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基博与顾毓琇的师生缘

2014-08-20刘桂秋

钟山风雨 2014年2期
关键词:基博国文学堂

刘桂秋

现代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顾毓琇先生,1902年生于无锡,家中兄弟姐妹共六人,毓琇排行第二。民国元年(1912)春天,顾毓琇的大哥顾毓琦先考进了无锡竢实学堂(民国后改为无锡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但邑人习惯上仍将其称为竢实学堂)。隔了半年,顾毓琇也去报考竢实学堂,国文考题是《志学论》,另有四道算题,顾毓琇全都算对了,结果以第一名被录取。进入竢实后,他直接从二年级读起,与大哥毓琦同班。暑假时,毓琦、毓琇各得荣誉证书两张,毓琇的品行列全校第一,另得银牌一块。顾毓琇在竢实学堂一共读了三年,直到1915年去北京读清华学校为止。

顾毓琇进入竢实学堂就读时,现代国学大家钱基博正在该校任教,而且是他的国文教师。顾毓琇曾在1996年7月的《清华校友通讯》上发表过《回忆竢实学堂兼及无锡两位钱大师》一文,文中说:“本人《九二自述》曾提到1913年春考入竢实学堂,时国文教师为钱基博先生。”张昌华的《长教桃李哭春风——怀念顾毓琇先生》一文中转引顾毓琇给他的信说:“钱锺书先生之父子泉先生为本人小学业师。此小学现名连元街小学(无锡),近庆祝百龄。”在顾毓琇的英文自传《一个家庭 两个世界》(此书的中译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中也提到:“……发蒙之初,我被鼓励尝试古诗,却始终没有机会写出一首,但我的中文老师钱基博日后却被尊为中国古诗和古代文学的杰出学者。”顾毓琇进入竢实学堂读书时,才十岁刚出头;加以后来回忆往事时,年代相隔太过久远,记忆比较模糊,所以在上述文字中,他只是提到钱基博是自己的国文老师,但对自己当初在竢实学堂如何受知于钱基博先生的具体情形,却一点儿也没有道及。

进入新千年后,笔者因为撰写《无锡时期的钱基博与钱锺书》一书,查阅资料时,在无锡市图书馆古籍部发现了一本《无锡县一高小国文成绩》,该册由无锡锡成印刷公司印刷,民国五年(1916)8月出版。这本书类似于今天某一学校选编的学生“优秀作文选”,书前有当时任无锡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长的顾祖瑛所作的序文。序中谈到,竢实学堂自杨模先生长校以来,便一贯鼓励学子“肆力国文”,而延聘担任校中国文教师的,都是邑中的积学之士,如“癸申之际(笔者按:指1913—1914,)则沈君西苑、钱君子泉(即钱基博)、邹君同一、陶君伯方、林君叔显、吴君干卿,甲乙(1914—1915)则钱君子泉、邹君同一、王君宝书、陶君伯方、林君叔显……皆国之良也”。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中选录了“乙卯二年生第二学期”的顾毓琇的两篇国文习作,一篇是《拟请警局驱逐本校外操场西北隅所搭茅篷函》,是用县立第一高等小学的口气代拟的一篇公函,文曰:

谨启者:敝校外操场西北隅,近忽搭有茅篷数所,未经允许,擅自侵占。及经敝校查悉,屡向交涉,彼竟置之不理。惟思茅篷,性燥易燃,偶有失火之虞,则危害非浅;并恐有宵小藏匿情事,则与地方治安有关。该地本雇有江北人张某看守,乃不守厥职,胆敢包庇同乡来场搭盖,实属可恶之至。为此函请贵分所长速饬警丁勒限将所搭茅篷一律拆去,并将看守操场之张某拘局严惩,则地方幸甚,敝校幸甚。专肃,敬请

公安

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谨启

此文作为一篇应用文中的“公函”,虽不到两百字,但文体特征明显,格式规范,叙述简明扼要,切中事理,在今天的读者看来,很难想象它竟然出自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之手。

另一篇是《黄埠墩记》,文中描叙作者与“三四友人”游无锡名胜黄埠墩时所见的景象,文曰:

邑之西北,运河中流,有墩屹然峙立于其间者,曰黄埠墩。墩圆而小,碧水环之,层楼高耸,带以垂杨。清康熙、乾隆间,累遇南巡,皆驻跸于此,诚邑之名胜地也。予尝与友人三四,买舟绕郭外行,抵是墩。舍舟登岸,临轩凭眺。但见风帆上下,游人往来;北塘商市,气象万千。西望九龙山色,蜿蜒变态,不可具状;几疑别有天地,非尘世之观。至风景宜人,烟霞接席,犹其小焉者也。墩之中楹为佛殿,绕以周廊,其上为文昌阁、水月轩、环翠楼云。余与友人流连光景,乐而忘返,惟见东山月上,水天一碧,青山隐隐,其景转幽,第远寺钟声,声声送客,欲留不能。乃觅舟子,解维而归。友谓予曰:今日之游,诚盛事也,子其志之。乃泚笔为之记。

这是一篇游记,和上一文相比,已是别一副笔墨,写得文字清畅,描叙生动。这两篇作文在写作过程中,应该是受到当时作为其国文教师的钱基博先生的点拨指导。只是这本《无锡县一高小国文成绩》在每一篇学生习作之后,没有一并收录教师的评语,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钱基博先生一生从教,对教学之事,一贯极其认真、严格。他后来曾回忆到自己任教竢实学堂时的情形,说自己在职二年,未尝一日旷课,“熟讲勤改,诸生翕服”。而顾毓琇后来成为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仍兼好文艺,在小说、戏剧、诗词等领域,都有较精深的造诣和不俗的成就,这与他就读竢实的经历,与他在竢实学堂能受到钱基博这样的国学大家的亲炙是分不开的。

顾毓琇在竢实学堂读了三年,到民国四年(1915),他考入了作为留美预备学校的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而钱基博也在这一年离开竢实学堂,前往吴江丽泽女子学校任教。从此以后,两人的人生轨迹便少有交集的地方。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就此便不再有任何的联系。1940年,在抗战爆发后迁往广西桂林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陷入了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学校难以维持的困境之中。时任无锡国专代理校长的冯振,于是年12月8日,给抗战前曾任无锡国专教授、时在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教的钱基博写信,请求他代向教育部申请,要求补助办学经费。钱基博接信后,即于12月16日亲笔致函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的顾毓琇,希望教育部能增加对国专桂校的补助经费。笔者后来为写作《无锡国专编年事辑》一书,去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档案文献,查到了这封信的原文:

一樵先生左右:

前奉赐书,曾以尺素相复。舍亲高君来信,承鼎力介绍赴唐山工学院,而以中英庚款董事会就近相招,遂辜负盛意。然对大君子裁成后进之盛心,则固铭之肺腑而弗谖者也。昨得迁桂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务主任冯君振心快函,详述经济之支绌、维持之不易,大部参事孟寿椿先生目睹,向大部陈说增加补助经费,已经拟定预算经费,而望为左右进一言,以责于博,其辞甚哀,原函尘察。现在抗战建设,通商惠工助农教战,斯诚当务之急,而国学专修学校似迂阔而远于事情,然民族复兴与心里建设亦或以无用为有用。我公诚闳识渊览,明当世之故,亦傥垂念国专学生不才之才,而宏其乐教之意耶?其中有学生十余人,系乡人子弟随校转徙以入桂者,生活尤苦。博即汇法币乙佰元寄冯君,每人酌赠以购衣履。博诚哀冯君来书辞意之悲,而进出位之言,惟公鉴其不得已之忧而矜怜之。博明知国家经费有定,而私校补助预算扩张之不易。然不忍不为一言,以有望于君子之乐育之也。不尽缕缕,惟为国自重,千万。

钱基博手奏

(民国二十九年)十二月十六日

顾毓琇接信后,嘱部中高等司查案代复。现在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下来的这份复函的底稿,是由一个叫郭楠的人代拟的。复函云:

子泉先生大鉴:

展诵手教,敬悉一一。闻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请增补助费一案,上年曾由本部据发临时补助费一万元。本年俟支配省私立专科以上学校补助费时当为注意。知注特复。并颂

道祺

弟 顾毓琇敬复

在这封复函中,答应在本年度(指1941年,这封信拟稿的时间已经是1941年的1月21日)支配省私立专科以上学校补助费时,尽量考虑到无锡国专经费困难的问题。在这份复函的底稿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顾毓琇是钱基博早年的学生,却在复函的落款中自称为“弟”,似于礼节不合。据笔者推测,之所以如此,当是因为代拟复函者,不太清楚钱基博与顾毓琇当年的这一层师生关系。

(责任编辑:巫勇)endprint

猜你喜欢

基博国文学堂
古稀之年上学堂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打麦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钱基博 学不阿世
《钱基博集》出版座谈会观感
论抗战时期钱基博的殉国情怀
宝宝国学堂
浅议国学大师钱基博论兵
——以《德国兵家克劳山维兹兵法精义》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