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血栓患者采用降脂及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4-08-19左新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20期
关键词:降脂脑血栓

左新

[摘要] 目的 评价脑血栓患者采用降脂及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脑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患者给予抗血小板治疗,为对照组;6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降血脂治疗,为研究组。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预后。 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神经缺损评分和ADL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死亡例数以及预后不良患者比例显著高于研究组(P<0.01)。 结论 抗血小板联合降脂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脑血栓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 脑血栓;降脂;抗血小板;预后

[中图分类号] R743.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0-0143-03

脑血栓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起病急、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动脉粥样硬化在脑血栓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炎症反应、血小板活化、脂质代谢紊乱等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过程[1]。目前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是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本研究分析在常规抗血小板基础上加用降脂治疗对患者预后的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血栓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诊断明确,均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排除脑出血。均为首发患者,排除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慢性炎症、神经功能障碍、自身免疫疾病等患者,排除合并心肌梗死的患者以及近期手术史、外伤史的患者,排除相关药物过敏的患者。120例中60例患者采用抗血小板治疗,为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61.3±10.4)岁;另60例患者在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降脂治疗,为研究组,其中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62.2±10.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卧床、吸氧、控制食盐摄入、神经营养药物、预防感染、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口服,300 mg/d。氯吡格雷50 mg/d口服。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降脂治疗,辛伐他汀40 mg/d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降脂药物停用标准:低密度脂蛋白<70 mg/dL。

1.3评价方法

所有患者随访1年。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2] 以及Barthel指数[3] 对患者疗效进行评价。治疗后12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判断预后,≥3分为预后不良,≤2分为良好,并随访记录患者复发情况和死亡病例。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神经缺损评分和ADL评分

治疗前后两组神经缺损评分和ADL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研究组神经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神经缺损评分和ADL评分(x±s,分,n=60)

注:与研究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14.013、7.181,*P <0.01)

2.2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治疗后12个月对照组死亡例数以及预后不良患者比例显著高于研究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n(%)]

注:与研究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53、10.035, *P <0.01)

3讨论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大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通常从受累动脉内膜开始发展,包括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钙质沉着,动脉中层蜕变,钙化,当阻塞动脉腔后,引起动脉供应组织或者器官缺血卒中[4,5]。血小板激活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脂血症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

阿司匹林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TXA2,抑制血小板释放ADP,抑制血小板聚集[6,7]。在缺血性心脏病、心肺梗死、心绞痛、脑血栓形成等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血管形成术和旁路移植术中也可应用。阿司匹林作为解热镇痛药抗风湿药的应用最广,也最早,具有解热、抗炎、镇痛、抗风湿、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药效发挥迅速,疗效肯定,对于超剂量后果容易诊断以及处理,较少出现过敏反应。既往主要用于感冒发热、神经痛关节痛、头痛、风湿热、肌肉痛、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内湿性关节炎以及牙痛等。1897年菲利克斯·霍夫曼将阿司匹林用于其父亲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具有极好的疗效;1899年进入临床,命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1898年上市的阿司匹林,其抗血小板凝聚作用被发现,因此又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神经症状,一般在服用量大时出现。所谓水杨酸反应,症状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用药量过大时可出现精神错乱、惊厥甚至昏迷等,停药后2~3 d症状可完全恢复,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发生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减退,大剂量可导致肝脏损害,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大剂量时还可引起中枢性的恶心和呕吐。阿司匹林口服吸收迅速完全,其在胃内就已经开始被吸收,而大部分主要在小肠上部吸收。阿司匹林的吸收率与其溶解度以及胃肠道的pH值有关。食物会降低阿司匹林的吸收速率,但是并不会影响其吸收量。肠溶片剂吸收相对较慢。阿司匹林被吸收后可分布于各个组织,甚至渗入到关节腔和脑脊液。阿司匹林与蛋白质的结合率较低,但是其水解后生成的水杨酸盐与蛋白质的结合率达65%~90%。当血药浓度较高时,结合率就相应降低。肾功能不良以及在妊娠时蛋白质给合率也降低。水杨酸盐的半衰期是15~20 h,其半衰期的长短与剂量、尿pH等有关,1次小剂量口服时大约2~3 h; 大剂量口服时可高达20 h以上,反复用药则可高达5~18 h。阿司匹林在胃肠道、血液内及肝大部分被很快地水解为水杨酸盐,而后在肝脏被代谢。代谢物是水杨尿酸和葡糖醛酸结合物,还有一小部分氧化为龙胆酸。血药浓度达到稳定状态时所需要的时间随着每天剂量以及血药浓度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在大剂量用药时可达7 d。研究显示,阿司匹林能够有效降高血压等心血管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是一种ADP受体阻滞剂,可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9,10]。

辛伐他汀(simvastatin)是他汀类(statin)的降血脂药物,用于控制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以及预防心血管疾病。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减少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为HMG-CoA还原酶选择性抑制剂,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和胆固醇在肝脏的生物合成而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并能通过增加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数目而增加LDL的摄取和分解代谢,还能降低某些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在常规基础上使用抗血小板治疗,而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又加用了降脂治疗。其理论基础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在脑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高脂血症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对比治疗的效果也显示,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前没有差异,治疗12个月后随访,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但研究组改善更明显。在对预后的评价中,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死亡的例数和预后不良的例数也显著少于对照组,说明同时给予抗血小板治疗以及降脂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脑血栓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动脉粥样硬化在脑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抗血小板联合降脂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脑血栓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张丽,王江,王秀艳,等.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IL-1β、IL-6以及冠状动脉巨噬细胞CD68的变化[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1):5391-5393.

[2] 季雄娟,陆胜. 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20): 2748-2749.

[3] 任海云.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J]. 中国实用医刊,2014,41(1):84-85.

[4] 马凌冰. B超联合CTA对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检测的临床价值[J]. 河南医学研究,2013,22(6):869-870.

[5] 隋滨滨,高培毅,林燕,等. 应用弓上CTA成像评估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J]. 医学研究杂志,2013,42(12): 42-46.

[6] 张清.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3): 71-72.

[7] 符大天,李光炎,蔡秀兰. 阿司匹林壳聚糖-明胶载药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广东化工,2013,40(23) :38-39,49.

[8] 王彦廷. 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和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1): 115-116.

[9] 刘艳杰,张坤. 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及相关因素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23): 3106-3107.

[10] 韦容新.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 中医学报,2013,28(B12):180-181.

(收稿日期:2014-02-27)

猜你喜欢

降脂脑血栓
蜜桑白皮的体内降脂作用研究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HPLC法同时测定三参降脂液中9种成分
疏血通联合甘露醉对脑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研究
奥托格雷联合纤溶酶用于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探究
没食子酸对谷氨酸钠诱导的肥胖小鼠的降脂作用
UPLC-MS/MS法同时测定降脂活血片中5种成分
HPLC法同时测定降脂颗粒中5种成分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脑血栓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