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借助心理学的 理论和技术设计任务驱动教学
2014-08-20高培林
高培林
摘 要:通过信息技术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但是,在设计和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何注重学科渗透,充分挖掘学科教育中包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使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必须分析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兴趣的原因,并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心理学;理论;技术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支持信息技术的学习,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等等,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由于社会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程也成了一门急需普及的基础课程,但是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往往会感到入门难,深入学习更难,这无疑是给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运用很多心理学知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感兴趣的原因
中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对实践操作类课程的愿望,促成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浓厚兴趣。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很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多,这也是学生喜欢信息技术学科的又一原因。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上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是他们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最大体现。
二、提高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心理学基础
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更好地激发和鼓励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要想让学生的学习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必须让学生有成就感,即必须激发并维持其成就动机。所谓成就动机是指个人愿意去做,去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简言之,即为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其主要有三方面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因为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想获得自己所附属的长者的赞许和认可,取得应有的赏罚分明的欲望。
三、信息技術课堂中应用心理学的具体措施
1.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也是任务驱动法的一种策略。这个过程就是“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应当有适当的梯度(即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安排)、密度(指一节课内讲授的分量要适当)和难度。
(2)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真正的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有用的任务进行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学习效率高,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
(3)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在开展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学生通过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而去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知道之前的学习过程在哪个环节偏离学习目标,明白接下来该做什么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地将学习结果反馈给学生。
(4)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作业效果予以表扬和适当的批评,可以使学生获得被关注的心理满足感。进行正确的表扬和批评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使学生对评价有正确的态度。只有对分数持正确的观点,分数才能起积极的激发学习的作用。(2)评价必须客观、公平和及时。若评价不公正会使评价产生相反的结果。(3)评价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性格特征,对自信心差的学生应更多一些鼓励与表扬,对过于自信的学生则应更多地提出要求,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不足。
2.运用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有实验数据显示,学习与注意力之间,有极具意义的交互关系。当注意力最高时,所显示的学习兴趣也越高,注意力最低时,学习兴趣也最低。中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感到单调,尤其是在学习理论知识时表现突出。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讲授理论势必会显得单调,如果教师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先给学生留下一些“疑问”和“悬疑”,然后通过理论的学习来找到这些“悬念”的答案,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教师在讲计算机病毒时,学生可能不理解,计算机怎么会“生病”呢?计算机病毒和我们通常所说的病毒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可能带着这些疑问,去上网或者查阅相关书籍,弄清楚它们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心,一定要把二者的区别找出来,于是预期的教学效果达到了。
3.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心理需求
在任务的设计上,不但要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而且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努力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各种心理需求。每个学校都建立了有关心理辅导的网站,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学会使用这些网站的内容,进行自我心理测试,学习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并且告诉学生如果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帮助时,可以在这些网站上跟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进行交流,这样彼此不见面,可以最大限度地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许多面对面不好交流的问题也能在网上解决。
4.教学过程中注意个体差异
由于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着差异,所以对待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态度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那些对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已经产生心理饱和的学生,任务驱动的教学可以灵活设计:
(1)课堂教学中采取分层推进的方法
所谓分层推进就是指要让学习上有不同要求、不同基础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努力使学生向更高的目标不断推进。
(2)开展社团活动或者让学生自己组建兴趣小组
社团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学会协作学习,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所做的作品。而开展兴趣小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定方向,选择自己的组友,共同探讨,取长补短。
(3)定期举行阶段性校内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市、区信息技术比赛
通过各种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持之以恒,不断进步。
部分学生比较喜欢玩游戏、聊天。信息技术课并不像其他课那么紧张,它应该是轻松的,学生可以上网。但上网的目的是浏览网页、新闻或者查资料。对于一些上网实践课,一定要有要求,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上网时间,适当限制他们接触网络的次数和时间。
总之,只要我们抓住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和任务驱动法的设计策略,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将方法和操作进行有效的整合,不但能够较好地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扆林彦.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J].山西电教,2007(4).
[2]秦毅.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3]陈鼎明.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1).
注:本文系兰州市教育科研“十二五”2013年度教师“个人课题”阶段性成果。立项通知文件编号:兰教规办[2013]9号。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树人中学)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