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训诂”释义考

2014-08-19张莉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训诂学训诂尔雅

张莉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训诂”释义考

张莉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对于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与学习、整理古籍、编纂字典辞书等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训诂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所有的训诂学著作都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理论性问题:“训诂”的释义。本文列举了主要训诂学家对于“训”“诂”和“训诂”的解释,并进行了比较分析,说明了掌握“训诂”一词的重要性。

训诂;释义;分析与比较

一、引言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历代的训诂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我们在学习训诂学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训诂?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进一步去研究训诂学的其他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把“训诂”二字的释义考证清楚。

二、什么是“训诂”?

“训诂”的说法很早就有,但最初并不是一个双音节词,而是两个经常连用的单音节词,单称为“训”或者“诂”。前人把这两个字分别解释,认为“训”和“诂”的意义有差别。

(一)“训”的释义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言部》对“训”解释为:“训,说教也。”段玉裁注云:“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曰训。”①这里的“训”是动词的用法,意为“训释疏通”。同样把“训”解释为动词的还有:

《尔雅·释训》:“训,道也。”

《广雅·释诂》:“训,顺也。”又“训,教也。”

《经典释文》中《尔雅·释诂》音义引张揖《杂字》:“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孔颖达《毛诗关雎诂训传》正义:“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徐锴《说文系传·言部》:“训者,顺其义以训之也。”

郝懿行《尔雅·释义》义疏:“训之为言顺也,顺其意义而道之。”

“训”的动词义可归纳为:1.“教也”“说教也”“说释而教之”,2.“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3.“顺也”“顺其义以训之也”“顺其意义而道之”,4.“谓字有意义也”。即“说解”“解释”“理顺”。

“训”还有名词义。例如《诗·大雅·生民》:“古训是式。”毛传:“古,故;训,道。”郑笺:“故训,先王之遗典也。”毛亨解释为“道”,郑玄把“古”改为“故”,把“故训”合起来解释为“先王之遗典”。“道”“典”都是指古代的“教令”“法令”。《国语·周语》“修其训典”,《晋语》“君君、臣臣,是为明训”,两个“训”字也都是“教令”义。

因此,“训”名词义为“教令”或“对教令进行解释、理顺的活动”。

(二)“诂”的释义

“诂”也有动词义和名词义两种解释。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言部》:“诂,训故言也。”段玉裁注云:“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这里把“诂”解释为动词“解释故言”。孔颖达《毛诗关雎诂训传》正义:“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另外,“诂”又可写作“故”,多用作注释书之名称,如《诗齐氏故》《诗韩故》《仓颉故》等。

“诂”作名词,是指“故言”“古言”“古义”。《尔雅》有《释诂》《释言》《释训》篇。孔颖达在《诗·周南·关雎》疏里引《尔雅·序篇》说:“《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诂”“言”都是指古言、古字。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尔雅·释诂》音义引张揖《杂字》说:“诂者,古今之异语也。”吕忱《字林》说得更明白:“诂,故言也。”

(三)“训诂”的释义

“训诂”连用,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语言文字学科的术语了。殷孟伦先生说:“训诂,就是解释,用语言解释语言古代就叫作训诂。”不过,“训诂”作为学科名称最早连在一块使用是从“故训”开始的。最早使用这个词的是汉初鲁人毛亨,他给《诗》作的注解就叫做《毛诗故训传》。孔颖达说:“传者,传通其义也。”(见《毛诗关雎故训传》正义)“传”也是“解释”之义,不过它解的是诗句的思想内容,除去“传”不说,就只剩下“故训”。“故训”是注解、解释意义上的“诂”(或故)和“训”的重复使用,是并列结构。在注解、解释的意义上,虽然可以说成“故训”,也可以说成“训诂”,但在使用过程中选择了后者,如扬雄《答刘歆书》:“独蜀人有严君平、临邛林翁孺者,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所奏言。”以“训诂”取名的注解书,钱大昭《补序汉书艺文志》有刘陶《尚书训诂》、张衡《周官训诂》、陈元《左氏训诂》、杜林《苍颉训诂》等。②

三、总结

由以上分析可知:“训”“诂”都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那么笔者认为“训诂”和“诂训”在意义上是一样的。《辞海》给“训诂”下的定义是:“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但至于最终为什么选择了“训诂”而非“诂训”,笔者推测可能是因为这两个词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训诂”的适用范围比“诂训”的使用范围广,因此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大多说人根据语言习惯选择了“训诂”。

注释:

①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说文解字注.91.

②杨端志.训诂学·上.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6.

H13

A

1005-5312(2014)17-0214-01

猜你喜欢

训诂学训诂尔雅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论中国训诂学与经典阐释的确定性
训诂术语的比较分析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作家尔雅《同尘》研讨会顺利举行
试论晋东南地区方言古语词的训诂学价值
《尔雅》研究史的立体化构建——朱祖延先生雅学研究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