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热力环流的应用

2014-08-20赵思芹

新课程·中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基础知识

赵思芹

摘 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基础知识;迁移应用;热力环流

一、基础知识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理解这一概念的前提是理清相关的基础知识,即①气压:单位面积气体柱重量产生的压力。一般的,在同一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气压越低。②气体水平运动由高压向低压。一般的,风的形成由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基于这样的基础知识,热力环流的成因可作如下图形演示:

学习中注意气压P1′为低压,P1为高压,但其值大小仍然为P1′>P1,因为高低压是对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值而言的。即图中气压大小为:P2′>P1′>P1>P2。有了这些知识做铺垫,可以作如下的应用:

二、迁移应用

所谓的迁移是指从一知识到另一知识的过程,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扩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能否正确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这就要求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应用知识。就热力环流可作如下知识迁移:

1.温度的应用

热力环流是下垫面受热不均而形成的,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案例较多,如,在城市规划时,城市内部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余热,与郊区相比呈现“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之间会形成热力环流,为保护城市大气环境,在城市规划时,要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一方面将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之外,以避免工厂排放的污染物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工业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当然,在高中生学习中我们可以利用热力环流的温度原理来判读亚洲季风的形成以及风向的判读。如,冬季亚洲大陆温度低海洋温度相对较高,形成陆地高压海洋低压的形势,即海风。

2.气压的应用

近地面空气的受热不均,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

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都会影响热力环流的变化。

热力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由于气体垂直运动,导致大气密度大小的差异反而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

在实际的案例中如雾霾天气的形成与气压的关系密切,高压系统由于气流下沉,不利于大气的扩散,很容易形成雾霾天,也不利于雾霾天气的消失。

三、环流模型的应用

热力环流为四边形模型,高中地理知识有很多知识模块与之相似。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一模型把书本知识点综合串联。

利用这样的模式图学习季风的形成,由近地面气温的判读到气压高低的识别,引起气体水平运动,即风,从而判读风向理解季风气候的形成和特点。也可以用这样的模式图识记水循环的环节、洋流的名称及形成原理。还可以用于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热力环流在地理学习中起牵前连后的纽带作用,抓住这条线,可以很好地串联各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识题、判题的能力。但由于篇幅有限,不能尽其然列举全部,仅以此为引,提供学习思路而已。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致远中学)

编辑 谢尾合endprint

摘 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基础知识;迁移应用;热力环流

一、基础知识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理解这一概念的前提是理清相关的基础知识,即①气压:单位面积气体柱重量产生的压力。一般的,在同一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气压越低。②气体水平运动由高压向低压。一般的,风的形成由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基于这样的基础知识,热力环流的成因可作如下图形演示:

学习中注意气压P1′为低压,P1为高压,但其值大小仍然为P1′>P1,因为高低压是对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值而言的。即图中气压大小为:P2′>P1′>P1>P2。有了这些知识做铺垫,可以作如下的应用:

二、迁移应用

所谓的迁移是指从一知识到另一知识的过程,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扩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能否正确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这就要求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应用知识。就热力环流可作如下知识迁移:

1.温度的应用

热力环流是下垫面受热不均而形成的,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案例较多,如,在城市规划时,城市内部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余热,与郊区相比呈现“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之间会形成热力环流,为保护城市大气环境,在城市规划时,要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一方面将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之外,以避免工厂排放的污染物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工业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当然,在高中生学习中我们可以利用热力环流的温度原理来判读亚洲季风的形成以及风向的判读。如,冬季亚洲大陆温度低海洋温度相对较高,形成陆地高压海洋低压的形势,即海风。

2.气压的应用

近地面空气的受热不均,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

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都会影响热力环流的变化。

热力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由于气体垂直运动,导致大气密度大小的差异反而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

在实际的案例中如雾霾天气的形成与气压的关系密切,高压系统由于气流下沉,不利于大气的扩散,很容易形成雾霾天,也不利于雾霾天气的消失。

三、环流模型的应用

热力环流为四边形模型,高中地理知识有很多知识模块与之相似。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一模型把书本知识点综合串联。

利用这样的模式图学习季风的形成,由近地面气温的判读到气压高低的识别,引起气体水平运动,即风,从而判读风向理解季风气候的形成和特点。也可以用这样的模式图识记水循环的环节、洋流的名称及形成原理。还可以用于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热力环流在地理学习中起牵前连后的纽带作用,抓住这条线,可以很好地串联各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识题、判题的能力。但由于篇幅有限,不能尽其然列举全部,仅以此为引,提供学习思路而已。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致远中学)

编辑 谢尾合endprint

摘 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基础知识;迁移应用;热力环流

一、基础知识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理解这一概念的前提是理清相关的基础知识,即①气压:单位面积气体柱重量产生的压力。一般的,在同一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气压越低。②气体水平运动由高压向低压。一般的,风的形成由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基于这样的基础知识,热力环流的成因可作如下图形演示:

学习中注意气压P1′为低压,P1为高压,但其值大小仍然为P1′>P1,因为高低压是对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值而言的。即图中气压大小为:P2′>P1′>P1>P2。有了这些知识做铺垫,可以作如下的应用:

二、迁移应用

所谓的迁移是指从一知识到另一知识的过程,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扩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能否正确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这就要求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应用知识。就热力环流可作如下知识迁移:

1.温度的应用

热力环流是下垫面受热不均而形成的,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案例较多,如,在城市规划时,城市内部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余热,与郊区相比呈现“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之间会形成热力环流,为保护城市大气环境,在城市规划时,要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一方面将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之外,以避免工厂排放的污染物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工业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当然,在高中生学习中我们可以利用热力环流的温度原理来判读亚洲季风的形成以及风向的判读。如,冬季亚洲大陆温度低海洋温度相对较高,形成陆地高压海洋低压的形势,即海风。

2.气压的应用

近地面空气的受热不均,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

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都会影响热力环流的变化。

热力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由于气体垂直运动,导致大气密度大小的差异反而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

在实际的案例中如雾霾天气的形成与气压的关系密切,高压系统由于气流下沉,不利于大气的扩散,很容易形成雾霾天,也不利于雾霾天气的消失。

三、环流模型的应用

热力环流为四边形模型,高中地理知识有很多知识模块与之相似。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一模型把书本知识点综合串联。

利用这样的模式图学习季风的形成,由近地面气温的判读到气压高低的识别,引起气体水平运动,即风,从而判读风向理解季风气候的形成和特点。也可以用这样的模式图识记水循环的环节、洋流的名称及形成原理。还可以用于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热力环流在地理学习中起牵前连后的纽带作用,抓住这条线,可以很好地串联各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识题、判题的能力。但由于篇幅有限,不能尽其然列举全部,仅以此为引,提供学习思路而已。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致远中学)

编辑 谢尾合endprint

猜你喜欢

基础知识
清律的基础知识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实施细则
掌握基础知识
梳理基础知识 掌握学习方法
高一实验基础知识检测
掌握基础知识 不惧电磁偏转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综合测试
基础知识巩固题精选
汽车空调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