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体育文化思想的内容概貌及特征
2014-08-20祝娅黄依柱
祝娅+黄依柱
摘 要:毛泽东体育文化思想是毛泽东体育思想的精髓与重要组成,也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亮点与重要分支,其内容概貌涵盖体育文化的本质论、方针论、功能论、原则论、主体论、能动论、关系论与方法论等8个主要方面。进一步研究表明,毛泽东体育文化思想具有人民性、哲理性、科学性、完整性、批判性与实践性等6个主要特征。传承与弘扬毛泽东体育文化思想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关 键 词:体育文化;体育思想;毛泽东
中图分类号:G80-05;A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3-0013-04
毛泽东(1893—1976年)是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与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化学者、诗人和体育家。研究认为毛泽东体育文化思想指其通过文化思辨与具体实践对体育文化现象的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或观念。毛泽东体育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社会时代背景的制约,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渲染,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马列主义文化思想的引领及个人的体育文化思考与运动实践等。因而,对于毛泽东体育文化思想及其在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建设中的重大意义研究成为学界高度关注的热点。
1 毛泽东体育文化思想的内容概貌
1.1 本质论
毛泽东的体育文化本质论是他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对体育这一文化现象根本属性总的看法。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对体育有着极大热情和特殊爱好,在“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1]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毛泽东通过个人的体育实践和独特文化视角的观察总结,形成了对体育文化本质的独到见解。在1917年著述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出“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的观点,深度剖析体育文化的内涵。进而,他认为东西方体育发展皆为“精究生理,详于官体之构造,脉络之运行,何方发达为早,何部较有偏缺,其体育即准此为程序,抑其过而救其所不及”,体育的本质文化属性是为促使民众身体的协调全面发展,通过体育锻炼达到抑过补缺的目的。同时,毛泽东[1]还深刻阐述了体育与德育和智育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的科学论断。经历了长期的革命斗争和革命建设的洗礼,毛泽东更为深刻理解了体育文化对于改善民族体质,健民强军的重要意义。1954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有关体育运动工作会议上指示:“改善人民健康的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任务。”[2]由此可见,毛泽东从青年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对体育文化现象的根本看法始终指向民族健康与国民体质,这不仅表明毛泽东的政治主张是“为人民服务”,更是毛泽东体育文化思想的本质特点。
1.2 方针论
早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提出了“三育并重”的观点,在“今人多偏于智”的时代背景下独树一帜地强调体育教育的作用与价值,对于当时青少年体育文化教育的开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早在1942年5月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毛泽东[3]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这不仅是文艺工作的方向,亦成为以延安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的体育工作方针。同年,毛泽东[4]题词“锻炼身体,好打日本”,进一步为体育锻炼直接服务于当时的民族战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面对新中国的建设大潮,毛泽东在1951年发出“健康第一”的指示。次年,毛泽东[5]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新中国体育事业起步、突破、发展制定根本方针。1957年,毛泽东[6]提出学生要成为:“既能文,又能武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同年,他还连续两次写信给马叙伦教育部部长,强调:“要把学生健康放在首位,学习次之。”[7]1965年毛泽东亲笔写信给时任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指出:“学生的学习任务过重就会影响身体健康,学习再好也没用处。”[8]他从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出发,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并使之成为国家的教育方针。指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9]1969年5月,毛泽东在湖北武汉调研时,中央警卫团一中队与东湖客舍队进行了两场篮球赛,赛后,毛泽东对一中队的战士说:“双方打球是友好比赛,活跃文体生活。……友谊第一,比赛第二。”[10]由此可见,毛泽东关于“三育并重”教育方针既源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时代要求,也源自他对体育这一特定文化现象的理性思辨和关于体育文化本质论逻辑演绎的合理结果。
1.3 功能论
早在1917年,毛泽东[1]在《体育之研究》中论述“体育之效”时就提出了“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等科学论断,深刻阐释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一是“体育之效,则强筋骨也”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人之身体是可以通过体育锻炼以达到“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目的;二是“非第强筋骨也,又足以增知识”,体育锻炼不仅仅能够强健体魄,而且有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作用;三是“非第增知识也,又足以调感情”,阐述了调节情感也是体育重要的功能之一;四是“非第调感情也,又足以强意志”,毛泽东[1]在论述体育之效时谈到“体育足以强意志”,不吝以“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对其评价,“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可见毛泽东认为体育之效不仅在于“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更能磨练人的意志,塑造健康的人格与坚强的品质。正是基于对体育文化功能深刻体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工作期间常年坚持冷水浴,直到晚年仍多次畅游长江并坚持游泳,写下“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11]的豪迈诗篇。
1.4 原则论
毛泽东认为不论体育锻炼还是体育教学都是有其特有原理原则,他用“有恒,一也;注全力,二也;蛮拙,三也”高度概括“夫体育之原则”。不仅如此,他从青少年教育的角度出发主张“小学之时,宜专注于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强调“体之发育”的观点,并结合“学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此之谓也”归纳总结了体育文化教育的原则。毛泽东[1]针对体育锻炼的初学者提出:“运动之进取宜蛮,蛮则气力雄,筋骨劲。运动之方法宜拙,拙则资守实,练习易”的观点,阐述了进行体育锻炼是有规律可循有原则可依的,做到了“有恒;注全力;蛮拙”这三点必能达到体育锻炼的效果。毛泽东[1]主张“小学之时,宜专注于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教学原则,并提出“学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此之谓也”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了体育教育要有严密的教学步骤,不能粗枝大叶,本末倒置。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写了一副对联劝同学们注意学习锻炼身体的方法,曰“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这副对联是毛泽东高度重视体育原则的生动体现。
1.5 主体论
毛泽东[1]针对当时体操课中不顾学生实际情况的现象,指出“浪桥所以适于航海,持竿所以适于逾高,游戏宜乎小学,兵式宜乎中学以上,此应诸方之用者也。”一方面体现了毛泽东“因材施教,量材施教”的观点,另一方面体现了其“学生为本”的体育教育思想。1937年,毛泽东[12]在落实相关教育政策上指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就要组织各种补习班,扫盲运动,体育活动等。”1951年,毛泽东命令所有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教职工都要重视体育锻炼,杜绝出现忽视学生健康的现象[13]。1954年,毛泽东[2]指示:“改善人民健康的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任务。”1959年,毛泽东又指示“全国各行各业一定要参加生产劳动”,并提出“劳动也包括散步、游泳、登山、广播操等活动”。①1960年,他又进一步强调:“要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14],并号召:“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这些科学论断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人”的高度关注,体现其“民”是体育之主体的观点。
1.6 能动论
毛泽东一贯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体育亦是如此。指出:“欲图体育之客观,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1]。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解释了内因即人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是主导。唯有让国民自觉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真正达到增强人民体质的目的。同时,毛泽东[1]指出:“学校之设备,教师之教训,乃外的客观的也。吾人盖尚有内的主观的。苟自之不振,虽使外的客观的尽善尽美,亦犹之乎不能受意也。故讲体育必自自动始”,强调学校和教师只是客观条件,只有主观上有了锻炼的要求,才会有锻炼的效果。毛泽东在苏区时,为加强对学校体育的指导,提议设立学校体育训练委员会,并教育学生说“你们在课后应多参加体育活动,这样身体才会长得健康。”[15]196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运动”,②充分体现了他对培养人民群众的运动自觉,增强主动锻炼动机的愿望。
1.7 方法论
毛泽东早年将体育运动方法称为“养护”,即保护人们身体不受损害,通过开展各种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在谈到养护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作用时,他认为:“成人宜以锻炼为主,养护为辅”;“儿童以养护为主,而以锻炼为辅。”[1]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进行与之年龄相符的体育项目,不可使运动负荷过重而损害身体。他撰文阐述锻炼养护之法时指出“盖此事不重言谈,重在实行,苟能实行,得一道半法已足,曾文正行临睡洗脚、食后千步之法,得益不少”[1],说明了注重日常细节的养护与锻炼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他还强调“少者不必不善,虽一手一足之屈伸,苟以为常,亦有益焉”[1],不能因为“小”、“少”而不为,岂不知点滴的身体锻炼积累对身体的养护也是有着重要的作用。青年毛泽东身体力行,经常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并总结出了很多锻炼的技巧与方法,如“最好于才起临睡行两次运动,裸体最善,次则薄衣,多衣甚碍事”“日以为常,使此运动之观念,相连而不绝,今日之运动,承乎昨日之运动,而又引起明日之运动。每次不必久,三十分钟已足”[1]等。毛泽东一生不仅积极投身体育锻炼,为广大青年树立了榜样,而且通过其广泛的体育实践总结出了一系列科学体育锻炼与养护方法。
1.8 关系论
毛泽东是一位哲人,他在体育文化诸问题的关系上均有精辟的论述。一是关于身心关系,毛泽东[1]认为“体”、“智”、“德”是相互影响的,“身”与“心”的相互协调互动才能达到更好的锻炼身体效果。并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强调“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进而又说:“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由此可见,“身心并完”是毛泽东对身心关系的科学理解。二是关于体质强弱关系。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重点论述了体质强弱变化的关系。他指出:“今世百科之学,无论学校独修,总须力能胜任。力能胜任者,体之强者也。不能胜任者,其弱者也。强弱分,而所任之区域以殊矣”,强调世间没有绝对的“强”与“弱”,只需正确对待,通过科学的手段与途径达到“力能胜任”便是“强者”。他认为人体质的强弱变化有其客观规律可循,即“此盖非天命而全乎人力也”,体质的好坏不是生来就决定的,是可以后天努力,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不断增强的。由上可知,毛泽东对涉及体育文化诸种现象之间的关系均有独到的文化思辨及科学见解。
2 毛泽东体育文化思想的基本特征
2.1 人民性
毛泽东力行并研究体育,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均指向人民群众的体质增强与健康幸福。在毛泽东的体育文化思想体系中,其“本质论”关注的是国民的“养生之道”和“健康第一”;其“方针论”阐述的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其“功能论”诠释的是体育文化对于国民的健康促进作用;其“主体论”强调的是广大民众是体育的主体;其“原则论”、“能动论”、“关系论”与“方法论”亦无一不是为人民大众增进健康与增强体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方法。所以,人民性是毛泽东体育文化思想的显著特征之一。
2.2 哲理性
毛泽东的体育文化思想涵盖众多哲学范畴,充满了文化思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的多处论述就体现其深厚的哲学功底,如“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欲图体育之客观,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1]等。其体育文化思想体系中的“能动论”、“关系论”与“主体论”等更是深邃的哲学命题的具体体现,所以,哲理性是毛泽东体育文化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
2.3 科学性
毛泽东的体育文化观符合马列哲学原理,符合体育科学原理,符合体育文化内涵与发展规律,如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的认知论,科学界定了体育文化的本质,提出“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的观点,他亦运用现代体育科学理论阐述“精究生理,详于官体之构造,脉络之运行,何方发达为早,何部较有偏缺,其体育即准此为程序,抑其过而救其所不及”的观点,所以,科学性是毛泽东体育文化思想的又一基本特点。
2.4 批判性
毛泽东的体育文化思想的形成与他对当时的教育弊端的批判戚戚相关,如“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犹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况弱者乎?”;“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精神受无量之痛苦,精神苦而身亦苦矣。”[1]等方面的论述,表述了毛泽东对当时体育文化教育种种弊端的不满与批判。毛泽东体育文化思想作为一种批判利器,有助于警醒国人,防止体育文化教育的异化,所以具有批判性。
2.5 实践性
毛泽东的体育文化思想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能够切实解决我国体育的实践问题,引领中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毛泽东通过其体育文化思想中的“方针论”,规划了我国体育发展的大政方针;通过其提出的“原则论”,阐明了体育文化建设的基本原理。更令人钦佩的是,毛泽东一生热爱体育并力行体育,为人民群众树立了力行体育的光辉榜样,他年届50仍不畏严寒,进行冷水浴;他一生喜欢游泳,曾13次畅游长江。毛泽东正是通过体育实践来表达一种人生方式与境界,所以其体育文化思想极具实践性。
毛泽东体育文化思想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深化体育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托与源头活水,所以,深入学习与研究毛泽东体育文化思想并予以传承与创新,是当下扎实推进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发展繁荣的重大课题,亦是促进 “人民身体健康”并实现中国体育梦的一项重大任务。
注释:
① 毛泽东关于枚乘(七发)的批语,1959年8月18日。
② 毛泽东《中共中央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1960年3月18日。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 体育之研究[J]. 新青年,1917,3(2).
[2] 荣高堂. 当代中国教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4.
[3]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C]//毛泽东选集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61-865.
[4] 毛泽东. 解放日报[N]. 体育专刊:1942-09-09(4).
[5] 毛泽东文集: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8.
[6] 周世钊. 毛主席青年时期锻炼身体的故事[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78.
[7] 毛泽东书信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81.
[8] 中央教科所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 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89.
[9]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毛泽东选集:5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58.
[10]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由来[EB/OL]. 2010-12-03. 中国青年网,http://wenhun.youth.cn/ whpl/
201012/t 20101203-1418056.htm.
[11] 江涛. 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哲学内涵探析[J]. 岱宗学刊,2003,7(4):4.
[12] 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33.
[13] 姚绪忠. 毛泽东体育思想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32.
[14] 毛泽东选集: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5] 曾飙. 苏区体育史[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