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好气灌溉的作用及技术要求
2014-08-20杨巍
摘要:本文介绍了好气灌溉对土壤耕作层的作用及好气灌溉对稻株生长发育的影响。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好气灌溉能促进早期分蘖生长,群体成穗率提高。好气灌溉技术要求:浅水插秧;湿润分蘖;分蘖末期晒田;寸水孕穗开花;湿润灌浆。
关键词:水稻田;好气灌溉;作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 S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32-1
水稻田好气灌溉既能满足水稻各生育期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又可增加改良土壤耕作层的通气状况,增强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耕作层长时间处于富氧状态。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和还原性有毒物质的分解,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使根系发达,增强其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培育健壮的植株体,是夺取水稻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
1好气灌溉对土壤耕作层的作用
在水稻各生长发育期,田内水层长时间保持在淹水的条件下,大气中的氧气必须通过水层才能进入土壤,但氧气在水中的扩散比空气中低1万倍,由于田面水层阻碍空中氧气的进入,田内耕层氧气缺乏,直接影响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导致根系发育不良,养分吸收能力差。在长期淹水的土壤环境下,会使还原性物质积累增加,对水稻根系产生毒害作用。水稻田好气灌溉能促进土壤通气性,同时由于土壤氧气含量增加,使原来存在于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甲烷、硫化氢等得到氧化,含量明显减少,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
2 减轻病害发病率
水稻稻瘟病、纹枯病都是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易发生,高温高湿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传播蔓延。田内采用好气灌溉管理,田内湿度低,破坏了各种病源菌的发病条件,控制病害发生及为害,明显降低稻瘟病和纹枯病丛发病率及株(茎)发病率。同时植株体生长健壮,增强了抗病能力。
3 好气灌溉对稻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3.1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
据有关资料显示,好气灌溉比传统淹水灌溉根系数量增加了8.5%~13.4%,根系体积增加17.8%~22.6%,干物质重增加9.5%~15%,根系数量与体积的增加,提高了根系活力,扩大了根系的吸收范围,增强了吸收数量,满足地上株体的生长发育。
3.2促进早期分蘖生长,群体成穗率提高
通过对水稻分蘖期的数据调查显示,水稻好气灌溉的田块,平均每丛分蘖早,分蘖节位低,分蘖成穗可提高30%,这些早生分蘖,有利于培育成壮秆大穗,这也是好气灌溉的主要优势。同时也利于改善株型,提高群体透光率,光合速率较高,光合面积大,光合功能和抗早衰能力增强。
4 好气灌溉技术要求
4.1浅水插秧
插秧时保持田面有1厘米水层,这样有利于提高插秧质量,同时也利于提高水温和土湿。只有在1厘米水层的条件下,无论采用机械插秧或人工插秧,都能使秧根在同一平面上,插得浅,插得直,不漂秧,不缺穴,缓苗快。
4.2湿润分蘖
分蘖期稻株地上部与地下部均迅速生长,而地下部根系和根毛的产生,不仅需要足够的水分,更需要充足的氧气供给的方式。为了保证水分与氧气的供应,应采用浅水与湿润灌溉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水温、土温,又有充足的氧气供根生长,根系发育好,吸收能力强,促使早分蘖,低节位分蘖,为培育壮秆大穗打好基础。一般田内保持3~5天浅水层,3~5天无水层。
4.3分蘖末期晒田
当田内分蘖达到一定数量后,通过适度排水晒田,能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巩固有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中的氧气,促进根系下扎,防止倒伏,增强抗病虫害的能力。晒田时间一般为5~7天。对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烂泥田要早晒、重晒。水稻生长正常的高产田要及时晒,控制无效分蘖。前期施氮肥过多,秧苗生长过旺,有倒伏倾向的稻田要早晒、重晒。
4.4寸水孕穗开花
水稻孕穗开花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也是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最多的时期。此期缺水会导致颖花败育和不实粒增加,在开花期田内无水受旱,则花粉和柱头容易受旱干枯,不能授粉或抽穗不齐。但也不宜灌深水,深水影响稻根呼吸和根系发育,易形成黑根、烂根、降低根系活力。一般田内应保持3厘米左右的水层。
4.5湿润灌浆
水稻灌浆期应进行间歇灌溉,确保田内耕层保持湿润状态,以促进植株内有机物质向籽粒转运,减少空壳秕粒,增加千粒重。若土壤水多缺氧,根系极易早衰。采用湿润灌溉,进行“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的水分管理,有利于增气保根,以根养叶,以叶壮籽,籽粒饱满,提高水稻的产量与质量。
作者简历:杨巍,辉南县植保站,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 植物保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