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没有赢家的博弈
2014-08-20徐倩张免
徐倩 张免
自2013年年底以来,乌克兰局势急转直下,一波三折。先是时任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拒绝与欧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引发反对派发起大规模示威,导致其被议会解除职位后“仓皇出逃”。随后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波托尔公投宣布独立并入俄罗斯,俄罗斯总统普京迅速签字认可,美国和欧盟随即对俄展开制裁。5月,乌东部的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继公投后也宣布独立,乌政府军与东部的民间武装冲突不断。6月,俄乌双方在经历了冗长的谈判后仍无法就天然气供应问题达成一致,在俄切断对乌天然气供应后,双方关系再次跌入冰点。
乌克兰局势动荡,不仅凸显乌国内政治累积的深刻矛盾,更多的是折射出了一些大国力量围绕乌克兰所展开的激烈地缘政治博弈。从乌克兰局势一再演变的具体情况来看,这场博弈至此未有赢家。
6月27日,乌克兰现任总统波罗申科在布鲁塞尔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剩余条款。签字这一刻本应出现在去年11月,而7个月后当乌克兰的“欧洲梦”重启之时,这个面积位居欧洲第二的国家不仅丧失了约4%的领土,而且还冒出两个独立的“人民共和国”。如今,签署了联系国协定的乌克兰“脱俄入欧”,但乌克兰离得了俄罗斯吗?乌不仅在贸易和能源方面高度依赖俄罗斯,而且眼下新总统波罗申科最头疼的东部问题离开俄罗斯也无法解决。
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7月1日凌晨宣布终止停火协议,并下令乌军恢复对该国东部地区的武力攻击。据报道,随着波罗申科恢复动武令的发出,乌克兰军方立即出动坦克和轰炸机,向东部地方武装组织发出强力攻势,双方展开激战。由此,仅仅停息了短暂10天的乌克兰东部,再次被笼罩战争乌云之中。这意味着,德法俄等有关四方此前对乌危机的斡旋宣告失败,国际社会不禁倒吸一口凉气:黩武,绝非化解乌克兰危机之良方上策,相反,必将使原本已及其脆弱、如履薄冰的乌危局更趋恶化。
针对波罗申科上述出人意料的决定,俄罗斯普京迅速作出回应并严厉警告,“波罗申科应为乌克兰脱离和平道路负全责。”同时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在社交网站“脸谱”上说,宣布中断停火,是波罗申科犯下的“悲剧性错误”,这一决定将导致新的人员伤亡。
诚然,波罗申科重燃战火,无疑有其自身利益的考量。但战争永远不会是获得和平与安宁的良方,只会吞噬美好的一切,留下双方仇恨与杀戮的种子,给广大无辜民众带来无尽的伤痛与困苦。停火协议甫一中断,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地方政府说,一辆载有平民的巴士在交火中遭袭,造成4人死亡、5人受伤。另据俄新网2日报道,目前,乌克兰东南部难民激增,6.5万乌克兰民众涌入俄罗斯,其中近三分之一为儿童。如果战火持续,必将有更多乌东部民众逃离家园,避难俄罗斯。这恐怕并非乌当局所愿。
同时,波罗申科重燃战火,全然不顾普京对乌克兰境内俄族人利益的关切,或将进一步全面恶化俄乌关系,对乌克兰经济带来灾难性打击。此前几天,乌克兰与欧盟签署了有关联系国协议。这意味着,波罗申科放弃多方位外交,终于与欧盟“歃血为盟”,俄罗斯已非常恼怒。而此次,波罗申科在军事上再次示强,极可能重创俄乌贸易合作,使本已濒临崩溃边缘的乌克兰经济更加雪上加霜。
众所周知,目前,乌克兰经济深陷困境,社会动荡,民生凋敝,波罗申科政府固然理由向“西”转,但国际社会普遍忧虑,它果真能承受“冷落”俄罗斯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吗?
此外,不断刺激俄罗斯,挑战普京底线,即便波罗申科并非真想与普京闹僵,只是想在军事上“清剿”东部民间武装,加大与俄谈判的砝码。这恐怕难度非常大,未必能得偿其所愿。乌克兰自身的军事实力不济,而美国不会为了欧洲的“外围利益”而出兵海外,与俄罗斯正面对抗。随着美国中期选举的日渐临近,美国总统奥巴马眼下最要紧的是要全力应付其国内的经济难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石泽说,乌克兰地处欧俄之间,在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更多地接受西方做法;但在经济上,主要还需依赖与俄和独联体国家之间的贸易,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经济圈不可能骤然切断。乌克兰最明智的选择就是“不左不右”,相对中立,在不刺激俄罗斯的情况下,谋求与欧盟和西方国家关系发展。
因此,在这场俄欧拉锯战中,夹缝中的乌克兰最需看清形势。俄欧关系微妙,乌克兰有如高空走钢丝,想要左右逢源,须有绝佳的平衡能力。重燃东部战火,对波罗申科来说,并非绝佳方案,一不小心,烧到自身,怕是会成为最大的受伤者。
7月2日,德法俄乌四国外长会议传来好消息,准备力促乌克兰东部实现长期无条件停火。但愿这次,乌克兰政府真真正正能谋觅到和平稳定的良方上策,使乌克兰远离战火,尽快恢复社会秩序,尽早让深受战乱之苦痛中的、被迫逃离家园的乌民众重返家园并重建家园,重新过上安全稳定康乐幸福的生活!
西方也未能在这场危机中占得多少便宜 。尽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它争取到了乌克兰,但如何影响和改造乌克兰,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美国的战略重心目前仍在亚太,以其有限的援助资金,过多地参与到乌克兰乱局中只会被束缚住手脚。因此,与俄罗斯长期保持相持状态,并不符合美国的长期战略利益。
乌克兰乱局仍在持续,欧盟和北约东扩步伐尚未停歇,俄罗斯仍想恢复与乌克兰的“兄弟关系”。国际媒体普遍认为,一些大国的插手势必使乌克兰局势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陷入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笔者认为,目前看来这场围绕乌危机没有赢家的大国博弈不仅远未落幕,而且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