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海洋强国砥砺前行的反思与梦想
——观“大明混一图”有感
2014-08-19杨静美
杨静美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 201306)
打造海洋强国砥砺前行的反思与梦想
——观“大明混一图”有感
杨静美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 201306)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内第一家国家级的航海博物馆,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灿烂的航海文明和优良传统,搭建国际航海信息交流平台,进一步提高广大青少年对航海事业的兴趣,为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提供软实力上的支撑。2010年7月5日,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正式开馆。
大明混一图;反思与梦想
为积极推进国家海洋战略,更好地传承我国悠久的航海文化,全力支持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的筹建,应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之请,2008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根据自己馆藏地图原件为我馆重新复制了一件大明混一图。如今,当游客来到航海历史馆展厅,由古至今随着时间节点的推移,各种有关航海的展品便井然有序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待漫步至中厅,作为镇馆之宝的一幅恢宏巨制的航海古地图——大明混一图,便会徐徐映入您的眼帘。
一、大明混一图简介
大明混一图是我国目前已知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一幅世界地图,属于国宝级的文物,该图原件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从整幅地图来看,它是以绢本为底,由宫廷画匠手工彩绘而成。
该地图以大明王朝版图为中心,描绘范围东起日本、朝鲜,南至爪哇,西达非洲西海岸,北至贝加尔湖以南。整个地图并没有象现代地图那样明显的疆域界限,上面以竖向方框中的文字来标注明王朝辖区内的治所、山脉、河流湖泊以及古建筑遗址等相对位置。据统计,图中文字记录与释文等共计1000余处。
与现代地图不同的是,受明代宫廷禁令的限制,大明混一图上面没有标明作者与绘制的具体年代,虽经多人研究考证,仍没有确切的定论。目前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参照明代《明史·地理志》上的地名记载,再依据大明混一图上两个关键地名“广元县”和“龙洲”,进而推断此图应该是绘制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
大明混一图是如何引起世人关注的?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早在1999年,李鹏委员长到南非访问,作为外交礼仪,他赠送给时任南非国民议会议长金瓦拉(音译)女士一本《中国古代地图集》,而金瓦拉女士酷爱收藏各种古地图,并在古地图方面有着较高的研究造诣。收到地图后,她会同当地几位历史学家对其进行了仔细研究,最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早在欧洲人宣称他们“发现”非洲大陆的一百多年前,其实中国就已经发现并了解欧洲了。巧合的是,“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准备在2002年底举办。考虑上述原因,金瓦拉议长恳请中国政府为该地图展提供一件大明混一图的复制件。在外交部、国家档案局、国家文物局的协调下,经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艺术研究院等单位的共同努力,复制工作最终顺利完成。当来自中国的大明混一图复制件在南非地图展会上乍一露面,便立即引起了各方高度的关注。它以无可辩驳证据向世人宣示:是中国人最早发现了非洲大陆!同时,它也为古代中非之间友好交往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实证!
二、大明混一图的两大看点
(一)珍贵性。首先,该地图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描绘非洲大陆的世界地图。其次,由于历史久远,加上尺寸较大,地图原件虽一直被精心存放在囊匣中,但仍无法避免一定程度上的老化现象,为安全起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已经决定不再打开与对外展出了。据了解,大明混一图共有4件复制件,因此,由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并对外展出的这件大明混一图复制件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二)准确性。在明代初期,特别是明成祖时代,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与航海相关的科学测绘技术也一度达到了鼎盛时期。从留存下来的郑和航海图以及大明混一图上便可领略一二。通过大明混一图与现代中国地图进行比较也可看出,两者东部沿海一带描绘非常接近,另外山东半岛和渤海湾也相差无几。再看大明混一图上的主要水系分布,东西走向墨绿色的长江干流以及地图上方黄褐色“几”字形的黄河也与后者基本吻合。
(三)神秘性。为什么在大明混一图上没有国人引以为傲的万里长城图案?是绘图者的一时疏忽,或有意为之,还是出于当权者的政治需要?我们不得而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李宏为研究员曾就此问题进行过专门研究,通过对比,他发现朝鲜金士衡、李茂等人在1402年绘制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上,采用写实的手法的万里长城,却非常形象和直观地呈现出来:它由东向西蜿蜒曲折,城墙、城垛也清晰可见。因两幅地图在表现手法上极为相似,对山脉的形象写意,河流的曲线标示,海洋的鱼鳞状画法,以及地名的纵向条状标识等方面,简直如出一辙,特别是非洲部分和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两者采用的均是宋元时期古地图的传统画技。另外其他多位古地图学家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研究与推测,但至今仍未盖棺定论。
三、对大明混一图观赏之余的反思与启示
(一)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深厚的航海文化积淀。特别是到了明代,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与当时所推行的海洋强国理念是分不开的。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曾说过,“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以现今的局势和眼光反观郑和的言论,我们不得不佩服他那高屋建瓴的军事战略思想。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曾提出,“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可以说,作为海权观代表的郑和与孙中山等人,他们的海洋思想不仅中国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对后人来说更是一份极其宝贵的遗产,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二)近代以来国家忽视海洋的开发与利用,也一度使我们受到了惨痛的教训。至今谈起来,恐怕令无数国人难以接受的事实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指南针),它的应用是通过海上交流传到了欧洲,西方列强却恰恰用它走上了海洋强国之路。个中原因,除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明代晚期与清朝政府昏庸腐败外,统治者骨子里那种重农抑商、自给自足的陆地文化理念,进而导致摒弃与摧残以开拓进取、自由平等、竞争冒险等为特征的海洋文化,也是深层次的原因。
(三)文化渗透有时要甚于明目张胆的刀枪火炮侵略。前来看过大明混一图的观众,如果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地图上绝大部分地名与文字说明是用满文文字标记的,但按照成图年代来说,应采用汉字才对。是不是复制过程出了什么问题?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究其原因,地图原件上最初的汉文已经在清军入主中原后被一些写有满文的小纸片覆盖掉了。一言以蔽之,这绝对算得上是一种文化侵略。值得我们警醒的是,这种现象绝不会仅仅存在华夏一统的国内,更多的则是出现在国与国之间。它提示我们,要始终持有批判和借鉴的眼光来看待和接受一些舶来品,不能走极端。
(四)对国民海洋教育的普及,陆海一体化的国土理念更新已经时不我待。目前,我国中小学地理教科书中有关国土面积的数据虽然已经做了更新,但根植于许多国人头脑中那种传统的“陆权”理念并没有彻底地被纠正过来,很多人的心目中仍是停留在陆权这一层面上。作为国家级的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在今后乃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须时刻要牢记并担负起向每一名前来参观的游客传播“陆海并重,以海兴邦”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光荣任务。
(五)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唯有搞好改革开放,通过大洋走出去,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一味地闭关自守,必然会导致国家的衰败。诚如“海权论”创始人马汉先生提出的真知灼见,“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
600年前的明代世界地图《大明混一图》在“中国千年历史档案第一展”上刚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如今,游客们也可以从我馆的历史馆内看到这件珍贵展品的复制件。但很多游客参观后就向我们提出了两个共同的问题:为什么该地图上没有我们国人引以为豪的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也就是万里长城?同时作为华夏民族的发祥地,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为什么相比长江而言,在颜色上存在显著差别?
抚今追昔,一张“大明混一图”不禁让我们感慨万千!它不仅向世人昭示了“向海则兴,背海则衰”这一深刻道理,更警醒驻足前面的每一名游客,特别是以龙作为图腾的中国人,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好我国古代的航海文化,以海纳百川的心态抓住改革开放中的各种机遇,不断迎接挑战,争取把我国从海运大国打造成海洋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G260
A
1005-5312(2014)17-0273-01
杨静美(1985-),女,汉,上海人,本科学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