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的成长
2014-08-19杨梅
杨梅
【摘 要】在新课改理念精神的实践过程中,作为学科教师,都有着自己结合学科本位对于课改理念的解读和实践,都有着自己对于本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式方法。在这过程中,我们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使新课程理念精神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我们在一味地追求“新”的同时,却忽略了对“旧”的继承和发展,而课改的初衷,不是对传统理念、传统教材、传统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关键词】课改;理念精神;高中政治教师;专业;成长
贵州省的新课改已进行三年了,在这三年的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年轻的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精神的引领下,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反思中,感觉上下探索,路虽漫漫,却犹如插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可以在新课改的探索中飞得更高,看得更远,思考更深。新课程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总是在潜移默化中指引我教学前进的方向,同时也让我对高中政治课改有了新的解读和认识。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渠道,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轻松学习和主动学习。”新课程的课程理念表达了政治教学的追求,也提出了如何开发和利用高中政治课程资源的课题。很多老师,为刻意的追求“新”,却在实践中与课改理念渐行渐远,形式大于内容,所以面对课改,敢“爱”,也要敢“恨”,善于“创新”,也要善于“守旧”,这就是我对专业认识的成长。
(下转第75页)
(上接第74页)
一、面对课改,敢“爱”,也要敢“恨”
在传统理念、传统教材、传统教学方式已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的时候,新课改犹如一缕春风,带来了新理念、新课程、新教材,也给教师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政治学科,由以往的注重知识传授到现在的关注知识运用,教师由以前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个框题一堂课,到现在的师生民主合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我们不得不对课改大声说出我们的“爱”。
我们“爱”课改的理念精神。在传统的“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更多的被定义为传授知识,解决问题的主体。老师上完每一堂课,最喜欢问学生的问题是:“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如果没有,教师认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了。然而,教育的成功,不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应该让学生提出问题。所以,课改将学生放在了本位,让学生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最喜欢听到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而且这样的问题是我在大量的备课工作中从未想到的。记得《经济生活》的一堂课上,我和学生们在讨论储蓄、国债、股票的风险性和收益性,股票风险最高,收益最高,这没有争议,国债国家财政作担保,风险比储蓄小,收益比储蓄高。但是,有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国债比储蓄风险小,收益高,居民却都喜欢选择储蓄,而不选择购买国债呢?”一下子就引起了同学们的讨论,我也马上调整了教学计划,和同学们一起探究。最后我们形成一致意见:储蓄作为投资理财,比国债更便捷,更灵活,也更为居民所了解,而国债有发行时间,不固定,居民对这方面的投资不熟悉。这就有了新的知识生成,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也是与“生”共进,共同感受学习的乐趣。
但是,当我们在解读新课改理念精神时,有的教师过于注重学生探究讨论,过多的活动充斥在一堂课中,得不偿失。这三年,听过很多的政治课,在看到亮点的同时,也看到一些值得深思的地方。比如,课前安排痕迹明显,一堂课成为一两个学生的表演课;课堂过于热闹,同学们讨论很多次,却忽略了知识的生成;传统的板书看不见,多媒体教学让教师成为图片、视频的放映员。如此种种,让我们不得不萌生“恨”意,这是对误解课改理念的“恨”,也是对教师迷失自我的“恨”。作为实践课改的教师,应该是善于“创新”,也要善于“守旧”。
二、面对教学,善于“创新”,也要善于“守旧”
政治课本身理论性较强,趣味性很少,这也对教师如何提升学科趣味性,同时生成知识提出了一个挑战。而“三贴近”就是一个方向。要把我们的学科知识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从生活体验中生成知识的理解。那对于我们而言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将“教”教科书变成“用”教科书。目前,我们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情景设置、自主探究、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这些方式我们多半能从现在的政治课堂上看到,这些教学形式也打破了过去政治教学过于僵化的现象,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同时,形式有了,却发现内容有待考究。有的老师选用的情景材料直接就是网络课件的复制粘贴,贵州的教师讲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用的例子都是外省的,图片也是外省的,而忽略了课程资源的本土化开发利用。我们的省政府网页、市政府网页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贵州的教师去学习,作为我们的情景材料,讨论话题,让学生参与到贵州省、贵阳市的建设中,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这也是思想政治课的三维目标。
我的政治教学,我更乐意用学生的生活,用学生关注的东西,用我们本土化的案例成为我的课程资源。尤其是针对高一高二的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教材时,我们老师应该让他对于教材有种亲切感。记得在《文化生活》的授课时,讲到“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有利于人格塑造”,我特意用了我们学校开展社团活动、校运会、舞台剧的资料图片,同学们真是感同身受。而且,当我们在采用新的教学形式时,不要对传统的板书,传统教学注重学科理论讲授给忽略了,特别是在关键词,知识结构生成时,传统板书比多媒体更直观。我们在给与学生知识生活感悟和体验的同时,要注意渗透学科理论的指导,让学生能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生活实际,能够提出新的探究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给与学生“话语权”的同时,自己要做好“掌舵人”。
三、面对学生,给予“话语权”,当好“掌舵人”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作为社会公民,有了更多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平台和机会。新课改的理念精神也让我们作为教师,应当给与我们的学生更多的“话语权”。首先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尤其政治学科本身就会摄入一些时政热点、社会热点的讨论。记得在一次哲学的《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综合探究课上,我采用了吴有松微博谩骂贵州人的案例,提出学生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的问题。很多学生和当时很多网友一样很不理性,有的学生要以牙还牙,有的学生甚至课堂就言出不逊。这时,我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反问了一句:同学们这样的做法,不知道能不能让吴有松心服口服,让以后不会有人再次谩骂贵州人?随后将学生的课堂谈论和学科知识进行联系,让学生能够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得出作为贵州人,应当理性看待自身问题,提高自身素质,发展好我们的经济,建设好我们的家园,才是对待这样的谩骂真正的良策。
我们的高中生,年龄和阅历,修养和知识还是一个在不断成长的过程,需要教师适时引导,给予其正确的方向。不要让一堂课只是热闹,只是形式,少了内涵,少了意义,教师应该做好知识海洋航行中的“掌舵人”,让教学变得“曲径通幽,豁然开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8.
[2]史维东.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几点反思[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4).
[3]欧府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凸现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模式研究,2008,(9).
[4]张凤.对新课改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一些认识和体会[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1).
(作者单位:贵州省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