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速之我见
2014-08-20王汉锋
王汉锋
应以周期性的政策来避免经济降速过快,同时用结构性的改革措施来挖掘制度红利,以求增强经济活力和中长期增长可持续性。
近年来每次中国面临经济增速下行风险之时,关于中国经济到底该实现多少增长的问题就会开始浮现。
就此话题,现将本人的相关观点总结梳理如下。
中国处于经济增速换轨的过程之中,目前依然处于换轨期,下轨尚不明确。几年前人们讨论中国经济“闻八色变”,更不用说7%的增速了,较低的增速似乎是难以接受的,但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只有7.4%。目前讨论的焦点,已经从要不要保8%,向要不要保7.5%转变。之前担心的经济增速下降到一定程度,失业会涌现的问题,目前来看也并不严重。
导致经济增速换轨背后的原因,其中有短期不可控的因素,也有可控的部分因素。
短期难以改变、不可控的因素,主要来自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2012年中国已经出现了劳动年龄人口的首次下降,而未来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支持经济扩张的“劳动力总量”增速开始趋缓,甚至面临萎缩。劳动力是支持经济扩张的重要因素,其总量扩张趋缓甚至萎缩,必将带来经济整体增长潜力的下行。这是中国目前经济增速换轨过程中短期难以改变的因素。
可控的因素,在于制度改革红利逐渐消失。在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情况下,制度改革红利的正在逐渐消失,属于可以调节的因素。中国曾经实现的经济高速增长都是在持续的具有标志性的改革措施基础上的。但近年来,前一轮改革的红利在逐渐消散,国企体制、政府与市场过度纠结在一起,导致利益固化、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效率低下,需要打破这些制约经济活力的因素,以进一步释放制度改革红利,以弥补短期不可控的因素导致的增速放缓,以实现经济增速平稳换轨。说白了,就是当劳动力的总量增长变慢时,要通过打破利益的藩篱来解放单个劳动力的生产力。
考虑到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在经济增速换轨期,拔苗助长式地人为拉高增速和自由放任地任由经济失速下行,都是不太可取的做法。对于经济增速下行过于紧张、采用过度刺激人为地拔高增长,会加剧已有的结构失衡和矛盾;但自由放任地任由经济失速下行,也会激化已有的矛盾,导致经济和金融风险。
中国过去这几年经济增速逐渐下行,从10%左右逐渐下行至7%左右,虽然“唱空”之声不绝于耳,到目前为止并未出现媒体和众多西方学者以及记者声称的系统性的风险。未来看,考虑到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以及经济基础条件,只要深刻理解中国自身经济增速下行背后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对策,实现中国经济“坡路缓降”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个合理的政策组合是:一方面以适当的周期性政策实现“坡路缓降”,另一方面加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针对经济结构中存在的核心问题进行改革,以增强经济活力和中长期增长的可持续性。
想用周期性的政策来解决结构性问题的做法是错误的,但只关注周期性增长忽视或者延缓结构性的改革,也是错误的。更为合理的做法是,以周期性的政策来避免经济降速过快,同时用结构性的改革措施来挖掘制度红利,以求增强经济活力和中长期增长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