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整合教学之教学案例
2014-08-20马文静
马文静
【教学设想】
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采取按书本排列顺序,逐次讲述的方法按部就班,可成效并不见得好。教师不厌其烦,学生还不买账。就拿高一学生本应驾轻就熟的以人物为中心的文章写作来说,总是难以达到感人肺腑的效果,什么“引人发笑”“潸然泪下”,似乎都成了“桃花源”似的设想。有些较“钻”的学生就会问了:“老师,你能给我们举一些成功塑造人物的文章、片段吗?”“所谓的成功究竟指的是什么呀?”“如何才能达到所谓的成功呢?”……“哦——”不知者不怪,原来并不是学生不想学好,而是找不到路啊!
适逢正在进行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一花一世界”这一板块的教学,我就想利用书上现成的《金岳霖先生》和《亡人逸事》两篇文章,采用“并列”“归纳”整合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深切体悟细节描写在写人记事类文章中的“传神”作用,并适时对以前所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进行品鉴,最后让学生当堂练习、展示,将所学化为能力。同样的课文,换种方式来传授,希望能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教学目标】
1.体悟写人记事类散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写作中恰当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
体悟写人记事类散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
并列式、归纳式。
【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具有情景交融意境美的写景状物类散文《荷塘月色》和《听听那冷雨》,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写人记事类的散文《金岳霖先生》和《亡人逸事》。
二、教学过程
1.《金岳霖先生》
师: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金岳霖先生给你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生:有趣、幽默、怪、好玩、重感情等。
探讨题:“有趣”“怪”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讲出你的理由?
样子有点怪(呢帽、眼睛、黄夹克)——好笑滑稽
提问方式怪(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提问方式独特
回答问题怪(以希奇古怪的问题回答希奇古怪的提问)——答问幽默
玩的方式怪(枯燥的学问他觉得好玩)——执著
治学态度怪(对话式教学像苏格拉底一样,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生活习惯怪(讲座时停下来捉跳蚤把玩)——不拘小节大有六朝名士扪虱而谈的遗风
(师:扪,按。一面捺着虱子,一面谈着。形容谈吐从容,无所畏忌。出处《晋书·王猛传》:“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他和云南斗鸡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试水果的大小——孩子气十足,充满了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师:“重感情”又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讲出你的理由。
生:给逝去的人林徽因过生日——重情。
师:其情也特别的深,特别的纯粹,特别的真挚,特别的伟大。第十段中说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这缘于他对林徽因真挚深沉的感情。
(师:林徽因是个建筑学家、作家、诗人,风华绝代,聪明过人,她嫁给梁思成后,金先生为她终身未娶,将爱情转化为友情,与梁、林夫妇结为友谊深厚的朋友,和他们一家始终比邻而居,给他们照顾孩子。在林徽因死后还給她过生日,可见金先生重于情深于情。)
师:《世说新语》上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如果这个我辈能囊括一些人的话,金先生算一个吧,我们也就算最下不及情的那一类吧。意思就是说:圣人们能达到忘情的境界,而下等人则没有理解“情”的能力与资格。“情”所钟爱的,正是我们这些人啊。
生:林国达溺水而亡后,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叹惋林国达死了很不幸之余,竟然一节课都没有笑容。
师:学术上聪明过人,在现实生活中,却让人发笑,率真可爱,不拘小节,自由随意,孩子气十足,有趣而率真。
师:外貌、语言、动作都属于细节,汪曾祺就是通过一连串的细节描写,展现了金岳霖独具特色的个性。
2.《亡人逸事》
探讨题:《亡人逸事》中,作者精心选择了四个片段,分别是……
(多媒体)缘定(天作之合)、初识(婚前回避)、持家(为人妻母)、临别(临终话语)
每一部分中都有哪些表现其个性和品质的细节?
生1:缘定时她“点头笑”,表明她对婚姻的满意。
生2:初识时,一个“盯”字揭示姑娘急于想见“我”的心理,而“跳”“走”“钻”生动传神地刻画了那个年代未婚夫妻初次会面腼腆、害羞的神态。从一个侧面也展现出作者对婚姻的满意。“严肃地说”突出了妻子作为农村妇女浓重的礼教观念,同时也表现了她的质朴。
生3:持家这一部分中回家诉苦、背瓜摔倒、纺织粜卖、整夜抱孩均展现出了妻子的勤劳。
生4:临别时还记得我曾经送她的两丈花布,表明夫妻恩爱。
师:在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不思量,自难忘。而这些回忆,正是由于作者的真情流露,使文章的细节充满了真实感,才具有如此感动人心的力量。
三、(多媒体)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多媒体)金圣叹说:“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师:古人为了画老虎,深入险地在树上搭棚,日夜观察;有人为了画牛,把自己打扮成牛,深入牛群,以便做到“以牛观牛”。只有具备了这种辨细察微的精神,我们的细节描写才不会失真。)
师:好文章之所以能感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贺知章“笑问客从何处来”综合运用情态细节和语言细节,在一“笑”一“问”之间,把老归故里人不识的凄凉,生动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多媒体)《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段话:“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生译)
师:作者妙用动词“刺、掷、蹍、啮、吐”,进行典型的动作描写,用“怒、瞋”作神态刻画,仅五十余字便将人物急躁无比的性格活画了出来。
(多媒体)初中课文《童趣》的作者清代文学家沈复曾说:“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四、师:回想一下,以前我们所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还有哪些
(多媒体)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的《背影》(动作)
师:这一连串的动词表明了什么?
生:艰难的动作,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感情。
(多媒体)《祝福》中四次出现“我真傻,真的……”(语言)
师:只有五个字,虽简单,却能清晰地反映出祥林嫂内心的……
师、生:痛苦和自责。
(多媒体)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世说新语》(语言、神态)
译文:桓公北征(伐燕国),经过金城时,看到以前为琅琊内史时种下的柳树,都已经长成十围之树了(柳树十围,就快要干枯了。将人比物,顿感时光飞逝,暮年晚景,抚今追昔,不免慨叹。)感慨道:“树都长这么大了,人怎么受得了呢!”他攀折柳树的枝条,不禁泪水长流。
师:运用语言和神态描写展示出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师:再如《儒林外史》中有严监生临死前两茎灯草的细节也极为脍炙人口……(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动作、语言、神态)
师:为什么举着两个指头?
生:燃了两茎灯草。
师:断气竟然和是否灭一茎灯草有关联,似乎在说“你不灭,我就不断气。”其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形象跃然纸上。
师:还有《范进中举》中范进喜极而疯的细节。夸张,但却典型,因为它……
师、生: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范进为科举而读书,为科举而活着,中举后喜极而疯的科举禄蠹形象。
师:细节的魔力令人叹服,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五、习作修改
师:到这,同学们对细节描写应该有了一个更明确的认识,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现在前后四人一小组,对前面我们所写的班级学生的细节片段进行修改,推举一人出来展示(一定要让大家猜出哦)。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汪曾祺用精彩的细节写出了金岳霖先生的真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风采。作家孙犁用朴素的细节,表现了对亡妻深切的怀念。细节是美的源泉,是生活的放大镜,细节是文章的生命,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次回头、一种姿态,都能真切地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或精神品质,如果缺乏具体生动的细节,文章就会平淡乏味,缺少表现力。
滚滚红尘中的我们,也许被岁月的风沙磨砺得粗糙、世俗。但那些动人的瞬间很可能会成为我们记忆中的永恒,希望大家用眼、用心去捕捉生命中那许多花开的细节。
【教学反思】
课堂上多次出现已久违的笑声。同样的课文,换种方式来传授,竟然带来如此不一样的效果。“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老祖宗没有骗我们啊!为什么教书这么多年才恍然大悟呢?悔矣。在这堂课上,“细节描写”在写人记事类散文中的作用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较之以前的告知,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应该说,教学设想已达到,教学目标已完成,自我感觉整堂课是成功的。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