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九年级实施分层教学的“利”与“弊”
2014-08-20龙安保
摘 要: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和适应这个差异性。学生进入九年级后只有实行分层教学,才能使教学更加符合不同学生的实际,适应学生需要,利于学生发展,也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愿望与诉求。同时,更有利于教师深入研究教学,组织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处于不同水平和发展潜力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利大于弊。
关键词:九年级;同质化教学;分层教学;利与弊
义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强制性和义务性。它是面向全体学生而非部分尖子生的全民素质教育。教学关注已从“认知领域”扩展到“生命全域”,课堂教学已由偏重知识点灌输逐步提升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人文涵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来。教学提倡“以人为本”,围绕“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一切”为中心,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仅只是认知体;把学校生活看作是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构成,而不只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构成”。“不再把教学简单地当做现存知识直接传递的过程,而是看做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因此,学校必须加强九年级教学的针对性。
一、理性的选择:九年级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随着学生身心的成长和学习量的加大,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价值趋同、发展方向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我们要充分认识并适应这个差异性,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九年级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所谓分层教学,是指学校基于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差异对学生采取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教学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符合自己实际、得到充分可能性发展的教学。
1.分层教学既能避开“同质教育”的弊端,减少教学盲点,又能让具有先天资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赢得更多的学习空间与时间,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求知的正能量。维果茨基(LevVygotsky)认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教师要为学生的成长进步创造更多的“最近发展区”,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间“认知共振、思维同步、情感共鸣”的对话过程,实现教学“预设”与“生成”的不断交替与升值,让疑难与困惑在追问中得到消解。
2.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具有差异性,学生的智力发展多元化。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加德纳(Martin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指出,人类至少有八种以上与生俱来的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但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所反映出来的能量又是不尽相同的,主要表现在感知角度不同、认知方式不同和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兴趣、思维水平和想象力等诸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学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真正发挥不同学生的优势。
3.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布卢姆(Bloom)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他把教育目标分为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在此基础上,我国通过文化本土改造,形成了新课程改革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学生对认知领域的“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与评价”等六大目标的实现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层次。
4.为克服学生留级、学习成绩不佳的现象,前苏联巴班斯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包括“综合规划学生教养、教育和发展的任务”“研究学生并使教学任务具体化”“教学内容具体化”“选择最合理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区别对待学生”和“采取专门措施节约时间,选择最优的教学速度”等六个方法,其中,“区别对待学生”就内隐了分层教学思想。
二、辍学的起因:“同质教学”之“弊”
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主要还是班级授课制,按学生的入学年龄进行分班教学,有人把这种教学形式叫做“同质化教学”(Homogenizedinstruction)。学制为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即“六三三”学制。一般中考结束后,学生将按成绩填报志愿,进入户口所在地示范性高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简称“中职”)学习,少数学生则直接进入劳动市场。
1.要肯定“同质化教学”在特定时期的历史贡献。初中班人数多,班额普遍为50~60人。在过去几十年特定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国家经济建设急需大批人才,基础教育通过班级授课制实行统一的“同质化教学”,为高等学校与社会各界输送了数以亿计的生源和知识青年,促进了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社会分工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不仅需要高精尖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实践型技术人才。
2.要认识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同质化教学”形式明显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它忽视了学生个体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无法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质化教学”的机械性和滞后性阻隔了教师的创造力,窄化了学生的发展渠道。
3.要意识到“同质化教学”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内容選择的难易相关。蔡元培先生认为,传统的教学活动“是教育者预定一目的,而强受教育者以就之;故不问其性质之动静,资禀之锐钝,而教之止有一法,能者奖之,不能者罚之,如吾人之处置机物然,石之凸者平之,铁之脆者煅之;如花匠编松柏为鹤焉;如技者教狗马以舞蹈焉;如凶汉之割折幼童,而使为奇形怪状语焉。追想及之,令人不寒而栗。”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与掌握,犹如曝光速度不同的照相机,需要耐心等待。
4.课堂上常有两类学生容易被教师忽略。一类是性格内向、不善发问的学生;另一类是虽不吵闹,但心不在焉的学生。当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会产生困惑。疑难不断积累,课后又无法得到及时帮助,学习出现停顿,就会拉开距离。再加上缺乏成功的学习体验,容易产生自卑感,失去学习信心,逐步造就“边缘生”。可见,“同质化教学”,与其说是“帮助”,不如说是“摧毁”。杜威说过:“只要千篇一律地对待儿童,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的教育学。……如果教育家不了解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就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假定计划是否有价值。”
三、高效的取向:分层教学之“利”
分层教学是基于不同学生在身心发展、知识水平和学习潜能等方面的差异性所提出,是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成长而采取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分层教学不仅利于教师的“教”,更利于不同资质学生的“学”。
1.分层教学能够因材施教。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指出了智力发展的差异性,但是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去对待,既要批判他“上智”“中等”和“下民”几个等级的封建立场,又要承认不同的学生在掌握同一种知识的过程中所付出的时间、掌握知识的速度快慢与质量高低是不尽相同的。教学起点应有高低之分,教学内容应深浅不同,教学方式也应多样化。孔子就是实行多样化教学的典范,有一次,当孔子的两名学生冉求和仲由同时向他请教“闻斯行诸?”即“明白了道理就马上行动吗?”他却给予不同的答案,站在旁边的子路感到很奇怪,于是向教师请教,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做事退缩不前,要鼓励;仲由的勇气超过常人,敢作敢为,所以提醒他要慎重。
2.分层教学有利于不同潜质学生的成长,扬长避短。教学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殊活动,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家长和学校之间、学校和社区之间进行并相互影响的“人学活动”。所以,“任何一种教学活动往往都是以某种人学观作为其理论依据的。”由于学生之间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发展水平不一致,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这个差异性。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既要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又要给发展水平超常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对待体、艺、音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专门的教室并加强管理,开设第二课堂或课外辅导,对学有专长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全天候开放,让学生有展示才艺的机会。
3.有利于学生多样化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马克思认为,当人类进入以“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人的基本特性和资质能力”就会存在差异。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而是指“人在才能、思维、情感和意志诸方面发展的普遍性及个人丰富的内在差异性同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的统一。”强调的是个体得到尽可能充分地发展。
四、路径的生成:实施分层教学之策略
初中阶段,学校在加强基础文化学科教学的同时,应根据学校实际开设综合实践课、科学课或选修课等,让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有自由施展的空间,引导学生规划未来。
1.引导学生做好发展规划,因势利导。通过学业与职业意向调查分析全面掌握学生的能力情况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依据。通过多次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详细解析分层教学的意义和利弊,让学生家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进而得到家长支持;然后再通过班会由班主任向学生家长介绍学生学业情况以及学生后期发展的可能性,让家长对自己的子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定位。(1)要鼓励具有不同潜力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2)通过与学生及其家长沟通,解读职业教育政策,对职业教育有正确的认识,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分层教学对未来发展的积极意义,从而由被动适应走向主动;(3)国家要有相关政策,从制度层面吸引学生愿意“分流”。要借鉴德国和日本的教育分流经验,为有利于建立“枣核型社会”,政府要给职校毕业生提供超过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便利。只有让技工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不逊色于大学学历持有者,消除职场中白领与蓝领在收入与社会地位上的差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现实冷淡的问题,分层教学才有可能。
2.充分开发教师的创造力,优化师资。学习能力相对平均的学生集中上课,更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分层教学能使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确定知识容量和安排讲课进度等方面更符合学生的需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十分注重启发式教学法,他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达到“心求通而未能之意”(愤),“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悱)的状态,才适时地给予点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把要表达的话语说出来。如果学生不能积极思维、举一反三,教学就应该先停止,强迫灌输是无效的。《学记》强调学生“善问”和教师“善待问”,要求教师明确“君子之教,喻也”的教育方法。教学进度一切以学生实际出发。
3.教学活动要始终坚持心中有学生,“以学定教”,做到“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学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上课前,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创新教学设计,要有问题意识;课堂上,要充分体现教学的平等性、开放性、创生性、交往性、参与性、直接性和互动性,让师生通过教学互动,营造生态课堂,在对话中发生心灵上的连续碰撞,从而生成学习智慧获得新知;课后,要及时巩固,要运用教學论的原则处理好两个“关系”:(1)处理好“学—思—行”的关系;(2)处理好“教学—发展”的关系。分层教学特别强调要给学生提出适当高于当前水平的教学要求,坚持发展性教学五条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和使全班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原则。处理好了“教学—发展”的关系,就意味着把握了教学质量提升的精髓。
4.有效利用学生之间的智力资源,学会合作。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教师的高投入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是影响课堂的积极因素。“教的动力不断地转化为学习动力,学习动力也不断地转化成教的动力。……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可增强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的积极态度、幽默的教学语言常常能有效地感染学生,调动学习兴趣。在师生关系平等、教学气氛融洽的对话教学中,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共同探究,师生两方也只有在这种活力四射的生命课堂中才能共享生命价值的提升。
总之,分层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分享读书的快乐,能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赢得更多提问、思考的机会,利大于弊。更重要的是,实行分层教学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与学科教师交流、沟通和展现自我。此外,教师对学生的微笑和称赞、对学生的肯定和信任更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动力,从而产生“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理想状态。分层教学的全面实施,能彻底改变所有学生的学习状况,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9-03.
[2]李森,伍叶琴.有效对话教学:理论、策略及案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05.
[3]韩洪文,田汉族,袁东.我国大学教学模式同质化的表征、原因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2(09).
[4]田瑞云.同质—差异—同质—异步教学试验新探[J].泰安师专学报,1999(05).
[5]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6]纪旭.走出生命的沼泽地:试论班级边缘生的形成和转变[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7]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1.
[8]李浴华.论语注译[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09.
[9]杨小微,张天宝.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7.
[10]赵卫.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含义的重新理解[J].哲学研究,1990(04).
[11]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09.
[12]陶行知,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05.
[13]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05.
[14]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
注:本文系西南大学2014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项目“义务教育阶段文科学业质量标准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SWU140934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龙安保,男,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作者单位 重庆北碚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編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