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与原著的异同
2014-08-20刘佳颖
[摘要]通常来说,改编成电影的小说都是经过时间沉淀留下来的优秀小说,因此在拍制电影之时,两者之间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差。这样的时间差往往是时代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小说作者和电影编导无论在价值观还是社会观等方面会有一个明显的不同,这就使得改编电影与原著小说不能完全严丝合缝,有价值观上的偏差。本文比较获得奥斯卡奖的著名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与其原著小说《问与答》的异同,就是对电影改编与小说原著有出入的一个佐证,为研究者们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电影;小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问与答》;比较
小说比电影出现的时间早很多,在没有电影之前,小说在人群中的普及面是非常广泛的。自从电影出现以后,小说就再也不能回到其辉煌的过去。但是一个新的命题却从此诞生,那即是电影与其原著小说的比较。《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印度为数不多的一部好电影,在中国口碑非常不错。这部电影改编自小说《问与答》。许多人对这部文学作品知之甚少,不知道电影与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十分有必要讲清楚这部电影与其小说的差异,本文的主要出发点在这里。
一、小说《问与答》作者简介及其故事梗概
《问与答》是一部很出名的印度现代小说,作家的名字叫做维卡斯·斯瓦鲁普。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男孩,名叫罗摩,他在孟买贫民窟的一间酒吧做服务生。罗摩在贫民窟里生活得很辛苦,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他和一个女孩产生了爱情。由于现实的残酷,他俩被活生生拆散。那时候有一个叫做《谁将赢得十个亿》的电视知识竞赛节目办得很不错,罗摩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名参加了这个节目,他决定为找回爱情放手一搏。结果是主持人及观众都没有想到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的罗摩答对了所有的竞赛题目,他将要获得惊人的十亿卢比的奖金。然而,他的成功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因为竞赛题目涉及很广的知识范围,就算学识渊博者也未必能全部答正确。因此人们认为只有作弊才能解释这等天大奇事,于是他被警察给逮捕并严刑拷问。在他生死关头,一个律师拯救了他,告诉了世人罗摩奇特的人生经历。这部小说浓缩式地表现了印度各阶层生活的现状,是一个真实的印度的反映。
二、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括论
这部电影改编自上面所说的维卡斯的小说《问与答》,导演是英国人丹尼·鲍尔。2008年在全球上映,获得很大的反响,最终夺得奥斯卡八项大奖,实至名归。这部电影有欧洲电影的风格,因为电影的主题思想深刻而且电影充满人文主义关怀,这是一般的好莱坞影片所不能具有的。电影比它的原作小说出名得多,很多人是在看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电影以后才知道有这么一部小说。可谓小说与电影互相成就了彼此。
三、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与小说《问与答》相同的地方 (一)故事开端一致,均是采用回放的手法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在故事的开头,都是罗摩坐在《谁将赢得十个亿》节目的现场,进行十二道竞赛问答题的回答,而且题目非常具有挑战性。随着十二道题目的回答进行中,罗摩逐渐回忆起他不同的十二段人生经历。每一段人生经历都给他上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课,他从中悟出许多道理,并增长了许多见识,弥补了他没读过书的缺憾。这样的小说或者电影结构的安排,能从一开始就抓住观众的好奇心,让他们急切关注故事的进展,不错过故事的任何一个细节,这种手法是非常高明且巧妙的。很多优秀的电影与小说也是使用这种回放的手法来吸引观众。
(二)电影和小说都是优秀作品,引起观众强烈共鸣
不得不说印度电影取得的成就在世界是有目共睹的。继电影《阿育王》之后,印度又拍出《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样优秀的电影作品,打动整个世界。这样的电影没有国界,却又充满印度自身特色,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印度的电影。因此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能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而小说原作《问与答》也是一部充满印度特色且十分优秀的小说,其采用倒叙的手法是一种高明的写作方法。小说最出彩的还是对人物性格特点刻画得很到位,用细节来打动读者,让他们产生强烈共鸣。一定程度上,优秀的小说能促成优秀电影的拍成,导演再有才华,如果没有好的素材,也是难以拍出好的电影作品的。因此这里说的小说与电影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相互辉映的例子。都能给人以人性光辉的体现,都能表现人性之美。有很多观众之前并不知道《问与答》这部小说,看完电影之后才有心去关注它,因此电影有时候可以促进优秀小说的传播,这是一种好的小说应得的回报。可以说优秀的作品彼此惺惺相惜吧。
四、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与小说《问与答》有出入的地方 (一)电影在素材应用上对小说素材进行了再加工,没有照搬小说
电影是一种快餐文化,导演要通过一到两个小时这样一段时间长度来向观众表达导演的思想观念,同时还要让观众认可这种观念。也就是说电影是以观众需求为导向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影为了迎合观众,需要对故事中某些事件进行突出表现,而选择将其他一些基本忽略掉。同时为了强化情感和信息的传递,电影会尽量同现实接轨,少用一些夸张或搞笑的手法。也就是说,电影比小说来得更直观,更接地气。对于屏幕而言,演绎一个真实的世界是最佳方法,通过对故事某些情节的慢镜头放映,可以让观众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如同亲身经历其中一样,获得一些人生感慨与感受。而小说则不必拘泥于很短的时间来将整个故事呈现。这样的话小说中的肯定远多于电影,电影只能撷取其中典型的几处。也就是说,电影是精简版的小说,而且是动感的,不是静默的。导演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是把小说改成了另外一种版本,除了故事主题与核心基本保持同原来不变的情况下,对于故事情节的处理,可能会和原小说中事件过程甚至是结果不一样,有可能结果恰恰是反过来的。这样通过小说拍电影的方法称之为改编。在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小说《问与答》的对比中,素材改编最大之处莫过于电影中罗摩回答最后一道题目是通过去上厕所时和主持人对话过程中灵感迸发的结果,而在小说中,罗摩是使用枪指着主持人逼他说出来的。还有在影片中,对于三个主角的具体展现,包括他们的性格、品质和思想同小说原著比较起来,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变。电影导演这样对小说原作进行素材的改编,说明他和小说作者表达思想有别。具体来说,在电影中,突出表现人类美好品质,对于罗摩的爱情故事,则有些让人唏嘘不已。这和电影受众面更广有关系,由于其面向更多的人群,导演觉得有必要将现实中的印度浓缩到电影中去体现,这样的话爱情故事就要为之让位了。于是在电影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印度社会等级的森严,贫富差距的巨大,社会矛盾的尖锐。而小说原作却更侧重于对罗摩凄美爱情的描写,这突出作者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对爱情的歌颂。可见两者在素材安排上有本质的不同,但都是为作品主题服务而为。
(二)改编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与小说《问与答》主题各有侧重
在电影中,我们发现主人公罗摩更倾向于接受命运对他的安排。在贫民窟异常艰难的生活里,他依然能苦中作乐,具有自嘲和幽默精神,这更多的是出于教化观众和展现印度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影片中,还有被夸大的贫富差距,印度贫富差距是很大,但肯定是难以达到影片中形容的那么大的,若果真是那样的话,就算印度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国度,也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可见影片主题是宏大的,是国家层面的,是世界范围的。正是这样一个主题的定位,才会让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世界范围内好评如潮,被人们争相讨论。而小说原著,却是少有人知道,只有电影红了以后,许多人才去关注它。这是由于小说原著其思想主题同其他小说相比,并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在小说中,主人公罗摩是有很强的反抗精神的,完全没有电影中宿命论的影子。也就是说,电影与小说中的罗摩,对生活与命运有着完全相反的态度。但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会发现人性光辉在其中大为闪耀。这又是两者统一的地方。在电影中,主人公罗摩单纯,对爱情渴求强烈但是不敢强求,认为上天早已为他安排好一切,他所需要做的是毫无怨言去接受命运对自己的安排。而在小说中,罗摩却富有反叛精神,有时候这种反叛精神让他做出一些惊人之举,包括杀死强盗,逼着主持人说出题目答案,等等。或许是导演认为类似故事情节如果搬上银幕会有损印度形象,会让观众对罗摩这个角色不能一边倒地支持。总的来说,电影主题侧重于对佛教文化的宣传,即人的命运是被安排好的,只要毫无怨言接受它就好。而在小说中,主题是鼓励人们具有抗争精神,这应该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但是就像上面已经说过的那样,在精神层面上,小说与电影都是对人性深刻的拷问,并展现人性光辉的一面。这样的电影改编是上乘的,说明导演是一个严肃认真的人。这与当下国内很多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胡闹形成鲜明对比。比如说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的《笑傲江湖》最近又被翻拍成电视剧,但是电影与小说表达主题隔了十万八千里远,而且对人物角色改动之大令人咋舌。这种导演的思想凌驾于小说原著之上的做法是对小说作者极大的不尊重,而且传播的价值观也附带有许多糟粕。这就是国内现在为什么拍不出让世界认可的电影作品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该从中获得一些思考。
电影以小说等文学形式为素材,往往会获得观众的认可,因为是有故事的电影。但是电影和小说相比,肯定会省略一些东西然后强调一些东西。但是无论怎样改变,电影和小说都应该给观众好的价值导向,而不是玩噱头。它们之间应该充分配合。让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同时得以展现。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与小说《问与答》就是一个好的样本。
[参考文献]
[1] 黄书泉.论小说的影视改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2] 张文红.与文学同行: 从文学叙事到影视叙事[J].甘肃社会科学,2003(06).
[3] 戴炜栋,等.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 胡壮麟,等.语言学教程[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5] 热拉尔·贝东.电影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70.
[6] 鞠曼丽,刘迎新.音乐电影《歌剧魅影》的艺术魅力[J].电影文学,2011(05).
[7] 宋蕾.从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看印度电影音乐的文化认同[J].人民音乐,2010(03).
[8] 马宇歌.印度式爱情[J].世界博览,2009(21).
[9] 王思思.以影像作传——论印度经典影片“阿普三部曲”的创作动机[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03).
[作者简介] 刘佳颖(1982— ),女,四川成都人,硕士,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空中乘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