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聆听直抵心灵深处
2014-08-20葛月红
葛月红
一、追问:我们的欣赏怎么了
在欣赏教学中,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中,老师们几乎都会设计同样的一个问题:“这首曲子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或者说“你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而学生的回答如出一辙,一年级的回答是“活泼、欢快的”,到了高中,他的对音乐的感受依然用“活泼、欢快”这两个词来概括。这不能不引发我们深层次的思考:我们的欣赏教学怎么了?
究其原因,在教师层面,现行小学教材中的聆听作品较多,特别是在中高年级,作品的难度和复杂性更为凸显,给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从学生的层面来说,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参与音乐活动,造成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不够;没有给学生留下记忆的痕迹,学生只是被动地聆听音乐;没有形成同音乐之间的直接体验与交流;没有领会音乐要素(如节拍、节奏、旋律、音色、和声、速度、力度等)与音乐情感的关系。致使学生没有聆听的动力,游离于音乐之外。
二、构想——有效聆听的途径与策略
如何将深层次的作品内化为学生易于接受,乐于理解的音乐元素,使学生通过聆听,积累丰富的音乐作品风格,掌握乐曲的结构特点、听辨乐器的音色,理解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试想在音乐欣赏课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通过灵活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用直观的图表形式,通过听、画、唱、拍等多种联觉协同参与,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构建起学生认知的桥梁和纽带,架起学生聆听的通途,从而实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感受丰富多彩的音乐情感世界,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与鉴赏,从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笔者将从以下两大途径和四个方面的推进策略进行实践与探索。
途径一:教师要以“心”感“乐”——功在课前,乐在心中
1.熟悉教材,详听作品
首先,教师要对小学较教材中的所有聆听作品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聆听。对于一些自己不大熟悉的作品,更要多听,理解作品的表现要素、曲式结构,然后,研读中高年级聆听部分的评价标准,熟记这些指标。
2.对照标准,精心设计
每一首聆听的作品,都要提炼出可教点,对照评价指标,概括出精准的教学目标。一般的作品,涉及的可教点无外乎乐曲的情绪、主奏乐器、曲式结构、主题发展与变化等。根据作品的表现形式,教师可以设计出清晰的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作品,也可以依照作品的聆听要求,教师自主选择,精心设计律动表现或者主题哼唱等多种途径与方法,力求让学生能参与聆听的全过程,配合图形的点画或者表格的呈示,清晰地了解作品的要点,有效记忆作品,增强曲目的积累,从而使学生产生持久的音乐欣赏兴趣。
3.适度引导,课外拓展
作为现代的小学生,在电子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也不要忘记网络的教育功能。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健康的网站,让他们在闲暇之余接触更为广阔的音乐世界,引领他们走进音乐的海洋,这是促使他们终身喜爱音乐的有效途径。结合教材欣赏内容让他们在课前收集掌握必要的相关文字材料、及音响音像资料,为学生在欣赏课上亲自聆听音响感受、理解、体验、想象和表现做好准备。
途径二:设计要化“形”为“式”——善用联觉,乐在其中
精彩的课堂来自于匠心的设计,而设计中的着眼点和手段都要紧紧围绕有形的音乐,加之精心设计的语言,用多种表现方式才能架构起学生感知理解和表现音乐的通途。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十分重视和强调视觉辅助材料在活动中的作用,以图谱为辅助手段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音乐之中,帮助学生体验和领悟音乐,激发学生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策略一:以“形”感“乐”——巧借图表,形神于中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音符的高低强弱,正是作曲家希望表现的一种跌宕起伏的情思。旋律通过听过聆听、演唱之后,它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但是,如果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线条或者图形的表现,这个烙印无疑会深入骨髓。而音乐图谱就是将抽象的音乐旋律通过相对形象化的线条、图案、符号等表现出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音乐旋律的变化,曲调结构,不尽能强化对旋律的理解和记忆,也能更透彻地体会音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1.以“形”感“乐”,化抽象为直观
我在圣桑的《天鹅》欣赏教学中,就是凭借简单的线条和图形,勾勒出天鹅的形象图,抓住了每一句旋律的上行和尾音的下抑等特点,巧妙地勾画出音乐所表现的形象。而其中的钢琴部分,就恰如粼粼的水波,用波浪线予以最形象的表现。学生边听边跟着音乐画图,乐曲听完了,结构图形也出来了。既形象又富有趣味,把聆听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绘画游戏。线条以及简单的图形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学生能够心领神会,能够饶有兴趣,能够提纲挈领,能够巩固记忆。
2.以“形”感“乐”,化流动为静止
音乐教学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景美、音乐美等,在聆听作品中,都能找到审美因子,期待我们深层次挖掘,巧妙地设计,精彩呈现。图谱设计中,要充分结合作品的情境、表现的音乐形象与旋律走向等因素,让学生引发深切的共鸣,并在图谱的描画中体验到音乐表现要素所营造的巨大感染力。
3.以“表”感“乐”——化模糊为清晰
中高段的作品,有许多都是冗长复杂的曲式结构,光是让学生聆听,他们两遍听下来,对于作品还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随着听赏要求的提高,不仅仅是听出单三部曲式就可以了,其他的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童话交响诗等主题的发展变化等也是欣赏当中的重点和难点。我觉得运用表格就能巧妙地解决这个难点。例如《红旗颂》欣赏,以“听”为先导,引导学生在聆听中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通过聆听,让学生感受管弦乐曲《红旗颂》的宏伟气势,了解音乐主题旋律的五次重复出现所表达的歌颂赞美红旗的情感;在对比中体验调性转换和速度、力度、旋律、节奏、乐器音色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
不同表现作用;在想象中准确体验不同乐段的情绪变化和情景。而最后的点睛之笔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的这张《红旗颂》音乐要素分析表:
可以说,表格中的曲式结构、音乐要素的变化非常清晰,一目了然,展示的文字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内涵。结合欣赏内容的提示让学生完整欣赏,使学生更好地对作品的结构、情绪、节奏、速度、力度、风格进行对比和理解,领会音乐要素(如节拍、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等)与音乐情感的关系,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不同情景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策略二:以“奏”感“乐”——提炼节奏,参与体验
节奏永远是音乐作品中的灵魂,同时,节奏又是律动设计的源泉。对于一个作品,教师在反复细致地聆听以后,首先就要精准地捕捉到其节奏当中的规律,在予以精心地设计,能够巧妙地将节奏与律动结合起来,既使音乐的骨架得以脉络清晰,又使学生聆听中生动有趣。
最基本、最简单的莫过于拍手了,其次是其他的身体部位参与节奏,根据音乐强弱节奏的特点,用动作跟随音乐的进行而动作。
策略三:以“唱”感“乐”——哼唱主题,强化记忆
在每一首聆听的乐曲中,旋律的主题一直是贯穿始终的。造成孩子们对聆听过的作品没有多少印象,主要是缺乏对主题的记忆。纯粹地聆听主题,对于学生来说,他的注意力很难持久维持,可如果加入演唱,通过亲自模唱主题,再边唱边听,这个效果不知道要强多少倍。因此,有些作品,我们还是要让学生去唱主题旋律,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将来再次听到这首作品,他的脑海里会跳出这些旋律,会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同时,对于旋律的反复哼唱,也能巩固识谱的成果,还能有效提升视唱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策略四:以“情”感“乐”——用言带情,听厚音乐
课堂上用的最多且最容易交流感情的是语言。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启发学生激情的添加剂,它可以巧妙地导入新课,串联整节课的教学,还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师要从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和意境入手,将作品融入背景、时期、体裁、风格、地域等层面去聆听分析,这样才是饱满而丰厚的。而这当中,教师恰当的语言,深情并茂地创设情境,会让学生的聆听呈现质的飞跃。教师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既是情境的创设与呈现,也是欣赏层层深入的引领,只有这样的聆听,才是真正将音乐听厚了。如果沿袭这样的聆听,学生的聆听素养肯定会呈现质的飞跃。
三、收获与反思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和学生、学校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收获,盘点这些课题研究过程和辐射效应中带来的惊喜,与大家一起分享:
1.学生聆听素质显著提高
孩子们对于聆听的兴趣在不断地加深与浓厚着。最让我欣慰的是期末的聆听检测中,各班的成绩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我关注到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上的表现也更加出色,特别是在歌曲教学中,整体处理歌曲上,他们往往会有自己精辟的见解。
2.教师专业素质积极跟进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而且还远远不够,还需自己不断汲取活水,来充实和丰厚自己。在这一年多里,自己对于教材中和教材外的音乐作品都增添了一份兴趣,会在课前静心地聆听,设计好有效的教学体验和参与活动,在课堂中,会和孩子们一起,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无论是范唱还是律动示范,都做好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3.学校整体音乐氛围浓厚
随着近两三年音乐教师的充实,我校的师资队伍日趋合理,保证了音乐课有专职教师任教。社团活动也得以扎实开展。铜管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等活动常态化。还让器乐进课堂,中午时,时常能听到孩子们悠扬的琴声。同时,我们在校园广播中开设的“乐海泛舟”栏目也深得孩子们喜欢,会听音乐,会听高雅音乐,孩子们文雅有礼。
最后,鉴于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和体会,以有效聆听的“四要”结尾,与老师们共勉:
1.要坚定和明确“以音乐要素为核心是提高聆听素养的核心”
聆听过程中所带给我们的不同的感受、变化其实都是音乐要素的千变万化。步入中高年级,要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我们所有的设计活动,都应紧紧围绕这根指挥棒。
2.要以音乐为主线,用音乐的手段解决音乐问题,揭示音乐知识的深层内涵;
在音乐课堂上,我们所涉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充满音乐性,在设计中,尽量用音乐贯穿起课堂,时时处处彰显音乐的本质与内涵。
3.要注重音乐艺术的完整性,应以整体的方式体验音乐;
让学生体验“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除了一些重点的主题和片段需要单独哼唱或者对比聆听,一般情况下,都不要让音乐呈现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
4.要发挥音乐通感的作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音乐。
聆听过程中,身体各部分的协同参与比单一的一种感觉参与来得有效,所以,尽量调动孩子们的眼睛、耳朵、嘴巴、手和身体等其他器官,在充分的联觉感受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在有效的欣赏活动中感受到一种快乐,一份愉悦。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萧山区义桥镇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