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与区域地图的辨认
2014-08-19黎茂丽
黎茂丽
高考是以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为载体,以地理基本思维方法为主体,将思辨能力与实验实证能力综合为一,落实在现实的“区域地理”上。考试的指导思想坚持地理要以“理”为主,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质量,注重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阐释,注重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和评价实际问题。
自然地理的原理规律、人文地理的观点方法,是认识地理事物进行思辨的方式。高考试卷中的选择判断,就是思维能力的运用;综合题中常以实验的结果、数据、图表等作为资料,考察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判断能力。地图则是高考命题的切入口。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具有语言和文字无法替代的作用。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零星的知识系统化,是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因而也是高考中经常涉及到的重要考点之一。地图试题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和覆盖面,是检验考生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复习课务必重视地图教学,从而正确认识区域环境。
一、认识区域地图必须要掌握的主要线条
l.主要经线:①Oo经线是计算国际标准时的零时区中央经线;②200E通过的陆地自然带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包括8类气候和9种自然带,经过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中欧波德平原、南欧和非洲地区;③900E通过西西伯利亚沼泽、新疆“三山夹两盆”、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和恒河三角洲等复杂的地形区,包括5大地形和6种自然带;④ll0oE把我国大致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经济较发达,气候较湿润,地势低,西部经济落后,气候干燥,地势高;⑤1200E通过山海关、渤海、台湾海峡、澳大利亚等地,是计算北京时间的依据;⑥1200W通过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是计算美国西部时间的依据;⑦200W-1600E是东西半球的界线(其中新西兰位于西半球);⑧1800经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东边的时间比西边少一天)。
2.主要纬线:①赤道依次通过2类气候、3大洋,4大洲、5大地形和6大板块;②23026'S通过的海洋东西部洋流性质和盐度高低截然不同,并形成陆地上气候的差异;③300N从尼罗河、底格里斯河、钱塘江和密西比河的入海口通过,附近的城市有开罗、阿巴丹、拉萨、杭州、新奥尔良等,并出现了金字塔、两河流域、日光城、钱塘大潮和百慕大三角等世界奇观;④400N在我国境内通过的陆地自然带经度地带性明显,由东向西,从温带森林、温带草原到温带荒漠;⑤600N通过的大陆东、西、中部气候差异较大,西部海洋性气候明显,中东部显示了气候的大陆性特点;⑥66034'N通过加拿大、美国、丹麦、挪威、瑞典、丹麦和俄罗斯等7个国家;⑦23026'N通过我国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等4个省区,⑧330N大约与秦岭——淮河一致,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重要界线。
3.其它线条:①海岸线勾画出亚欧大陆八大半岛、世界四大海湾、三大运河、十个重要海峡、岛屿等轮廓;②行政界线区分大洲、国家、省区的范围;③山脉、河流是自然地理的分界:如A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界线,B祁连山是甘肃和青海界线,C黑龙江、鸭绿江是国界;④铁路线是联系区域经济的动脉:如青藏线、京九线、南昆线、陇海线等。
二、区域地理环境的认识与描述
要以正确的地理的语言阅读地图,准确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地理答题要求简捷、准确,不含糊,少举例,少形容。例如:
1.良性的自然环境应该是:①气候温和湿润、光热适中、风力小(中纬沿海平原);②地势平坦,平原广大,河流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土层深厚、土壤肥沃;③水源充足,河、湖、冰雪水灌溉便利;④植被覆盖率高,森林茂密,水草肥美,生态平衡。
2.人口增加,经济落后,过量开采自然资源,引起环境恶化:①气候变干,降水减少,蒸发增加,光照增强,风力增大;②植被减少,土壤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生态破坏;③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暴雨、干旱灾害相互关联。
3.人类合理活动包括:植树种草,修建梯田,兴修水利,围海造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资源,法制保护环境等。
三、加强地图教学,重视图文转换
地理高考试题对学生的地图能力要求很高,它要求考生能够判读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域,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图表等图表等。因此在教学及复习中,教师应围绕考纲,采用多渠道着重进行地图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图知识,掌握坐标图的主要经纬网、地形图的主要山脉和河流、行政图的主要国家和省区、等值线图的自然特征。将学生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熟悉图文互换、图数互换的技巧,善于发现地图中的隐含条件,寻找地图中的有用信息,形成地理知识网络。
区域地图的应用能力是通过命题的设置的试题情境和考生解题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的,而考试的区分度,则在分析问题能力方面表现力最为突出。地理复习课要围绕区域地理,针对不同的能力目标,设置不同层面问题的能力空间,力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以展示其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第三中学)