素质,树立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学生的愉悦感和幸福感提供必要的软环境。音乐教学的这种主体性强调就是对传统音乐教学“边缘化”的反驳,这对中学音乐学科存在的必要性也是至关的。

其次,音乐教学的“去边缘化”必须在音乐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音乐教育过多的强调音乐的使命感,就是通过音乐向学生灌输意识形态性的音乐知识,让学生的情感诉求和意识形态的要求相吻合。这也就是传统的音乐教育以红色经典歌曲、曲谱,以契合时代主流的音乐形式为主要题材的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只是音乐教学“被动填鸭”的对象,学生丧失对音乐的兴趣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面对学生对音乐的“逃离”现象,不断更新音乐教育理念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让中学音乐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学生本位”的观念上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是中学音乐教学摆脱传统的僵化形式,将学生的兴趣重新聚集的重要方法。这就是新教育理念所提出的“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这种音乐教学的学生主体性正如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所谓的原本性音乐:即是通过乐器的演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如唱歌、拍手、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玩耍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这种以孩子为主体的音乐教育方式,以孩子的主动参与性为主体,在音乐的游戏中孩子不是被动的接受一些音乐知识的灌输,而是在音乐的参与过程当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智商都得到发展,这就是音乐教学当中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让学生在音乐中去体验、去感悟,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了,才能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吸引力,才能让音乐教学成为学科教学当中塑造学生价值的重要教学手段和途径,音乐才能实现“去边缘化”。

再次,音乐教学实现其“去边缘化”必须植根于音乐教学的“有用性”。传统的音乐教学被看成“副科”当中的“副科”,在很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上被看做可有可无的,只有在节日庆典还有学校举办系列活动时才被看重。这种形式化的重视,让中学的音乐教学明显缺少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音乐教学没有将自己的“有用性”展现出来。新教育理念提出“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那么音乐教学在提供这种“有用”知识时具有独特优势。《乐论》对音乐的重要性做了重要的描述:“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3]音乐教学的有用性就在于它对学生价值观念、人格等方面的养成作用,它作为学校德育、美育建设的软环境和重要手段,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的情操的陶冶、创新精神的造就,实践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音乐教学的影响。 学生痴迷于流行音乐,并且音乐的嘻哈风格、滚石时尚轻易的影响学生的性格养成,音乐教学变被动为主动并不是对流行和时尚的退让,而是音乐“有用性”的主动彰显。

总之,新教育理念为当前音乐发展困境提出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实践,在音乐教学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起来,将音乐的体验作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的音乐天赋和特色音乐教学结合起来,实现音乐教学的互动,必然对当前的音乐教学的“边缘化”有明显的改观。

参考文献:

[1]周竟,张乐,段菁菁.一再被边缘化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困境调查[OL].深圳特区报,2012年2月21日.

[2]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教师,2004,(02).

[3]荀子.乐论[M].相西源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endprint

猜你喜欢

个性发展音乐教学
加强班级教育有效管理,激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数学课堂的自主化教学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