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2014-08-20孙云晓
孙云晓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而实现这一目标特别需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果我们还不重视习惯养成,德育可能仍会是一壶烧不开的水。当然,习惯养成并不是简单的事。让孩子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我们今天就来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良好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关系
良好行为习惯是孩子能力发展的重要生长点
研究与实践表明,良好习惯是儿童能力的重要生长点,儿童自幼养成的某些好习惯往往能转化为某种能力,而某些能力的形成,则需要以一些良好的习惯为基础。
教育家叶圣陶对此的论述非常精辟。他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因此,“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在我们的实验干预中,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等习惯的活动之所以能有效地改善孩子的人格发展,是因为我们通过对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自然而然地扩大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同时,他们积极友善的行为方式也赢得了他人的回应、帮助和支持,从而获得了对自己的肯定和信心,这正是能力的增长,促进了他们人格特质向多个维度的积极发展。
习惯是实现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少年儿童如果养成了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会终身受用,成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李红是国际奥委会的专职官员,她很年轻也很幽默,她常说:“我是从小跑着进入国际奥委会的。”
出生于天津的李红,七岁那年开始跟着爸爸跑步,养成了非常好的运动习惯。一跑就跑到高中毕业。考上清华大学之后,仍然坚持每天下午四点在操场上跑一万米的习惯。后来,她到美国读书,先到加州后到哈佛。
国际奥委会总部设在瑞士,在寻找驻中国的首席代表时遇到了困难,因为这个职位的要求很高:得通中英文,得熟知中西方文化,得懂工商管理,还得是体育行家。后来有人推荐了李红,奥委会对她非常满意,很快任命她为驻中国的首席代表。你看,一个最简单的运动习惯成就了她一生。
习惯促进了儿童人格特质的形成和人格结构的优化
人格是由各种特质组成的,特质通常是稳定的、不易改变的。人格特质除了一部分是受遗传的影响外,大多数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如何帮助儿童养成调整自己不良情绪和控制情绪化行为的习惯,获得较高的情绪稳定性人格特质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多发掘和鼓励他们的积极表现,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小的时候曾患有口吃,他3岁的时候,说“妈妈”和“爸爸”都很吃力。有一天,他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丘吉尔的口吃受到了同学的嘲笑,愤怒的他从此立志要成为一名演讲家。他的父母则建议他先养成一个良好习惯,用好习惯来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于是丘吉尔开始每天对着墙上的大镜子练习说话,一天天过去,他最终成为了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家。
或许正是感受到了习惯对自己人格的影响,在写给儿子的信中,丘吉尔引用了父母对自己说的话:“你应该养成好习惯,因为好习惯会构成人的性格。优秀品质的形成是有意识地付出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的结果,它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直到变成一种习惯。”
习惯养成的重点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素质教育中,应该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使他们主要在思想道德、能力、身体、心理等几个方面形成一系列优良的素质。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基本内容应该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即做人、做事和学习。
在我们所承担的教育部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的研究结果中,相关专家将少年儿童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归结为12项重点内容—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这12项重点内容对应着12项重要的人格特质指标。(见表1)
这12项重点内容具有人格化特点,它们不是具体的行为习惯,但是它们的形成需要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具体的行为习惯为基础。比如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就要求学校和家庭经常对孩子进行相关方面具体行为习惯的培养,如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积极为他人服务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研究,相关专家对这12项重点研究内容包含的相应的主要具体行为习惯作出了示例。(见表2)
良好的习惯最终要体现在优良的外在行为上。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个体的行为,其生理上的机制主要有无条件性(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和条件性(条件反射)两种类型。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由条件反射类行为组成,是个体受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对少年儿童来说,有明确目标的教育训练对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有必要的,合理地使用各种强化手段和方式是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行为训练的有效性不仅有赖于培养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即符合主体(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客体(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而且还有赖于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习惯培养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习惯对于人格的培养和优化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习惯的培养也是有着科学的方法和步骤。我们课题组总结出了习惯培养的六个步骤。
第一步—提高认识,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认同、兴趣和信心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2013年8月22日,《华商报》报道了一名高考考生因为走错考场,坐在别人的座位考试,而导致高考语文被记“缺考”,成绩记为零分的新闻。
20岁的小雨是咸阳中学一名复读生。6月7日高考第一天,小雨本应在“文史类第一考场”考试,却因粗心跑到“单招综合类第一考场”。监考老师在入场检查准考证时没发现这一问题,巧合的是,当天本应坐在该座位的考生“弃考”……这一系列的“失误”直到语文考试结束后才被发现,但为时已晚。
上面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养成确认的习惯更会终身受益。例如,平时写完作业认真检查,考试的时候仔细审题,与别人有约的事情要牢记在心并提前落实等等。这样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会好,为人处世也会受到欢迎。而这些,需要家长和老师一起帮助孩子慢慢养成。
第二步—明确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
北京市史家小学的一个男孩子上课时把任课老师惹生气了,下课了全班同学都埋怨他。这个小男孩很懊恼,就去找他的班主任孙蒲远老师认错。
孙老师做过40多年的小学班主任,经验丰富,是位特级老师。在听了小男孩的话后,她说:“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嘛!那你准备怎么认错呢?”小男孩说:“我去给老师赔礼道歉,再给老师鞠个躬。”孙老师说:“鞠躬很好,会让对方知道你很有诚意。可是你会鞠躬吗?试一下我看看。”小男孩直挺挺地点了一下头。孙老师摇摇头说:“这不是鞠躬,这只是点头嘛,点头道歉缺乏诚意。”那个男孩愣住了,因为长这么大,他从来不知道鞠躬与点头有什么区别。
这时,孙老师站起来,给小男孩演示怎么鞠躬:挺胸抬头,双手自然下垂,然后上身向下弯曲与地面平行,这才是鞠躬。然后,男孩子虔诚地练习了多次,去给任课老师认错时果然被接受。
从孙蒲远老师的教育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学生不光要有耐心,还要细心,因为只有细致入微的指导,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好习惯。
第三步—适时进行榜样教育,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产生亲切而向往的感情
天津社科院的关颖研究员曾与儿子难以沟通,但儿子房间里贴了许多篮球明星乔丹的画像,因为乔丹是他心中的偶像。
后来,一向不喜欢篮球的关颖,开始与儿子一起看篮球比赛了,并且收集了许多乔丹的故事,这让儿子对妈妈刮目相看,自然亲近了起来。关颖发现,只要与儿子谈乔丹,儿子就心服口服,因为他对这个偶像有认同感、亲切感。
许多偶像的身上具有榜样的因素,如果善于挖掘这些因素,使偶像逐渐变为榜样,就可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关颖就是这样做的,她借助乔丹这个榜样的力量,使全家人和谐相处,儿子的发展也越来越好。
当然,孩子的榜样和偶像并非都是名人,更多的是他们的伙伴。因此,父母和教师既可以选择孩子喜爱的名人榜样,也可以选择孩子的优秀伙伴,只要发现他们的某些好习惯,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第四步—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某个良好习惯
美国的心理学家根据研究发现,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一种动作或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他们测算是21~90天。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总之是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牢。
孩子的习惯养成有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我们建议父母们采取一个办法,孩子要从小就开始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晚上睡觉以前,把衣服叠好,把鞋子放好,把自己上学的书包有序地整理好,都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孩子开始不会,父母可以指导,演示一下,然后弄乱了让孩子做。
培养习惯需要持之以恒,但开始的一个月是关键时期,过了这一个月,孩子就能够养成初步的习惯。
第五步—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在习惯培养中,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习惯如何评价。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发现情景测察、行为观察和人格特质测量是对习惯进行评价的比较好的方法。
情境测察法是当代心理学中使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研究人的行为方式的方法。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或反应。一旦相同的或类似的情境出现,就会自然地做出同样的动作或表现出同样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在相似的多种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某人的反应和行为方式,来判断其是否具有某种习惯。
行为观察法是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对孩子态度的变化、语言描述的变化、情绪反应的变化、动作准确程度的变化和外在控制力量的强弱变化和外在行为的变化等,进行跟踪观察和记录,通过分析行为变化及其他相关变化的程度就能对习惯是否养成作出评价。
人格特质的测量是从一个侧面揭示孩子行为习惯特点的方法。该理论认为,人格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结构单元,具有稳定性。人格特质与人的习惯反应有密切联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特质往往包含一组习惯或者一组习惯系统。因此,通过测量人格特质,也能对人的习惯做出评估。
第六步—形成良好的环境或风气,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我们培养孩子好习惯需要注意,一定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因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比方不能骂人,孩子如果骂人,全家人都不理他,就是好的环境。
有些父母在家里看电视,一集接一集没完没了,看得泪水涟涟。然后对孩子说:“孩子,别看电视,你要好好学习,写作业去。”这样的环境同样难以让孩子专心学习。
有个孩子曾经透露过父母看电视时自己的心态:父母看电视他不敢过来,但是他想看,他就把门开个缝儿,耳朵竖得尖尖的,用耳朵听电视,结果弄得自己身心疲惫,作业也没写好。所以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重要,如果一个大人都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那么这个家里的孩子更难以抵抗诱惑。
习惯决定孩子一生。最后,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名言: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我们通过培养好习惯来缔造孩子的健康人格。
责任编辑/杨艳利
2013年8月22日,《华商报》报道了一名高考考生因为走错考场,坐在别人的座位考试,而导致高考语文被记“缺考”,成绩记为零分的新闻。
20岁的小雨是咸阳中学一名复读生。6月7日高考第一天,小雨本应在“文史类第一考场”考试,却因粗心跑到“单招综合类第一考场”。监考老师在入场检查准考证时没发现这一问题,巧合的是,当天本应坐在该座位的考生“弃考”……这一系列的“失误”直到语文考试结束后才被发现,但为时已晚。
上面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养成确认的习惯更会终身受益。例如,平时写完作业认真检查,考试的时候仔细审题,与别人有约的事情要牢记在心并提前落实等等。这样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会好,为人处世也会受到欢迎。而这些,需要家长和老师一起帮助孩子慢慢养成。
第二步—明确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
北京市史家小学的一个男孩子上课时把任课老师惹生气了,下课了全班同学都埋怨他。这个小男孩很懊恼,就去找他的班主任孙蒲远老师认错。
孙老师做过40多年的小学班主任,经验丰富,是位特级老师。在听了小男孩的话后,她说:“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嘛!那你准备怎么认错呢?”小男孩说:“我去给老师赔礼道歉,再给老师鞠个躬。”孙老师说:“鞠躬很好,会让对方知道你很有诚意。可是你会鞠躬吗?试一下我看看。”小男孩直挺挺地点了一下头。孙老师摇摇头说:“这不是鞠躬,这只是点头嘛,点头道歉缺乏诚意。”那个男孩愣住了,因为长这么大,他从来不知道鞠躬与点头有什么区别。
这时,孙老师站起来,给小男孩演示怎么鞠躬:挺胸抬头,双手自然下垂,然后上身向下弯曲与地面平行,这才是鞠躬。然后,男孩子虔诚地练习了多次,去给任课老师认错时果然被接受。
从孙蒲远老师的教育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学生不光要有耐心,还要细心,因为只有细致入微的指导,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好习惯。
第三步—适时进行榜样教育,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产生亲切而向往的感情
天津社科院的关颖研究员曾与儿子难以沟通,但儿子房间里贴了许多篮球明星乔丹的画像,因为乔丹是他心中的偶像。
后来,一向不喜欢篮球的关颖,开始与儿子一起看篮球比赛了,并且收集了许多乔丹的故事,这让儿子对妈妈刮目相看,自然亲近了起来。关颖发现,只要与儿子谈乔丹,儿子就心服口服,因为他对这个偶像有认同感、亲切感。
许多偶像的身上具有榜样的因素,如果善于挖掘这些因素,使偶像逐渐变为榜样,就可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关颖就是这样做的,她借助乔丹这个榜样的力量,使全家人和谐相处,儿子的发展也越来越好。
当然,孩子的榜样和偶像并非都是名人,更多的是他们的伙伴。因此,父母和教师既可以选择孩子喜爱的名人榜样,也可以选择孩子的优秀伙伴,只要发现他们的某些好习惯,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第四步—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某个良好习惯
美国的心理学家根据研究发现,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一种动作或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他们测算是21~90天。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总之是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牢。
孩子的习惯养成有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我们建议父母们采取一个办法,孩子要从小就开始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晚上睡觉以前,把衣服叠好,把鞋子放好,把自己上学的书包有序地整理好,都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孩子开始不会,父母可以指导,演示一下,然后弄乱了让孩子做。
培养习惯需要持之以恒,但开始的一个月是关键时期,过了这一个月,孩子就能够养成初步的习惯。
第五步—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在习惯培养中,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习惯如何评价。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发现情景测察、行为观察和人格特质测量是对习惯进行评价的比较好的方法。
情境测察法是当代心理学中使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研究人的行为方式的方法。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或反应。一旦相同的或类似的情境出现,就会自然地做出同样的动作或表现出同样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在相似的多种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某人的反应和行为方式,来判断其是否具有某种习惯。
行为观察法是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对孩子态度的变化、语言描述的变化、情绪反应的变化、动作准确程度的变化和外在控制力量的强弱变化和外在行为的变化等,进行跟踪观察和记录,通过分析行为变化及其他相关变化的程度就能对习惯是否养成作出评价。
人格特质的测量是从一个侧面揭示孩子行为习惯特点的方法。该理论认为,人格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结构单元,具有稳定性。人格特质与人的习惯反应有密切联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特质往往包含一组习惯或者一组习惯系统。因此,通过测量人格特质,也能对人的习惯做出评估。
第六步—形成良好的环境或风气,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我们培养孩子好习惯需要注意,一定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因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比方不能骂人,孩子如果骂人,全家人都不理他,就是好的环境。
有些父母在家里看电视,一集接一集没完没了,看得泪水涟涟。然后对孩子说:“孩子,别看电视,你要好好学习,写作业去。”这样的环境同样难以让孩子专心学习。
有个孩子曾经透露过父母看电视时自己的心态:父母看电视他不敢过来,但是他想看,他就把门开个缝儿,耳朵竖得尖尖的,用耳朵听电视,结果弄得自己身心疲惫,作业也没写好。所以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重要,如果一个大人都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那么这个家里的孩子更难以抵抗诱惑。
习惯决定孩子一生。最后,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名言: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我们通过培养好习惯来缔造孩子的健康人格。
责任编辑/杨艳利
2013年8月22日,《华商报》报道了一名高考考生因为走错考场,坐在别人的座位考试,而导致高考语文被记“缺考”,成绩记为零分的新闻。
20岁的小雨是咸阳中学一名复读生。6月7日高考第一天,小雨本应在“文史类第一考场”考试,却因粗心跑到“单招综合类第一考场”。监考老师在入场检查准考证时没发现这一问题,巧合的是,当天本应坐在该座位的考生“弃考”……这一系列的“失误”直到语文考试结束后才被发现,但为时已晚。
上面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养成确认的习惯更会终身受益。例如,平时写完作业认真检查,考试的时候仔细审题,与别人有约的事情要牢记在心并提前落实等等。这样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会好,为人处世也会受到欢迎。而这些,需要家长和老师一起帮助孩子慢慢养成。
第二步—明确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
北京市史家小学的一个男孩子上课时把任课老师惹生气了,下课了全班同学都埋怨他。这个小男孩很懊恼,就去找他的班主任孙蒲远老师认错。
孙老师做过40多年的小学班主任,经验丰富,是位特级老师。在听了小男孩的话后,她说:“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嘛!那你准备怎么认错呢?”小男孩说:“我去给老师赔礼道歉,再给老师鞠个躬。”孙老师说:“鞠躬很好,会让对方知道你很有诚意。可是你会鞠躬吗?试一下我看看。”小男孩直挺挺地点了一下头。孙老师摇摇头说:“这不是鞠躬,这只是点头嘛,点头道歉缺乏诚意。”那个男孩愣住了,因为长这么大,他从来不知道鞠躬与点头有什么区别。
这时,孙老师站起来,给小男孩演示怎么鞠躬:挺胸抬头,双手自然下垂,然后上身向下弯曲与地面平行,这才是鞠躬。然后,男孩子虔诚地练习了多次,去给任课老师认错时果然被接受。
从孙蒲远老师的教育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学生不光要有耐心,还要细心,因为只有细致入微的指导,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好习惯。
第三步—适时进行榜样教育,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产生亲切而向往的感情
天津社科院的关颖研究员曾与儿子难以沟通,但儿子房间里贴了许多篮球明星乔丹的画像,因为乔丹是他心中的偶像。
后来,一向不喜欢篮球的关颖,开始与儿子一起看篮球比赛了,并且收集了许多乔丹的故事,这让儿子对妈妈刮目相看,自然亲近了起来。关颖发现,只要与儿子谈乔丹,儿子就心服口服,因为他对这个偶像有认同感、亲切感。
许多偶像的身上具有榜样的因素,如果善于挖掘这些因素,使偶像逐渐变为榜样,就可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关颖就是这样做的,她借助乔丹这个榜样的力量,使全家人和谐相处,儿子的发展也越来越好。
当然,孩子的榜样和偶像并非都是名人,更多的是他们的伙伴。因此,父母和教师既可以选择孩子喜爱的名人榜样,也可以选择孩子的优秀伙伴,只要发现他们的某些好习惯,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第四步—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某个良好习惯
美国的心理学家根据研究发现,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一种动作或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他们测算是21~90天。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总之是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牢。
孩子的习惯养成有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我们建议父母们采取一个办法,孩子要从小就开始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晚上睡觉以前,把衣服叠好,把鞋子放好,把自己上学的书包有序地整理好,都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孩子开始不会,父母可以指导,演示一下,然后弄乱了让孩子做。
培养习惯需要持之以恒,但开始的一个月是关键时期,过了这一个月,孩子就能够养成初步的习惯。
第五步—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在习惯培养中,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习惯如何评价。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发现情景测察、行为观察和人格特质测量是对习惯进行评价的比较好的方法。
情境测察法是当代心理学中使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研究人的行为方式的方法。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或反应。一旦相同的或类似的情境出现,就会自然地做出同样的动作或表现出同样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在相似的多种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某人的反应和行为方式,来判断其是否具有某种习惯。
行为观察法是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对孩子态度的变化、语言描述的变化、情绪反应的变化、动作准确程度的变化和外在控制力量的强弱变化和外在行为的变化等,进行跟踪观察和记录,通过分析行为变化及其他相关变化的程度就能对习惯是否养成作出评价。
人格特质的测量是从一个侧面揭示孩子行为习惯特点的方法。该理论认为,人格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结构单元,具有稳定性。人格特质与人的习惯反应有密切联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特质往往包含一组习惯或者一组习惯系统。因此,通过测量人格特质,也能对人的习惯做出评估。
第六步—形成良好的环境或风气,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我们培养孩子好习惯需要注意,一定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因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比方不能骂人,孩子如果骂人,全家人都不理他,就是好的环境。
有些父母在家里看电视,一集接一集没完没了,看得泪水涟涟。然后对孩子说:“孩子,别看电视,你要好好学习,写作业去。”这样的环境同样难以让孩子专心学习。
有个孩子曾经透露过父母看电视时自己的心态:父母看电视他不敢过来,但是他想看,他就把门开个缝儿,耳朵竖得尖尖的,用耳朵听电视,结果弄得自己身心疲惫,作业也没写好。所以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重要,如果一个大人都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那么这个家里的孩子更难以抵抗诱惑。
习惯决定孩子一生。最后,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名言: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我们通过培养好习惯来缔造孩子的健康人格。
责任编辑/杨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