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之花在教学中处处绽放
2014-08-20张秀芳
张秀芳
摘 要: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和对策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读。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说明了“讀”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蒙童入学,文义不懂,先把《三字经》《百家姓》读得滚瓜烂熟。及至年岁既长,“四书”“五经”也往往读得倒背如流。这种“死读”当然有其弊端,然而这种“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但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常常被教师的过分讲解所代替。由于受考试成绩的影响,语文教学带上了功利色彩。
一、教学现状
现状之一:重讲轻读,重问轻读
现阶段一个普遍的情况是,朗读教学不被师生重视,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功利思想影响。一些师生的观念不正确,思想上认为朗读不重要,考试也不考。教师往往很难把心思用在怎样省时高效的指导朗读上来,很多朗读也只是流于形式,更难说教师能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范读了。无声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索然。课堂上老师更注重讲和问,更注重对内容的理解。拿到一篇课文,老师就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目的就是为了疏通课文的情节,理解文章的内容。有的老师甚至拿出往年的中考题,通过讲题的方式来处理教材,根本就“挤”不出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成为根本得不到师生关注的“丑小鸭”,更谈不上学生的个性阅读。朗读训练上的缺失,使语文课失去了它的原汁原味。
现状之二:目的不明,要求不清
备课时,我们虽然都设置了三维目标,但是却很少涉及朗读训练的目标。这是由于老师对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楚。很多时候课堂上的朗读都带有很强的随意性,要求不是过高就是过低,老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也不具体,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读的怎么样。事实上是老师对文言文的朗读指导更细致、更到位,老师对文言文的朗读重于现代文,因为每年的中考题中有一个小题是考查文言文中句的节奏划分,占二分。
现状之三:指导无方,效率不高
目前朗读教学指导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抽象化、简单化或以录音代指导,缺乏老师的具体指导和示范朗读。比如,一位老师执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结尾处这位老师想升华一下课堂,便问:哪句话把“天涯沦落人”的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感受与苦楚传达得淋漓尽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教师趁势指导,读这句时,要读出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感伤之情。学生齐读以后,老师不满意,启发说还要读得再伤感一些。学生依旧读不好。假如,这时老师能抛砖引玉,示范一下,再创设一下情境,学生读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又如,我在执教《黄河颂》一文时,我也知道学习本文应以诵读为主,通过大声的情感朗读,学生感受黄河的英雄气魄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可是我采取的方式也是简单地用录音代指导,在朗读环节上备课不充分,功夫不到,进了课堂感觉力不从心。
二、采取措施
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我认为要改善朗读教学的现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从思想上重视朗读
叶圣陶说:“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说:“非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铿锵之美,音乐之美;非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起承转合,急迫舒缓。”这些话都强调了朗读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反复朗读是对文本咀嚼享受的过程,只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讲解是难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的。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对于百草园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是那么的美好:那景色优美的大自然,那充满诱惑的传说故事,那雪地捕鸟的乐趣,都让我们读者为之赞叹和神往。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甚至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掘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走近作者。
又如,《最后一课》的最后一部分,即下课铃响时,韩麦尔先生表情的变化,语言的哽咽,写字的遒劲,挥手的无力这些细节的描写,就可通过逐句逐段朗读时的感情处理,使学生进入文章的感情中去,从而自然而然地体会出韩麦尔先生复杂的心情。比如,“放学了——你们走吧。”一句,指导学生读出破折号延缓语气的作用,体会韩麦尔先生难以割舍的情感,这样比单纯地讲解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2.明确朗读的目的要求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然,同样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各年级的要求也不同。教师必须明确所教年级在朗读上要达到的要求,明确了朗读的基本要求以后,再通过步步深入的指导和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必然会不断提高。
朗读训练的要求因课而异,比如,《邓稼先》一课朗读的要求是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安塞腰鼓》则是培养学生痛快淋漓地朗读能力,读出文章大气磅礴的气势,释放出自己的个性。
我相信,随着语文教育界对朗读教学的日益重视,随着语文教师阅读理念的加深,朗读教学的春天一定会来到,在和风声、雨声、分数声的斗争中,动人的读书声一定会响彻校园。
(作者单位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新市镇中学)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